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24-07-03 15:12:03
  • 相关推荐
古诗词鉴赏【优选】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鉴赏1

  原文: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1、湖:指杭州西湖。

  2、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3、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4、长:茂盛。

  5、人意:游人的心情。

  6、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7、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翻译: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

  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赏析: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古诗词鉴赏2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1】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2】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3】冰姿:淡雅的姿态。

  【4】仙风:神仙的风致。

  【5】芳丛:丛生的繁花。

  【6】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7】涴(wò):沾污,弄脏。

  【8】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9】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10】“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注释】

  ①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②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③幺风:鸟名,即桐花凤。

  ④涴: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评解】

  此词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

  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集评】

  杨慎《词品》: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夜话》谓东坡在惠州作《梅花》时,时侍儿

  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古诗词鉴赏3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注释

  罢:完了。系:系好。

  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纵然:即使。

  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

  译文

  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渔翁随即让渔船在水上漂泊。此时,已深夜,月亮也落下去了,人也疲倦了。即使一夜风吹去,没有拴住的船最多吹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古诗词鉴赏4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横波亭》译文

  孤亭傲岸地他立河边,好似插在飞泻的滚滚水流连;磅礴的气势直冲霄汉,压倒了陈登的百尺高楼。

  高亭连接的大海,浩浩茫茫,风波万里;镇守青口的豪杰,千年一遇,气壮山丘。

  天幕上星光疏朗,月色昏淡,正是那鱼龙潜隐的夜人;原野连老树轻摇,清霜遍地,又到了鸿雁南飞的寒秋。

  我手拄宝剑,引吭长歌,望天举起了一杯清酒,浮云遮蔽的西北远空下,那正是我们沦陷的神州。

 《横波亭》注释

  横波亭:横波亭:故址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亭坐落在青口河人海口的南岸,高二十多米,六角亭盖,飞檐翘角,临海而立。今已不存。

  青口帅:指驻防青口的金国统帅移剌粘合。移剌瑗,本名粘合,字廷玉,契丹人,曾为青口镇统帅。他爱好诗文,延致名士,作者与其有交往。

  突兀(wù):高他特出的样子。

  飞流:形容亭脚下向东涌人大海的青口河,急湍如飞。

  气:气势,气概。

  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时名士。

  百尺楼: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许汜曾在刘备面前批评陈登不懂待人接客的礼貌,并举例说,他去探访陈登时,陈登不仅很久都不跟他说一句话,而且睡觉时自己睡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刘备回答说:“你一向都有国士的名声,如今天下大乱,人们都希望你忧国忘家,救治天下,而你却只知道买田买屋,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供东纳的,难怪陈登不想跟你说话了。要是碰着我的话,我将会睡在百尺高的楼上,而叫你睡在地下呢”百尺楼,本是刘备的话,后人常作为陈登事,用来表示豪放高迈的气势。

  瀛(yíng)海:大海。青口镇地处海边,城东一里的地方就是黄海的海州湾。

  千年豪杰:此指青口帅移剌粘合。

  澹(dàn):通“淡”,淡薄,浅淡。

  鱼龙夜:指秋日。此句化用杜甫《秦川》“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诗意。宋·陆佃《埤雅》卷一:“郦道元《水经注》曰‘鱼龙以秋日为夜’。按,龙秋分而降,则蛰寝于渊,龙以秋日为夜,岂谓是乎?”

