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学习总结>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更新时间:2023-04-04 16:17:30
  • 相关推荐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仪是谁发明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答案:张衡。

  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地震仪的发明者是我国东汉着名天文学家,南阳郡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南)人张衡。他精通天文历算,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他在公元132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曲地动仪,比国外类似仪器早一千多年

  这架地震仪用精钢制成,圆径8尺,形状像个大酒樽。上头有个盖子,内部有一个中枢机械“都柱”。柱旁通着8条道,每条道上有发动机关,周围铸有8条龙。龙嘴里各含一个小锕球,对着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位。在地上,对准龙嘴蹲着8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巴。哪个方向如果发生了地震,仪器上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蛤蟆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报告震源的方向。这是因为,在平时,地震仪平稳地放着,都柱也垂直竖立在仪器的中央。但因为都柱上粗下细,重心高,支面小,像个倒立的不倒翁,这样就极容易受震动而倾倒。譬如东方发生地震,东面的地壳自然发生波动,震波影响都柱,都柱自然倒向震动方向。沉重的都柱向东倒下后,于是推动了东方的横杆,横杆推开包含铜球的东面的龙嘴,于是龙嘴吐出了铜球。

  有一次,位于仪器西方的龙嘴里的铜球“当啷”一声落到了蛤蟆嘴里。但洛阳并没有地震的征兆和感觉,有些人便议论纷纷,乘机讥笑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并不科学。没想到过了几天,从西北来人飞报消息,说是距洛阳一千多里的兰州、临洗、陇西一带的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大家这才信服了地震仪,赞叹它果真如此灵敏准确,从此,“铜龙报警”这个故事便在朝野上下和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开来。

  张衡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是我国科学文化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还研究制造成观测风向的候风仪,并曾制造出一种能飞的“木雕”等精巧机械,对天文、地理、数学、哲学都很有研究。他经过长期观察计算出,人们在一个地方看到的星座,共有两千五百多颗,这和现今日文学家的统计基本一致。他绘制的一幅地形图曾流传了好几百年。他还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着有《两京赋》。他又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历史还原

  东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从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

  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突然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钢球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头的蟾蜍口里。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汉族科学家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之一米八九的样貌,其外形像一个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八套牙机装置。

  候风装置候风摆的周围与8组牙机机械装置之一部关相互靠近。此处为底座上的沟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风摆运动到关的位置触发牙机。就是记载的"施关发机"施读音易四声。再机发吐丸。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个龙首,口含小铜丸,每个龙头下头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如果有地震被检测,都柱之内侯风摆则轻微摆动,此即可触发牙机。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明白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牙机的触发需求小到能够在地震波第一时间运作,称为合契若神。

  牙机是由一对杠杆构成。水平杠杆负责龙口开合,直立的负责牙机触发。由于牙机立杆和侯风摆的位置关系,由关连接。关就是牙机立杆的一部分。关注道内水平状,几乎挨到侯风摆之上,距离之近不到一毫米。这是候风地动仪得以成功的关键。

  另一说法:

  公元138年3月1日,我国汉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第一次成功测出远距离发生的地震:在洛阳西北千里之外的陇西(甘肃洮南)发生6级地震。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26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最终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圆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的1.8~1.9米),其外形像一个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8套牙机装置。工作原理是候风摆运动到关的位置触发牙机,就是记载的“施关发机”。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个龙首,口含小铜丸,每个龙头下头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如果有地震被检测,都柱之内候风摆则轻微摆动,此即可触发牙机。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明白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牙机的触发需求小到能够在地震波第一时间运作,称为“合契若神”。

  候风地动仪的牙机由一对杠杆构成。水平杠杆负责龙口开合,直立的负责牙机触发。由于牙机立杆和候风摆的位置关系,由关连接。关就是牙机立杆的一部分。关几乎挨到候风摆之上,距离之近不到一毫米。这是候风地动仪得以成功的关键。

