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的教学设计
古诗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05 09:02:16
  • 相关推荐
[精华]古诗的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的教学设计1

  中山小学 刘蓉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 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 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检查

  1、 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 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 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 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 “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 ”(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四、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查字典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查字典,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五、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 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 汇报结果

  (查字典、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六、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再读生字词

  九、生字描红

  十、作业

  板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刘蓉 发表

  ( .c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http://nbx.net/blg/zs/re.asp?nae=zslr≈id=10361≈page=2

  5

  O

  M

古诗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古诗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

  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的教学设计4

  课前积累:古诗接龙(含有最后一个字的或降低为含有最后一个字的),写一句名诗句,诗心交流(读书或生活有感而创作的自由诗或绝句律诗)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22.古诗两首(师指课题,生齐读),2.通过调查,大家认为《观书有感》更难些,我们先来学习《观书有感》,学诗第一步-(板:读正确)

  谁来读?(看来大家读正确没问题,如何能读出诗的感觉呢?)

  二、精读(读正确、悟情感、能拓创)

  背景、理解

  1.你对朱熹这个人,他创作本诗的背景有哪些了解?将诗中的每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组合作,一人记

  录,三人补充,分点说了解一组、本组补充、其他组补充,一句一句说理解。其他同学有疑问可提出,如课后3,学生解答)

  节奏、情感

  2.谁能成为朱熹的知音,读出他的心声,(带着背景、理解自由练读,四组分别推选一位参赛者,赛读后评委说获胜者和理由,获胜者说读好的经验。)(板书:悟情感)(道理,板:读书使人明智)

  拓展、创作:

  3.从朱熹还写过哪些诗《春日》《观书有感》(语补),与诗的类型,有关的诗哲理诗《登灌雀楼》

  《题西林壁》,与读书主题有关的诗,“读书”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学生创作中,展台展示两位。(板:能拓创)

  三、用这样的.方法学习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正确:找一生,悟情感:一生说理解、背景,男女赛读。(明理,板:实践出真理)

  能拓创:学了这首诗,你想积累的诗或诗句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四、释疑

  1.出示积累诗的困难并分析原因,讨论策略

  2.还没解决的问题或又产生的新问题下次“诗词交流”时再讨论。

  作业设计:

  继续积累古诗、创作新诗

  板书设计

  读正确实践出真理

  悟情感22.古诗两首

  能拓创读书使人明智

  四、释疑

  1.出示积累诗的困难并小组分析原因并讨论策略

  2.还没解决的问题或又产生的新问题下次“诗词交流”时再讨论。

  作业设计:

  这两首都是有关读书的诗,你在学习中一定也有很多触感,试着用诗的形式写出心声,下节课交流。

古诗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的教学设计6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古诗的教学设计7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句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品格。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每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工具和帮手。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解释诗意。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从而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用好注释。另外理解诗意时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人物高尚品格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首诗的后两句是本诗的关键句和主旨句,通过后两句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操,因此学习时应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每首诗的后两句上。学生可以自己先探讨,老师加以补充,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借用注释法和逐字翻译法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诗歌主旨。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发现了诗歌的后两句是诗歌的主旨句,并让学生小组讨论每首诗的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进行范读,也没有给学生画分节奏,学生读起诗歌节奏来不对,下次应该给学生范读,并画分好诗歌的节奏。其次,把握重点句方面仅仅看后两句,没有结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就会单一、不丰满。没有告诉学生学习古诗要结合整首诗来理解。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讲诗歌时,我一定先范读诗歌,并与学生一起探究诗歌的朗读节奏,让学生在节奏中体会诗歌的意思。其次把握文中重点句子,部分学生只看后两句,对诗歌的总体含义并不是很了解,下次在旁边指导学生对后两句理解时,应结合整首诗包括题目,这样才能全面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古诗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准备:古诗录音,诗歌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骆宾王 《咏鹅》

  1.揭题《于易水送人》

  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听录音。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5.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6.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7.熟记成诵。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绍孟浩然,《春晓》