  老木:老树。

  倚剑:手拄宝剑。倚,倚持,倚拄。

  浮云:这里是借来比喻蒙古侵略军。

  西北是神州:指代国土。

  《横波亭》赏析

  该诗借歌咏横波亭,热烈地赞颂了移剌粘合守土安民的功绩,希望移剌粘合为国效劳,收复被蒙古军侵占的西北国土。全诗气魄宏伟,格调高昂。

  首联紧扣正题,从横波亭的雄峻落笔,描绘亭的高耸特立和非凡气势。“亭”前着一“孤”字,显示其独立不群;“亭”后着“突兀”二字,以状其高耸特出;再加“插飞流”三字,更着重突现这横波亭凌空横出的雄姿。河至海口,流速已是徐缓,诗人却在“流”前加一“飞”字,这就使凌空飞架的横波亭更有傲岸飞动之势。“气压元龙百尺楼”,是对横波亭豪雄气势的赞赏。陈登曾为官徐州,所以诗人借此典故与横波亭比较,进一步衬托了横波亭的高峻,而且赋予其志向旷远,超凡脱俗的色彩。在这一联中诗人巧用一“插”一“压”,使语意分外挺健。“插”字在状态中显其奇崛,“压”字在比照中显其气势,真可谓一字千钧,境界全出。

  颔联接写横波亭周围环境之美。“万里风涛接瀛海”承“孤亭”句,从空间的角度着笔,实写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人海口,与驱挟万里风涛的瀛海相接,写得气象壮阔,意境高远;“千年豪杰壮山丘”接“气压”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虚写地处古徐州的横波亭周围山丘之壮美。山川环境陶冶着人的性格,人的杰出事迹亦在丰富着山川环境的人文内涵。人因境胜,境因人胜,地灵人杰,互为因果。千百年来,像陈登这样的豪杰在这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出了不知有多少个,他们的丰功伟绩、豪气壮志,使这里的.山丘更为壮丽。此二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相应,把地理胜概与人文精神糅合在“万里”“千年”的时空结构中,营构成气势壮阔、豪气激烈的雄浑意境。这两句白描式的抒情,境界开阔,意气高扬,显示了青年诗人的豪情壮志。

  颈联转写萧瑟秋景。“疏星澹月鱼龙夜”写虚静寂寞之境。夜静江平,鱼龙潜藏,有静中寓动之象。前加“疏星淡月”四字,又给诗境增加了凄迷空旷、寂寞难安的色彩。“老木清霜鸿雁秋”写深秋的清旷之境。“木”前着一“老”字,从视觉的角度写败叶凋零,枝权秃兀的景象;“霜”前着一“清”字,从感觉的角度写出白霜的寒气凛冽。“鸿雁秋”三字,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北雁南飞,哀声阵阵的情景。诗人选取了三种典型意象,营构成凄清高旷的意境,它既由鸿雁南来的凄厉哀鸣引发出如今黄河以北大半河山惨遭蒙古的铁蹄蹂躏、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联想,又以凄清高旷的情境为末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泛的视野。这一联写得激越苍凉,意象雄浑,象中之意,跃然欲出。

  尾联“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这是全诗的落脚点,诗人主旨尽在于此。味“倚剑”二字,其主人翁当指移剌粘合,地点仍是横波亭。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之语,认为“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诗人以“浮云西北”象喻河朔半壁河山惨淡无光。诗人想像在这种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们登上横波亭,怅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剑长歌的情态,对他们寄寓了同仇敌忾、收复失地的深切希望。这一联沉郁悲壮,忧国之情,溢于笔端。

  金哀宗自中都(今北京市)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后,面对国势日蹙、国土日缩的残局,不思集中全力对付蒙古这一强敌,而是对南宋屡开边衅,形成腹背受敌的困境。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深以为忌。元好问在《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曾载杨云翼力谏阻伐宋事,于此可见诗人对时局的见识。诗人的这种卓见远虑早已成熟于胸,遇到切合点,便喷涌而出了,故而收到了沉雄高浑的艺术效果。

  诗题中的正题与副题的关系,继承了唐孟浩然《洞庭湖·赠张丞相》,朱庆馀《闺意·呈张水部》的体式,皆明言此而暗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诗即是明写横波亭,暗喻移剌粘合,以横波亭的高峻特立,来赞誉移剌粘合的功高望重,在热烈的赞誉中寄寓了诗人对移剌粘合收复故土的热切希冀。

