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11 10:08:17
  • 相关推荐
【优秀】古诗教学设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诗

  2、自主识字

  3、指导写字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三、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1、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那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⑷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古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古诗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学习《舟过安仁》:

  ①理解字词。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

  ⑶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⑷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过渡:(填空:因为诗人,所以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登高(干什么)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6

  课时目标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想想:像学现代文分段那样,如果把这首诗歌分成两部分,怎样分?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马诗

  唐杜甫唐李贺

  实写咏物外形动态健壮之马写景清冷

  虚写抒情马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抒情迫切

古诗教学设计7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flash课件

  2、视频文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李白)

  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

  学习“赠”字

  “赠”就是送给的意思。拼读认识“赠”。

  3、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他便留下来住了好几天,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两人相见恨晚。二人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两遍诗,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随文识字

  1、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2、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讲一讲记字的好办法。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请同学们读读下两句。

  3、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4、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青”字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送给我们一个目字旁儿;为了让我们拥有晴朗的.天气,送给我们一个日字旁儿,今天它为什么送给我们竖心旁儿呢?

  (四)指导读诗

  1、一首峙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3、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五)拓展,练习表达

  1、李白和汪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一生一世的朋友,老师想知道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七)游戏巩固生字。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八)板书设计略

古诗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教学设计9

  目标:

  知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

  背诵三首古诗。

  情感:

  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

  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法

  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

  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西桥

  不知……花先发

  如雪

  疑是……雪未消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醉春烟儿童学

  拂堤杨柳早春竟放纸莺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缘愁似个长)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夏口夜泊别友人》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月”的意象;

  2、探究“月”的意象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视频导入——

  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写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

  引出本课主题—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一、古代诗词中月的种类

  明月——明月皎皎照我床(曹丕《燕歌行》)

  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瑟琶行》)

  冷月——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缺月——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

  钩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一)“月”是爱与美的象征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

  (二)“月”是理想人格、高洁情操的'象征

  思考:具有“理想人格、高洁情操”象征意义的意象,你还能想到哪些?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月是失意孤寂的载体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节选)

  辛弃疾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题:在诗人笔下的明月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那一轮浸润过唐诗宋词的明月,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正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要努力呵护与守候,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要对夜空里的明月给以更多的关注!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教学设计06-06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古诗教学设计《春晓》04-03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30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12-06

[精华]古诗的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