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20 08:44:36
  • 相关推荐
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偶然的机会读到余映潮老先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实例,并且还有杨雪娇老师的精彩点评,雨露般浇灌初为人师的我。

  “古诗词里充满了音乐美。有的地方激昂急速,如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有的地方低沉舒缓,如泉流幽咽低回婉转。有的地方要重读,似有雷霆万钧之力;有的地方要轻读,似蚍蜉撼树之艰。有的地方要引吭高歌;有的地方要浅酌低吟;有的地方甚至还应该有颤音,那是词人心灵的震撼。”余老最激发我心灵的唯美教学设计就是“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诗歌的朗读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必要法门。作为教师,只有先自己学会吟诵,才能教会学生吟诵。

  的确,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各种方式的朗读,才能深切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式,应该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然而,在古典诗歌的课堂上,多数语文教师并不注重朗诵指导,只是做简单指导,如划分节奏,正字音等。“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被动地知道一些知识,朗读才能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感受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朗读应该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秘密武器。在中国古代,诗词是可以传唱的,透过字里行间的“歌词”,穿过美妙的旋律,聆听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诗词韵律感强烈,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在优美的旋律中能够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体现诗歌的音乐之美。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音乐美感却被教师淡化了,没有教师吟诵诗歌的细腻指导,学生凭借自我感觉放声朗诵,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缺乏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忽视诗歌的诵读训练,是古诗词教学的大忌。

  正确地吟咏诗歌,有节奏地朗诵诗文,走进诗人创设的语感环境,体悟诗歌之本初。诗人情感的品鉴,以声传情,通过朗诵体味诗歌的音韵、内涵美。因此,教师引领学生体味诗人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品味深刻内涵,对学生的朗诵指导、技能训练尤为重要。叶嘉莹老师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讲道,“吟诵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古典诗歌的诵读教学,要有教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就要有精准的“抓手”,从余老的教学实录中,我总结了四个方面指导诗歌诵读:

  第一,划节奏节拍

  诗歌朗读前首先要正音释义,这是所有教师一直做的较好的地方。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押韵,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最早是可以吟唱的,因此有很强的节奏感,把握住节奏才能读出味道来。朗诵诗歌时,节拍的划分对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七言律诗,是二二三节奏还是四三节奏,并不是所有七言都是二二三划分,因此教师要区分好,给学生做出明示。例如,指导朗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应该是四三节奏,才符合作者那时那刻的情感。

  第二,析情感抑扬

  诗歌蕴含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学生初学不易把握其中的情感,不能完成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读的过渡,在实践中关于情感的阅读指导还有待加深。例如,《行路难》中诗人李白的情感历程是一波三折的,文中的三、四句,是作者胸中郁闷,心里茫然,情感基调一定是抑;同理,五、六句是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情感基调也应该是抑;七、八句中,诗人又想到了古之贤者的姜太公和伊尹的境遇,又重拾信心,情感变得缓和;而最后两句,是诗人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意欲勇往直前,读时一定要扬,读出慷慨激昂,诗人的自信来!这样,读出了诗人百转千回的情感,读出了诗人的“志”。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指导,结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层层深入,学生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对“辞约而旨丰”的诗歌理解更为深刻,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激荡,为学生深入领悟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第三,定语速缓急

  分析完情感,就要根据诗人的情感变化来确定朗诵的语速,全诗并非一个语速下来。一般而言,情绪欢快的诗句要稍急促一些,而情绪忧伤的诗句应稍许缓慢,有缓有急才能读出韵味来。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破折号的这几个字要读开,突出作者的奇思异想,环境奇冷。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地方也是要读开,还要急中有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望岳》朗读时,应注意押的是上声韵、小韵,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读的绵长而且饱满,尾音拖长,一定要慢下来,“齐鲁青未了~~”。再如,有的字需要读的特别快,时间短促,如“阴阳割昏晓”的“割”,“决眦入归鸟”的“决”等要读的急促,是古诗中特有的入声字,要读的比现代汉语的四声还要短,大概时间是0.3秒。

  第四,读语气轻重

  语气的轻重缓急也是情感体现的关键。《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中,文章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心潮如波涛汹涌,起伏激荡,要读得重一些,而文章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要读的轻一些,现实不堪回首,感叹、叹息蕴含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就要读的轻一些,群童抱茅的无奈、狂风破屋的焦虑蕴含其中;而文章的最后,千古名句“安得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情绪激越轩昂,应读的重些。因此,语气的轻重是品评作者情感韵味的关键,朗读时应多注意指点。

  文学是形象的哲学,要用听来体会,要深情地朗读,读出文学的味道,朗诵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力避笼统,务求精细,师生在“朗读对话”中千锤百炼、螺旋上升,共同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品析语言,体悟内涵。关于古诗词的音乐之美,作为教师,我们需慢慢体味,细细研究,聆听诗词音乐之美,探寻语文教学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