 《横波亭》鉴赏

  横波亭在江苏赣榆县的河边,金时属青口辖区。金将移刺粘合驻防其地,“杨叔能,元裕之皆游其门,一时士望甚重。为将镇静,守边不扰,军民便之”(刘祁《归潜志》)。当时蒙古崛起北方并已南侵,破中都燕京,入潼关。曾经为宋人饱尝的民族耻辱,金人同样地尝到了;曾经为宋人抒发过的民族忧患与义愤,也出现在金邦的爱国志士笔下。青年元好问登上横波亭,感时的激情澎湃胸中,不能自已,因对青口统帅移刺粘合有所寄望,为他写下了这首气概不凡的七律。

  笔立在河上的高亭,本给人以孤危之感;登楼远望,则会自然地引起一种古今茫茫百端交集的情怀。诗人首先就抓住这种深刻感受,写出豪迈的诗句:“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注意“插飞流”这个说法。似乎本应写楼高插天,然而“突兀”二字已有横空出世之意,因而诗人还要多写一重险要,即横波亭的下临飞流,从而也暗点“横波”亭名之来由。第二句是对横波亭气势的比拟夸张。“百尺楼”本出自刘备对许汜说的一句盛气凌人的话,因为牵涉到陈元龙事(详前《论诗》析文),所以元好问融铸为“元龙百尺楼”一语,辞采雄壮。大概是因其事本豪,而“元龙”这个字号也很大气的缘故。总之这一造语颇使诗人惬意,所以一再用到。但“元龙百尺楼”毕竟是子虚乌有的楼,所以说“气压元龙百尺楼”就格外有味。似乎天下临水之楼,竟无一可与横波亭比拟,只能拟之于想象中的“元龙百尺楼”。同时也暗用刘备语意,谓移刺粘合远非别的将帅可比。正是“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李商隐),期许之意贯彻篇终。

  青口去大海很近,诗人面对“飞流”,很自然地想到这一点,同时在诗中将大海揽入,也更有气势。“万里风涛接瀛海”句出杜诗“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而将时间范畴换为空间范畴。“接瀛海”点出江流去脉,而“万里”还兼关江流来龙,此句包括之大亦非杜莫比。紧接便是抚今怀古:“千年豪杰壮山丘。”无论是就时局还是登临题材本身而言,怀古似乎都是应有之义,这使读者联想到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写下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不同的是,辛词叹国中无人,而元好问诗庆金邦得士,那移刺粘合大将,是被包括在“千年豪杰”之内的。诗人这样推重其人,当然是有所期待。

  接下去似乎应该写写形势才对,然而诗人却用苍劲之笔画出一派江景,酷肖杜甫《秋兴》:“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句中平列六个名词和“秋”、“夜”这一时间概念,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形成一派清寒江景,雁唳长空,鱼潜水底,更增加画面的清寥。而在这一派苍凉惨澹肃杀的秋夜景色中,读者隐约可以感觉到时局艰危在诗人心中引起的忧患意识,它已不自觉地渗透在景物之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秋兴》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为遗山诗所本。而此诗不言“寂寞”,“寂寞”与“冷”意转深。

  诗的结尾进而化用《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抒发作者报国热情并以收复失地期许对方:“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其时金邦立足中原已久,作者以神州儿女自居是无可非议的,就像在南边唱着“何处望神州”的辛弃疾以神州儿女自居一样无可非议。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对汉人是如此,对女真人同样如此。令我们十分惊异的是,遗山此诗与辛弃疾在南方“过南剑双溪楼”写的《水龙吟》,从立意造境遣辞用典上都十分神合。辛词就像是倒说过去的: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略为不同的是,辛词悲壮,元作豪壮。而强烈的爱国意识则并无二致。除了在行政地域上的敌对,可以说,两位作家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已没有什么差异。由于政治上的对峙和时间上的接近,元好问似乎不大可能读到这首辛词。它们之间的神似,只能说是英雄同感,不谋而合。

