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学习总结>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2-02-23 09:33:57
  • 相关推荐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精选15篇)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非常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非常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非常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2

  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

  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起,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长。1985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钱人元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无规与有序: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3

  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他的老师章先生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爱他的.勤奋好学,对他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讲解给竺可桢听。

  竺可桢不仅爱读书,而且更爱思考。竺可桢读了《爱莲说》后,就想:我要爱莲花,更要爱莲的茎和藕。他把自己读《爱莲说》后的感想告诉了章先生。章先生很为竺可桢小小年纪就这样思考问题,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感动。他教导竺可桢说,藕虽埋没于污泥只中,但它将自己的全部营养贡献出来,使莲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烂泥污染,这是非常可贵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洁白的,你要学习藕这种纯洁坚贞的品格。

  竺可桢听了这番话,印象很深。他后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记取章先生的教诲的意思。

  竺可桢爱读书爱思考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他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为他在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4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

  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5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经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境,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期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景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忙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我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之后不仅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向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6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之后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须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张衡根据自我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贴合观测实际。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刻。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十分接近。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7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非常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非常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设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由于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8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能够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进取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供给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9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0

  幼儿科学故事:鲁班造锯子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传说,有一年鲁班理解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当时还没有锯子,仅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们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十分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

  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能够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当能够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忙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1

  中国科学家故事:曾呈奎

  曾老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一位教师的邀请。

  见到90多岁的老教授后,曾老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老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自我。“怎样不记得你呢你就是那个晚上从来不睡觉的中国学生嘛!”原先,曾老在美国读书时的用功和勤奋在当时是全校最出名的,“当时你的`勤奋在学校里无人不知!”老教授慈祥地回忆道。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2

  中国科学家故事:丁肇中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之后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证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3

  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我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我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回到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经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最终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4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能够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进取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供给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篇15

  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最终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并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精选21篇)03-11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11-07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03-09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通用16篇)02-09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10篇12-03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6篇03-09

《中国寓言故事》读书笔记02-24

假如我是科学家02-17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