  2.揭题,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长安(今山西西安一带)。

  3.自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游人:远出的人。

  五陵:长安郊外的五处皇帝陵墓。这里借指长安。

  托:解下。

  4.解释诗意:

  好朋友就要远去,到那里探寻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际,我对他说,宝剑是价值干金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我把它解下来送给你,这剑寄托譬我的良好祝愿,愿你能从此大有作为。

  5.指导朗读,提示:

  这是一首鼓励友人努力奋斗的赠别诗,语义诚恳真切,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愿虚度一生的抱负。

古诗的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 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 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 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 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 把握诗的节奏。

  ⑵ 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 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 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 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 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 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 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古诗的教学设计11

  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到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家乡),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初步的基础,他们在五年级时已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功方法。这次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掌握了学法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教学此首古诗是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教学法。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基本技能,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很好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家园、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

  1、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2、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古诗。

  教师准备:预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每张桌同学的手中都有一些诗句,请把相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生:连线!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你们太厉害了!

  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不好?

  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真好!这句诗是哪首诗的名句,还记得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咱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师生同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等等。

  二、学习《泊船孤舟》

  1、知诗人,解诗题。

  生:王安石

  师:谁能介绍一下王安石?

  生:王安石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 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位著名 的诗人。

  生:瓜洲

  师:瓜洲在江苏省,就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我们一起朗读这个题目。

  生:齐读

  师:那么泊是什么意思?

  生:停靠或(把船停放在岸边)

  师:泊船瓜洲又是什么意思?

  生:船停靠在瓜洲

  【意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学习诗的学法之一的记忆】

  2、抓字眼,明诗意。

  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分好节凑。

  生:自由读古诗

  【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任务读书,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受约束

  的情况下自觉地读,由被动变为主动地达到读书的目的。】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古诗,读错一个音。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

  生1:黑白相间

  生2:间隔、间苗、间断、间谍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摇头晃脑读古诗

  生:读,节奏感不强。

  生:有韵味地读诗

  师:读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来读!

  生:读

  师:谁来说说诗的前两行的大概意思。

  生:京口和瓜洲仅一江只隔,而京口到钟山也只隔着数重山。

  师:说得很到位!在这两行诗中有三个地名,能在简图上标示出来吗?(师在黑板上画长江简图,并大概标注三个地名的位置)

  生:说出位置,师标注。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1:瓜洲应该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为什么?

  生:注释中说瓜洲在长江的北面,上北下南,所以瓜洲在上面,京口在下面。

  师:你会从书中找原因,非常会学习!真棒!

  【意图:师生共同完成此项任务,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

  生:一部分学生说近,一部分学生说远。

  师:你来说说近的原因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并且体会得很深刻。谁在来说一说?

  生2:我还通过“只隔”一词体会到诗人离家近,就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师:那认为远的同学能不能说说理由呢?

  生:长江那么宽,山路那么难走,再说古代交通又不便,所以说很远。

  【意图: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加深记忆】

  3、深入学习三、四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谁能说一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生: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这一句中哪个字用的特别好

  生:绿

  师:那我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到过哪些字?

  生:(讨论交流)到,过、入、满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师:(出示幻灯片)春风又绿江南岸,文字本是有情物,读到此句时想想你看到了什么,什么绿了?口头完成填空:一阵春风吹来,吹绿了()吹绿了()吹绿了()。让学生展开想象,大地是怎样变绿的?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镜头吗?

  生:填空

  师:多美的春天呀!同学们,这个又字,我们不能忽视,就是这个“又”字,让诗人不由得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呀?诗人他怎能不想——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遥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家乡的亲人,诗人他怎能不问——

  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人就这么想着,望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又出现在眼前,一丝丝甜蜜的回忆又掠过心头,一处处揪心的场景弥漫在胸中。同学们,诗人在家乡会度过哪些难忘的时光,你们能想到吗?请用“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来写诗人在家乡生活的一处场景。

  生:写话,教师巡视

  【意图:展开想象,开拓视野】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诗人和家人一起去郊游,他们是多么幸福!