 《横波亭》创作背景

  据刘祁《归潜志》称:移剌粘合“为将镇静,守边不忧”,曾屡败北进的宋军。金哀宗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元好问曾行走于移剌粘合幕中,对移剌粘合甚为推崇,期间便写下该诗篇。

古诗词鉴赏5

  清平乐·村居原文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清平乐·村居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古诗词鉴赏6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船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船:划动划子。泊:停舟泊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4、野:原野。旷:空阔弘远。天低树:天幕低垂,似乎和树木相连。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似乎来靠近人。

  诗意:

  把划子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涯遥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舟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船泊暮宿为背景。它固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刻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往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船泊烟渚”,“移船”,就是移船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舟宿夜的含意。行舟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怀作了预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由于日暮,舟需要停宿;也由于里的一段:“正人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正人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正人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入笼舍、牛羊回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遥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船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由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好像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绝。“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预备、多年的但愿奔进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形单影只,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船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崎岖……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铺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舟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跟着江水流进思潮翻滚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天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恰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天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增补,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绝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文学赏析:

  《宿建德江》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以船泊暮宿为背景,显然所咏在“愁”字。行舟停泊,本当静息一夜,消除旅途疲惫,但黄昏时刻,羁旅之愁蓦然而生。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则纯以写景来表达愁情。日暮时刻天地苍莽,旷野无垠,放眼看往,遥天比低树还低。“野旷”景虽阔大,但一个“低”字终给人压抑之感,“旷”与“低”相 依存、映衬。第四句写夜已降临,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人那么近。 “近”与“清”字也相依存、映衬。此句中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伴着诗人的江中明月,而能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随江水流进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增补,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往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7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有情罗幔卷,无力纸鸢斜。

  惯送梅消息,孤山处士家。

  译文

  春风就像贵客一般,所到之地立马万物复苏,热闹繁华。

  春风来的时候融化千山的积雪,吹过后留下无数开放的鲜花。

  春风有情的抚摸着丝绸帷帐微微卷动,轻轻地吹拂着纸鸢在碧空中遨游。

  春风吹拂,习惯性的把春天的消息送给了孤山处士林逋的家中。

  注释

  贵客:尊贵的客人。

  便:就。

  繁华:繁荣热闹。

  扫:除去,消融。

  千山、万国:此处被用来表示虚指,言数量极多。

  罗幔:丝绸帷帐。

  纸鸢:风筝。

  孤山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

  梅消息:春天的消息。

  简析

  诗人袁枚笔下的春天活泼而富有活力,春风吹拂之处,积雪融化,万物复苏,花香遍野,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的冬春交替的场景,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天到了。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赏析

  在这首诗中,春风被拟人化了,在作者看来,春风有力量,有情意,给人们带来了热烈愉快的信息,是一位受欢迎的贵客。

  首联“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开门见山,作者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直呼“春风”为“贵客”,这是因为春风来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原先的萧条寂寞变为了繁华热闹。“贵客”两个字,是作者对春风的由衷赞美,也是普天之下经历过严冬的人们,对春风的热情歌颂。

  颔联“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春风吹拂,让冬日的积雪消融,一个“扫”字,写出了春风融化冬雪的力度之大,“千山”一词,则表明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力度大加上范围广,顿时让春风具有强大的威力,真令人打心眼里赞叹。

  春风的威力体现在,驱走了冬日的严寒,消融了遍野的积雪……春风所到之处,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小草萌发,树木抽条吐绿,处处百花盛放,姹紫嫣红,一派迷人的风光。“万国花”三个字,让人浮想联翩,而“万”也非指一万,而是整个世界。

  颈联“有情罗幔卷,无力纸鸢斜”,罗幔,即丝绸帷帐。纸鸢,就是风筝。春风拂来,丝绸帷帐微微卷动,春风有情抚摸,帷帐就有意卷动,唱和呼应,满满的诗情画意。这眼前的景象,让作者的内心又何尝不起情感的.波澜呢?所以,有情的不只有春风与罗幔,还有那细心观察的诗人。

