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你知道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哲理寓言诗词鉴赏《定风波》,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通过出行遇雨这件小事,抒发了寓含着生活哲理的感受,告诉人们自然界阴晴无定,人生道路亦不平坦,应当临逆境而自重,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词前有一小序,可帮助我们理解词的内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这里交代了诗人写作此词的缘由。
上片借风雨景状写自己如烟雨一般的困境,表现了他泰然自处的精神面貌。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从“穿林打叶”上可知风急雨骤,更可知行人遭风击雨泼的艰难因苦,可是诗人却不以为然,“莫听”就显示了他满不在乎的神态,无惧于风雨的傲情由此见出。“何妨吟啸且徐行”,更把诗人的这种傲情表露纸上。吟诗长啸,稳步慢行在风雨之中,这不分明有一个敢于抗风斗雨的人物形象来到读者的面前吗?“何妨”二字就带有向风雨挑战的意味。这正呼应了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接着写诗人手拄竹杖,足踏草鞋,在风雨中走路,其感觉却比骑马轻捷,这其实是他奔放的性格写照。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把风雨的肆虐放在眼里。上片的最后两句,是前几句表意的延伸与扩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顶风冒雨过来的”。这里,巧妙地由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政治的风雨,喻比熨贴,语意双关。苏轼一生,遭遇坎坷,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世道的艰辛。但他乐观旷达,没有在经受磨难中消沉下去,而是志向不衰,胸襟开朗,对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坦然处之。这种一任风雨侵,受挫不改心的人生态度,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印象。
下片借自然界天气的变化不定寓政治气候的变幻莫测,写自己从容淡泊,表现了忧乐两忘的胸怀。换头后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里指出:时值春季,略带寒意,诗人醉酒后出游,经春风一吹,头脑清醒了。他“吟啸且徐行”的任情任性,“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浪漫想法,都与醉酒有些关系。酒醒后,一眼看到雨后清新的风光:“山头斜照却相近”。迎着诗人的是山头的斜阳,点出时间,照应小序的“已而遂晴”。刚才还是风雨交加,现在是晴空放辉,政治气候不就像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幻莫测吗?”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表面上是指遇雨之处,实际上是诗人对往昔政治处境的回顾,即诗人对曾经风历雨的反思,有着他心灵的投影。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是苏轼由“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后,对人生产生的哲理性理解:回去吧,晴天也好,雨天也罢,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牵情萦怀的,也就是无所谓晴天、雨天。这种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正是反映了词人心胸坦荡,的确做到了宠辱不惊,把忧乐、得失置之度外。苏轼《独觉》诗云:“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两句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之所以喜欢这样表述,乃因为他要坚持这样的为人处世原则。“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唐·卢照邻:《咏史四首》),苏轼就是这等样人:生活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里,保持了孤高、正直的品性,遇到挫折,受到打击的时候,做到了心境开阔,沉着冷静。
这首词无论是叙述途中遇雨之事,还是借题发挥抒发出自深衷的感受,都寄托着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的情志,收到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哲理互为融合的艺术效果。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定风波》】相关文章:
古典诗词鉴赏02-21
经典思乡诗词鉴赏12-06
《牡丹》诗词鉴赏08-09
毛泽东诗词鉴赏10-21
《石榴》诗词鉴赏02-22
《天门》诗词鉴赏02-22
《牡丹》诗词鉴赏02-22
《乌衣巷》诗词鉴赏02-22
春晓诗词鉴赏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