  师:你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的孩子!

  生2: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和家人坐在庭院里,一边赏月,一边聊天,生活是多么美好!

  师:团团圆圆一家亲,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那是雨后初晴的一天,诗人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泛舟湖上,饮酒品诗,是多么的惬意!

  【意图: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快乐自由中翱翔】

  师:是呀!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特别让人难忘的!同学们,诗人现在能不能和家人团团圆圆,尽享天伦之乐呢?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和朋友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出示幻灯片)——

  生(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一切都已远去,相伴诗人的只有这轮明月,只有这轮明月呀!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肺腑的仰天长问,是诗人刚刚离开家就来问明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诗人的吗?

  生1:我想问:诗人你那么舍不得离开家,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生2:诗人他为什么要离开家?

  【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走进诗人,体会诗人】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什么了?

  生1:诗人他被逼无奈才离开了家,所以他特别不愿离开家

  生2:诗人他极不情愿离开了家,他其实不想去当宰相

  生3:诗人是身不由己的,皇帝的话他不敢不听

  生1: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身不由己离家而去,只有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2: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他被逼无奈离家而去,只能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3: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人他恋恋不舍离家而去,发自肺腑地问明月(出示幻灯片)——

  生:(全体)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由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诗人对家乡无限的留恋之情!

  生2: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3:诗人是多么想家,舍不得亲人!

  【意图:再次感悟诗人的内在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诗人的心!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生:(全体)声情并茂地朗诵

  师:能背诵下来吗?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的背诵了,那老师要检验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1、王安石,()代人,曾推行(),功绩不裴。《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之情。

  2、解释诗句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绿: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

  5、全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是写的是诗人路过(),怀念(),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感情是在()中流露出来的。

  五、拓展延伸(画一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在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的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一副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什么?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师:好的,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古诗的喜爱。一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的写画

  3、反馈

  师:哪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看一看。

  生:展示作品(全班鼓励)

  【意图: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有好多,老师在这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来读读!

  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着)

  六、总结

  师:同学们,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课下可以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同学们也可以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七、作业

  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吧!喜欢画画的孩子画一画你的家乡,喜欢唱歌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歌来唱一唱,喜欢朗读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文章来读读。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教学反思】: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古诗的教学设计12

  一、引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在叙述离别之后进行了反思。相距万里,道路阻长,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有一线希望。但是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充满艰险。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含到一起呢?第三种说法,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头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为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个意思。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里“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邪臣之泯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依北斗望京华”,“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为女词,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语,产生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

  六、《行行重行行》艺术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七、总结:

  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进一步的全面关照,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吟诵古诗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间”,被它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就会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题: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形象分析?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大光书局,1935年版。

  赵之谦《古诗十九首论析》,台北,学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恸而绝的情感:《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欢乐常在河之彼岸。

  “弃妇”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

  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教学难点: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怀。

  教学重点:《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用“联想”的钥匙,打开诗歌之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案2

  用“联想”的钥匙,打开诗歌之门

古诗的教学设计13

  校本课程:古诗词诵读——《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桑园学区前戚小学孙珍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给我们艺术的熏陶,而且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背诵古诗词,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很是重要。李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现存三百多首。诵读李白古诗从中感受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从而引领学生走近李白,培养他们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诵读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诵读并且欣赏一些李白的古诗,对李白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了解诗歌背后的一些故事背景,更好的理解古诗。

  3、学习吟诵古诗,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欣赏,理解古诗,诵读古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的情感。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我们所喜爱。所以,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王国中最亮的那颗星——李白。让我们一起来将学习有感情的吟诵李白的古诗。

  二、师生齐诵李白的古诗

  1、你了解李白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点评。)

  2、学生背诵积累的李白的古诗。

  3、师:李白前半生积极入世,后半生非常超脱。他学了一生的才学,称为“诗仙”,他又是“酒仙”,人们一说到诗就能想到李白,一说到李白就能想到他的诗,所以说李白是诗,李白是仙。

  三、重点诵读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教师诵诗,指名学生诵诗。

  师:这样的景象只有诗仙看到,这是仙境那。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夸张,你可以用哪两个词语形容?(特别极其极度)

  疑是??这是什么呢?这是怎样的想象?(大胆的想象非同寻常的想象惊人的想象奇特的想象??)