  李商隐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东风无力”,说的是暮春时节的春风。而袁枚这里的“无力纸鸢斜”中的“无力”春风,说的却不是暮春时节的春风,意思是:春风轻轻地、柔柔地吹拂,力道是轻柔的,气势是温和的……这样的柔风,才能托举那纸鸢去遨游碧空。

  尾联“惯送梅消息,孤山处士家”,孤山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他结庐杭州西湖之孤山,养梅蓄鹤,人谓“梅妻鹤子” 。处士,一般指品节高尚而不出仕的读书人。梅花开放,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所谓的踏雪寻梅,不就是迎春吗?

  “梅消息”,也就是春天的消息。春风吹拂,把春天的消息送给了孤山处士林逋,也送给了全天下的普罗大众。春风,扫去了“千山雪”,留下了“万国花”,微卷了“罗幔”,托举了“纸鸢”,把热烈愉快的春天带给人间,这样的春风,不但是“贵客”,而且还“有情”,令人不爱还真不行!

古诗词鉴赏8

  《劝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是位的理学家。他认为诗歌是“感于物而动,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因此,他的诗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带有很强的警策性、劝诫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堕理障,富于情趣。《劝学》便是一首感慨光阴易逝,劝诫青少年不虚度年华,奋发进取的作品。

  前两句直接点明题旨,突出了“劝”的内涵。“少年易老学难成”是从光阴荏苒、易逝的角度来“劝学”。“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错过了宝贵时光就很难成才了。诗中的“老”字带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光阴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从珍惜光阴的角度来“劝学”。“一寸光阴”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从可感可触的体察、认识中来理解光阴的'重要性。这两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意义。

  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诗前两句明理,理寓于情,后两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显,理愈彰,情致蕴藉,理趣盎然。诗中巧用比喻,形象飞动,颇为高致。

古诗词鉴赏9

  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诗词鉴赏10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8.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9.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10.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11.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12.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13.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15.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16.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17.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18.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词鉴赏11

  宋代张镃《寒食》

  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

  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

  译文/注释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1、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2、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古诗词鉴赏1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⑵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2分)

  【答案】

  ⑴BE(B.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E.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4分,选对一项得2分)

  ⑵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古诗词鉴赏13

  捣衣 [唐]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释】:

  【鹤注】是时安史未息,又各吐番当属乾元二年作。谢灵运有《捣衣》诗题。

  亦知戍不返①,秋至拭清砧②。已近苦寒月③,况经长别心④。宁辞捣衣倦⑤,一寄塞垣深⑥。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⑦。

  (捣衣,代戍妇言情也。戍不返,捣衣之故。拭清砧,捣衣之事,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远往】王湾《捣衣》诗“风响传闻不列君”,即此诗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①《诗传》:“戍,屯兵以守也。”②江淹诗:“秋至捣罗纨。”《玉篇》:“砧,捣石也。”《刘希夷诗》:“盼青砧兮怅盘桓。”③《赵充国传》:土地苦寒,汉马不耐冬。④鲍照诗:“长别远无双。”宋武帝诗:“江山起别心。”⑤谢脁诗:“南邻捣衣急。”《丹铅录》:《字林》:直春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⑥蔡邕疏:“秦筑长城,汉筑塞垣。所以别内外、置殊俗。”注,“塞垣,长城山。”⑦宋之问诗:“空外有飞烟。”《通雅》:空外,犹单外也。《汉书·张禹传》:请邓太后还宫,以为久处单外。朱子《诗经集传》多顺文解义,词简意明。唐汝询解唐诗,亦用此法,但恐敷衍多而断制少耳。今注杜诗,间用顺解,欲使语意贯穿融洽。此章赵汸注云:“此因闻砧而托为捣衣戍妇之词曰:我亦知夫之远戍,不得遽归,方秋至而拂拭衣砧者,盖以苦寒之月近、长别之情悲,亦安得辞捣衣之劳,而不一寄塞垣之远。是以竭我闺中之力,而不自惜也。今夕空外之音,君其听之否耶?音字,含一诗之意。”唐仲言极称斯注。今标此以发顺解之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14

