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更新时间:2024-06-28 17:48:43
  • 相关推荐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1

  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也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

  我是一个渴望心灵丰盈的人,一直爱读诗,但读的多是现代诗。对古典诗词,我极度渴望亲近,却又畏惧亲近。只因不可追其源,不可触其境,不可明其义理,不可悟其情理。

  寒假这段时间我开始研读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似有一种通透之感: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古典诗词,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提升性情品质的作用。

  我读诗,虽可浅显感知其意,却不能赏其妙,因无良师导引,欣赏诗词总是不得法。研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关于古诗词内核的模糊隐线逐渐显形清晰起来。对于“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首”“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样的诗句,读来很自然的就能融情入境,不用刻意记背,这些文字就能穿越脑际,映入心田。用叶先生的话说,这叫得到了强大的兴发和感动。

  记得《香菱学诗》一文中,林黛玉给香菱开的阅读清单依次是,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阮籍、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的诗。教学这一课时,因为自己没有深入钻研古诗词,故也没带领学生探究林黛玉列此阅读清单背后的指导意义的精妙,或者说因为自己古诗词底蕴薄弱,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意识。如今读了叶先生的《古诗词课》,明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进脉络。叶先生讲诗,从《诗经》《离骚》始,经《古诗十九首》《建安诗》《乐府诗》《太康诗人》《永嘉诗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终于晚唐之李商隐;讲词,始于晚唐之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在叶先生的引导写,我从选取的代表作家的代表诗篇中感受到了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胸襟和修养。

  在这种状态下我才明白,林黛玉所开的阅读清单,无论是作家的选择,还是清单的先后顺序都是有讲究的。从宏观视角来看,林黛玉给香菱开的读书清单,是将诗盛行的各朝代中的重要诗人和诗作列席。王维、杜甫、李白是唐代文学的顶峰,陶渊明是东晋文学的高峰,应玚是东汉建安文学的代表,阮籍是魏晋名士的代表,谢灵运、庾信、鲍照是南北朝文学的典范。

  从微观视角来看,典型作家的典型诗作有典型的学习鉴赏意义。一个门外汉如何入诗门?黛玉的书单就是有效路径。“诗佛”王维的诗尤以五言见长,有评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他的诗能领会诗景统一;“诗圣”杜甫的诗,堪称“诗史”,读他的诗,能领会真景真意;“诗仙”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有豪迈奔放,读他的诗,能返璞归真。有此三人之诗打底,兼有建安诗、咏怀诗、山水田园诗、宫体诗之润染,入诗门成诗翁自不在话下。专项突破,广泛涉猎,夯实基础,不会作诗也会吟。

  林黛玉有柳絮之才,不仅会读会赏会写诗,而且还是乐教懂教善教的大先生。

  用叶先生的《古诗词课》关照自己的诗词课堂教学,有清明之感;拿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惑疑,到叶先生的《古诗词课》中去溯源,更是有澄澈之悟。

  曾经有个学生,在我讲古诗词的时候,发出了一声沉重的感叹:为什么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作者都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或是被降职远调,仕途不顺呢?那是巧合吗?我记得我是这样回答的: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冲击,没有忧患困于心,衡于虑,平躺在安乐之境中,是绝对写不出千古名句,留不下传世之作的。这是一段正确的漂亮的废话。一个有宏观视角而不自知的学生,遇上了我这个不愿究其理、寻其踪的老师,实属不幸。今天在这里我也只能汗颜三秒。

  到底是不是巧合呢?或者说这些伟大的诗人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共性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到叶先生的《古诗词课》中去溯源。叶先生说:诗之创作乃是以“情动于中”和“志之所之”的作者之显意识活动为主体。简言之,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

  如此看来,那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写出了伟大的诗篇,还在于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都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内心情志之有所兴起而形于言,加之本身的才情,成就了伟大。因为古诗词这个创作载体,一群胸怀理想,又富有才情的名士在课本中偶遇了,这绝不是巧合。

  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还有一种前后关照,恍然大悟的通透感。中国古代诗人有一类,他们看到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够自己从精神上解脱出来,比如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的内心更充盈,来”“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洒脱与豪迈啊!让人兴起与振动;还有一类诗人与此相反,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弃,明知无济于事也要坚持,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的执着坚定令人心悸,让人心疼。叶老师的'《古诗词课》带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发现,这两类诗追根寻源的话,前一类人用情的态度可以说出于《庄子》,而后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则可以说出于《离骚》。更有趣的发现是:后代诗歌的几个母题“上下求索的精神”“葬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悲秋伤逝的传统”都来自《离骚》。

  我发现,这种有趣的用情态度的追根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欣赏一个诗人和他的诗作。不同类型的诗一定要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不同诗人的诗也要有不同的欣赏方式。叶先生说,在古典诗词中,有的人以“情”胜,有的人以“感”胜,有的人以“思”胜,也有的人以“气”胜。如果将这种追根溯源的方法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是让学生学一知类呢?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后一定要尝试。

  叶先生的《古诗词课》通过讲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一次再生的机会,也使我们这些读者和听众的灵魂得到一次升华,得到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的力量。

  正如叶先生所说,有的人一辈子总是向外追求,尽管得到了名誉、地位和财富,可是他心中没有一丁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的人内心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所以外界尽管有得有失,有喜有悲,他却能超脱世俗之见,能够用一种最自然,最潇洒、最没有虚伪造作的态度去面对外部的世界。名誉、地位和财富是虚有,内心丰盈是实有,我选择做后者。

  读诗吧!它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丰盈,让我们得到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可以让我们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率真地、幸福地活着。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2

  在繁忙的生活中,翻开《古诗词课》,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学世界的大门,让我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与深邃之中。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熟悉或陌生的古诗词。作者不仅对诗词的韵律、意境进行了细腻的剖析,更将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一一展现。每一首诗词都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组合,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人生的倾诉。

  读诗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相遇。我能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自信;体会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领略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自得。这些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了人生的百态,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无尽的情感共鸣。

  书中对诗词创作技巧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平仄对仗到用典修辞,我逐渐理解了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其表达的情感,还在于其精妙的艺术形式。这让我对古诗词的欣赏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结构和韵律之中,进一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同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深刻认识到古诗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是我们与祖先心灵相通的桥梁。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古诗词课》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敬畏。

  总的来说,《古诗词课》不仅是一本知识丰富的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它让我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找到了宁静与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古诗词的魅力将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11-22

随感的作文11-14

《古诗词鉴赏》评课稿07-20

随感优秀作文04-03

生活随感作文07-18

军训随感作文02-17

关于随感作文03-06

清明随感作文03-15

生活随感作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