  老师概括为“奇妙”的想象。

  2、重点指导朗读这一句古诗。

  3、师: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空间,他诗中有奇特想象。谁再来读读。生朗诵。教师相机评价。

  四、学习欣赏诵读《夜宿山寺》

  1、出示《夜宿山寺》,师吟诵。

  2、诗歌往往有诗眼,这首诗哪个字是诗眼呢?“高”、“危”。从哪里看出高?你的手最高摘过什么?摘过星星吗?(学生交流,谈感受)只有诗仙想到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是诗仙想象。天上的人仙仿佛就在李白的哪里?又把我们带到怎样的`境界?

  3、谁能自己的朗读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出来。

  4、学生朗读古诗。

  五、学习欣赏诵读《秋浦歌》

  1、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诗中用了哪个字?

  2、朋友之间贵在知心。你们知道李白愁什么,以至白发三千丈吗?以你对李白的了解,静下心想想,假如你就是镜子前的李白,见到自己满头的白发,你会想到些什么?

  交流、朗读

  3、师激情:往事的种种都涌上心头,自己空怀远大的抱负,但屡遭挫折。如今,满头白发,日趋衰老。难道我的一生就要这样过去吗?我的理想难道永远不能实现了吗?他不禁高声吟出:齐读。

  六、课堂小测:小“挑战”三首古诗,谁能背过?

  七、拓展学习,学生积累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师幻灯片播放关于古诗的图画,学生挑战背诵诗词。

  板书设计:

  极度夸张

  李白是仙

  奇妙想象

  校本课程

古诗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四、课时划分: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夜书所见》,会认写“促”和“深”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读单元导语导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走进秋天,到课文中去感受她的美好和快乐。

  2.课件出示第9课课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

  3.师导入: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秋风萧瑟的夜晚,有一位叫叶绍翁的诗人,把自己所见到的秋天的景色写了下来。我们现在就一起去看看他写了什么吧。

  4.板书课题:夜书所见。(课件链接了诗人的简介,可根据具体情况相机使用)

  5.释题: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6.师:作者是怎么描写他所看到的景物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吧。

  【设计意图】由课本图片导入,直观明了,自然过渡到对题目的理解,进而进行古诗内容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相机正音。

  3.学习生字“促”和“深”。

  (1)师板书“促”和“深”字。

  (2)请学生拼读并组词。(师强调“促”是平舌音,“深”是翘舌音)

  (3)观察并说说写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再在练习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

  4.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5.全班齐读古诗,男女赛读。

  【设计意图】生字的学习要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诗中这两个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存在难点,因此无需过多讲解,能落实书写美观、正确即可。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师:同学们读了古诗,对古诗的内容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了解学生的学情)

  2.师:当我们在古诗的字词理解方面碰到问题的时候,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请学生说一说,师再小结: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还可在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等待老师上课的解答。)

  3.师:我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在古诗的下面,就有对古诗字词的注释,什么是注释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再课件出示,补充说明:注释是针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的解释,我们在理解古诗的时候,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但也不要生搬硬套,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现在我们就看看借助注释,能不能把古诗弄懂。

  (2)课件逐句出示古诗,生读诗句,再结合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讨论解决,在学生对诗句有整体把握的基础,师通过课件出示整句古诗的解释,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解。

  【设计意图】对古诗诗意的理解,要先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并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最后在对古诗的解释上,要力求整体把握,不做字字对译。

  ① 课件出示第一行诗句(理解“萧萧”的意思),引导后出示整句解释: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② 课件出示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指导理解后出示解释: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③ 齐读前两句诗,师引导感悟:是啊,秋风萧瑟,在这样一个孤独冷寂的夜晚,诗人看着秋天的梧桐树,想到自己远离了家乡,心里会是多么的孤单。带着这样的体会,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思乡之情,对于家乡意识并不强烈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感同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体会,但也不要太过矫情,学生能理解并读出诗句所应有的节奏即可。

  ④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课件出示诗句,理解意思,重点体会“知”的意思:料想,猜想)

  诗句解释: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⑤为什么看到灯火就能猜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呢?