  古诗原文

  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译文翻译

  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注释解释

  中吕:宫调名。红绣鞋:北曲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入“中吕宫”,亦入“正宫”。首二句对。第四、五句多作五字对句。与南曲不同。晚秋:曲题。

  梦断:梦被截断。指从梦中惊醒。陈王:指三国魏文学家曹植。他最后的封地是陈郡(今河南淮阳),谥号“思”,故被称为陈思王、陈王。罗袜:丝袜。

  学士琵琶: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

  西风换年华:秋风萧飒,一年将尽。

  添泪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词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意。

  天一涯:天各一方。指相隔遥远。

  诗文赏析

  此曲以“晚秋”作题,描写送别时的伤感。晚秋本身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更加快衬出伤感离别之痛,反映出作者与洛神失之交臂的无限痛苦。

  运用典故闪示意象而不加详述,从而启动读者的经验和联想,是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表意手法。文章开头连用陈王罗袜、学士琵琶两个典故,开篇点题。接着又用“泪酒”和“秋花”两个意象,来加强文章的伤情色彩。面对漂泊天涯的处境,只能酒泪齐下,有着无限的哀思。挥手自此去,天涯两地人,加上作品中着意突出深秋的肃杀,收到令人了黯然神伤的效果。

  从曲子起首两句的两则典故来看,内容都同异性之间的萍水相逢有关,这种邂逅引出了一段动情的故事,然而其悲剧性正在于情缘的昙花一现。诗人已明知“梦断”,却依然禁不住“情伤”,可见他的一往情深,这种注定无法再现的情梦,便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记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虽未说明具体的时日,但赋中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语,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则明言“枫叶荻花秋瑟瑟”、“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个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题面,在本作中恐怕不是偶然的。这样一来,“又见西风换年华”,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就更觉意味深长了。

  在秋天的悲凉气氛中,作者又以苦酒与残花为陪衬,叙出了自己“天一涯”的漂泊现实。一场情梦本就无凭,再加上时间的暌隔(“又见西风换年华”)与空间的距离(“行人天一涯”),就使人倍觉不堪了。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晚秋”的.题目之下,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就是呼之欲出的了。

  此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量引用前人离别伤感的诗句,来表现作者的离愁别绪,堪称一首写离别的佳作。文章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全文写离别却无一“离”字,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古诗词鉴赏15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仯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据说,这首诗是在宴会上所作。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此诗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读来让人泪目 ,这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

  这首诗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是曹操在征讨高干时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

  《薤露》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就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当时重大的历史事变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具体面貌,表达了诗人对汉室倾覆,人民遭受乱离之苦的悲伤和感叹。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度关山》讲的是曹操的政治理想:君主贤明,制定法规,全国统一,以奢侈为大恶,以俭朴为美德。退昏庸,举明智,官吏尽职,百姓安定,人口繁息,设立刑狱,执法正当。人与人之间,退让不争,上下相同,彼此亲爱。

  《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直叙诗人驾彩虹、乘赤云升天。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对人生的牵挂。

  《气出唱》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气出唱》一共有三首,都是游仙诗。这是第三首,写到西王母那里做客的情景。诗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描述了曹操渴望长生、 冀求神仙的念想。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01-11

古诗词鉴赏01-23

《池上》古诗词鉴赏08-11

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06-20

《诗经》古诗词鉴赏06-04

《登楼》古诗词鉴赏02-22

《小至》古诗词鉴赏02-22

春日古诗词鉴赏02-22

鸟古诗词鉴赏02-22

《黄河》古诗词鉴赏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