  候风地动仪在科学上的重要地位并不在于测到了一个或几个东汉时期的地震,而是标志着人类摸索出了一条能在运动系统当中测量系统自身运动的途径,即经过悬挂物的惯性来揭示运动系统间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科学思想的跃变,使人们对自然规律有了新的认识,直到17世纪被牛顿提升为力学三大定律之首——惯性定律而被广为应用。

  地动仪的原理及结构模型

  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必须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见上图)。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地动仪的外形机关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能够明白地震发生的方向。

  地动仪的复原新闻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代替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

  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验收

  地动仪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

  4月16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天地经纬》专题陈列厅,由地震学、考古学、机械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开始对用挑剔的眼光注视着地动仪复原模型(13小样)。

  当日午时,验收组的7位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认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这个验收意见意味着,新复原的地动仪经过了阶段性成果验收,后续工作只需对某些技术细节做进一步优化,对外观做出最终确定。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对此感触颇深:“我们不仅仅在复原一件仪器,也在找寻1000多年前那位伟大科学家‘求实疾虚’的科学精神……”

  心愿

  必须要让地动仪模型“动”起来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设过程中,田凯负责主持《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布置汉代展厅需要展示张衡的地动仪,当时最权威的模型陈列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这台卵状体上包含8条飞龙的模型,已成为地动仪的“标准形象”。

  河南博物院请苏州天文仪器研究所按王振铎的模型重新复制了一个木制模型,并提出“能否让地动仪动起来”,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即使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那台也不能检测地震。但对方能够在模型下头人为地安上一个装置,让它动起来。

  “我们展出的是科学仪器不是玩具,这样做是对观众的欺骗。所以当时只能造一个不能动的模型,但这个情结在我心里一向存留了好多年。”田凯说。

  6年后,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和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正在做复原工作。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

  解谜

  找到“垂悬摆原理”

  该课题的负责人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冯锐研究员。冯先生表示,1700多年前的地动仪究竟如何工作是首先须破译的谜团,深入研究证实,地动仪应当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王振铎模型的“直立杆原理”。

  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对王振铎模型的否定意见一向没有停。更有近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张衡地动仪之所以失传,是因为它没有到达科学的要求,它不是个科学的东西。冯锐说:“看到这些严厉的批评以后,我们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历时1年多,课题组最终确认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当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直立杆原理”。

  评价

  这是一次重大跨越

  地动仪的历史资料,最著名的是《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仅有196个字。早期的复原工作都是据此开展的。冯锐的课题组把资料的考证和利用扩大到《续汉书》、《后汉纪》等古代文献,但相关文献的总字数也可是231个。这些资料,使他们复原的史料根据更加充分。

  在研制过程中,冯锐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即利用洛阳地震台接收到的现代陇西地震记录,算出模拟的陇西历史地震的波动效应,然后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再控制特殊的振动台完成洛阳地面震动过程的复现,用这种运动信号对振动台上的复原模型进行检验和改善。

  验收组的专家们认为:新模型对4次实际地震事件已经实现了良好的验震反应,迈出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的关键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学仪器复原的传统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

  验收会结束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说:“地动仪是中华礼貌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各国科学家都在尝试复原,如果我们不把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过。从原理上和制作过程上讲,这台复原模型贴合史料记载,贴合张衡的基本思想……这台地动仪复原模型代表了现代人的认识,它在现阶段是最好的。”

  拓展:历史人物张衡故事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成因。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学者还将他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并论。1802号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下面我们来读读他故事!

  少年张衡故事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木鸟。

  渴求知识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他创制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关于张衡:

  张衡家族世代为当地大姓。他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侄子。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一万骑兵。此后在他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但他对公孙述留下堆积如山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是一辆破车,携带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壮丽山河和宏伟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时期,他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相关文章:

文字是谁发明的04-03

麻沸散是谁发明的03-06

指南针是谁发明的04-04

发明的作文04-04

我的发明的作文05-16

关于发明作文03-12

关于发明的作文11-29

我的发明作文02-13

未来发明作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