  师:或许,作者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举着灯笼和伙伴一起去玩的吧。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不仅想到了家乡,还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把这两句诗朗读一遍。(生齐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课文的插图,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诗人看到的就是两个儿童在挑动促织,但实际上诗人只是看到了篱笆下的一盏灯火进而猜想到童年玩耍的情景,因此,对“知”字的把握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师: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朗读一遍吧。(生配乐朗读古诗)

  (4)小结提升,领悟诗情。

  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完古诗的感受,师再课件出示,进行小结:古诗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四)深入朗读,熟读成诵。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你能不能现在就想象着古诗描写的画面,把古诗背诵下来呢。(生试背)

  【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结合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可使学生对秋天的独特文化韵味有更深入的了解。

  板书设计: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认6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会认6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首有关重阳节的小诗(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学生读后猜猜这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2.师简介重阳节的来历: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3.师创设情境:同学们想象一下,当你过节的时候,能和家人在一起,会不会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是,在我国唐代,有一位叫王维的诗人,他当时只有17岁,却远离了家乡,不能和亲人一起过节。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吧。(课件有相关的诗人简介,可相机链接使用)

  4.课件出示古诗,进入学习。

  【设计意图】对于从未背井离乡的学生来说,要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是不大可能的,但如果能联系生活,想象平时与家人一起过节的情景,进而想象假如远离了亲人,会是多么孤单啊。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使学生较快进入古诗所描写的场景中去。

  (二)初读古诗,质疑问难

  1.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师相机正音。

  2.师:同学们读了古诗,对古诗的内容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了解学生的学情)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学情有了充分地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教学的重复、啰嗦,做到课堂的高效。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 出示前两句诗,指名学生读,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后课件出示诗意,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2.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3. 出示后两句诗,指名学生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交流后课件出示诗意)

  4. 请学生说说读后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5. 齐读全诗,再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全诗的理解,进而体悟古诗表达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对于古诗的理解,不用字字对译,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 生配乐朗读诗歌。

  2. 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五)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生认读组词。

  2.学生观察并说说哪个字较难写,全班交流。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忆、异:声音相同,但组词、意思不同。

  逢、遥、遍:写好走之底。

  插:右边的书写注意笔顺。

  3.练写生字,投影展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难写字,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也引起学生对生字书写的重视。难写的笔画教师要注意范写,及时指导点评。

  (六)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 课件出示两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生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古诗。

  2. 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 思亲

  佳节 少一人

古诗的教学设计15

  1.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关键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苏东坡画像

  2. 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 了解苏东坡

  4. 出示教学挂图

  5. 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 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 组词、读准字音

  3. 注意平舌音:赠 残

  4. 指导写字

  枝 记 刘

  注意字的结构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3. 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1)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2)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3) 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

  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 朗读诗歌

  (1)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2) 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样读?

  (3) 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 傲霜枝 君须记 正是

  6.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再被一、二首写秋天的诗)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背诵《赠刘景文》

  2. 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 出示教学挂图

  4. 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5. 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的呢?

  6. 自由读诗《山行》

  7. 找出生字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 组词认读

  3. 摘苹果游戏

  4. 指导书写:于 首 枫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节奏

  3. 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略知诗意

  (1) 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2) 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3) 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

  (4) 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5) 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6) 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 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总结

  (8) 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 朗读诗歌

  (1) 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

  (2)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

  6. 齐诵诗歌

  7.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荷尽

  菊残

  赠刘景文 好景

  橙黄

  橘绿

【古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教学设计《春晓》04-03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30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12-06

小学古诗《春雨》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