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总结>教学叙事总结
教学叙事总结
更新时间:2024-08-16 13:07:45
  • 相关推荐
教学叙事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叙事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叙事总结1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指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有效性研究。因此,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 (高) “人地”(深),只需真实、亲切、有效,“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教研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化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

  一、备课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立足点

  “课”与“课堂”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平凡源于此,创造亦源于此。如何在“课”中体现教研的成果,提高课堂实效,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培养研究品质,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线教育科研课题。

  (一)备课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主要内容特级教师于漪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教研方式。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作修正性备课),[’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平凡的备课质变为亲切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是扎根田野的现场研究,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无疑是最有效的教研,这样的备课成果,无疑是最漂亮的教研论文。

  笔者认为,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再认识备课,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下一些问题:如何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如何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如何从课时目标的制订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如何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如何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如何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等。其实,这就是一些最好的有效性教研的课题。

  (二)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呈现方式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其课堂。一方面,我们要看教师的教研成果与思想是否体现于课堂。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一些教师的论文写得很漂亮,公开发表的也不少,名气也很大,但其课堂教学却又是另外一套,课堂教学效果也很不尽人意,教研论文就是纸上谈兵。可以肯定,这些教师的教研就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带着问题研究的意识进行教学,一边教学一边发现问题,然后发挥教学机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而且也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一次锻炼,还可以从中培养出新的教研因子。很多在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单调重复的操作,也不是艰苦乏味的劳作,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有力呈现,是充满激情的革新与创作。

  “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设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与“研”本来就是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因果,推动着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如果只有“教”,没有有效的“研”,或者只有“研”,没有体现“研”的“教”,工作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非常不完美的。

  二、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教育叙事,就是讲叙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解释。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生活进行观照、反思、寻求意义的过程。广大中小学教师又是故事发生发展的主人公之一,毫无疑问,讲故事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效性教研成果的表达过程。教育叙事,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因此,教育叙事的形式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效f生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很多教师开始主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关“道德叙事”“教学叙事”“教师生活叙事”的概念不断被人们提起,中小学教师倾诉自己的教育故事,表达自己教学体验的热情日益高涨。许多中小学要求教师每周或每学期通过叙事的方式撰写教学笔记、案例,或发表于校园网,或结集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科教学类杂志大都开辟了诸如“备课笔记”“听课随笔”“教学随笔”“心灵茶肆”或者是“教学叙事”等栏目,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导向。但要注意的.是,教育叙事又不同于一般性的讲故事。它要求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而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作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教师在叙事研究的分析与总结中,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就故事说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论;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一是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具体的、琐碎的。教师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明白做了什么,同时还要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二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意识,“叙”的虽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思考的却是教育的“未来”,写出的却是“有效的”教研论文。在教师叙事研究中经常出现“小证据大结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研中一定要牢记结论与故事的关系,犹如骨肉关系,结论来自于故事,是对故事的概括总结,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

  割的;一定要牢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并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教学反思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自觉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育反思也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教研的过程。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究竟应该怎样反思?怎样从反思中不断获得有效性的教学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强调如下二方面。

  第一,反思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异,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与反思。其实,这也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获取有效性教研因子的重要路径。

  第二,反思并制订再教设计方案。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教学情况静心反思。教师一方面,要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看看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思维训练、教学创新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根据这一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修订教学方案,写出再教设计。例如,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在第一次讲授《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内容时,先给学生展示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文诗《蝴蝶》,学生听了很不以为然,觉得语言贫乏,内容简单,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李老师经过认真反思后,制定了再教设计方案,在第二次授课时,先板书题目“蝴蝶”,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作,然后再展示胡适的诗《蝴蝶》及其他诗作,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一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阅读是教师的生命所在,阅读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阅读,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不会表示怀疑的。但是,对于阅读与教研的关系,一些教师也许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要使自己的教研成果走在研究的最前沿,务实有效且又不流于平淡与肤浅,就必须广泛阅读,全面深入了解各科教研的动态;另一方面,有效性教研也能更好地驱动教师阅读,要使自己不断进行有效性教研,就必须广泛阅读,勤读多思。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阅读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已有过很多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可以分为专业素养阅读和公共阅读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书籍,这是最高层次,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第二层次是介绍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这是中间层次,如各科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上述书籍的阅读,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方向性的保障。对于这类书籍,教师的阅读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三层次是各科专业知识的书籍以及各科教学专业杂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类书籍和杂志,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读,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读。这样,教师既能够满足专业修养的需要,也能从中不断获得有效性教研的因子。

教学叙事总结2

  一、训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益。反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求甚解,将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是还不够,还需要继续训练学生养成以下几种阅读的习惯。

  1、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每天进行读书、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自觉行为。如果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告诉学生要做到:姿势端正、安静下来阅读。

  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4、养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了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5、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从初一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感,从而形成语文阅读能力。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给予他们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展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之形成衔接。

  1、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教给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形成是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的,需要阅读体验做支撑。语文阅读课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调动情感体验,形成语感,积累知识。而各种体裁的文章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分步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四大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笔者就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所必须具有的`知识点,主要有记叙文六要素、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作手法等。教会学生根据知识点来阅读记叙文,做到阅读有的放矢。

  2、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笔者不仅在课内指导,还使之延伸到课外。笔者利用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图书资源,每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看书,开展阅读活动。因为课外的文章没有课内的选文那么规范,所以学生进行阅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阅读疑问或障碍。所以笔者告诉学生进行阅读时,应首先判断所读的文章的文体是什么,如果文体特征不明显,也不要紧,就看它较接近哪一种文体,如果连比较接近哪一种文体都看不出也不要紧,关键是阅读时要能从文章里提取有用的信息,获得情感体验和阅读共鸣。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驶上快车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就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不可想象的。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笔者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常抓环节。笔者具体有如下做法:

  1、经常介绍一些好书、好作品给学生,吸引学生去阅读。

  2、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并批阅,在读后感中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

  3、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形成课堂、图书室(阅览室)、家庭三位一体的阅读。

教学叙事总结3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识字教学方面的问题

  《课标》充分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然而识字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周一贯在《识字教学:从突围到进入新常态》一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比较突出地存在“三化”现象:一是“粗放化”,二是“扁平化”,三是“模式化”。如何让识字教学从日渐式微的误区中突围,而且成为一种新常态?文章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1、掌握三套识字工具,变被动识字为自学识字。2、联系儿童实际生活,变课内识字为全方位识字。3、传承汉字文化,变狭义识字为广义识字。4、充分开拓学情资源,变授予识字为互动识字。

  2、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

  谈永康在《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一文中指出,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阅读教学的“阅读”本意。文章提出,阅读教学要教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发展其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回归“阅读”本意,小学阅读课堂应着力做好三件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保证人人都能充分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二是以教师为主导,有效提升阅读实践质量;三是以课文为依据,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

  3、写作教学方面的问题

  《课标》对小学习作文体的要求,表述为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很明显,《课标》作这样的表述是为改变以记叙为重点的作文教学倾向。然而,长期形成的以记叙文为重点的教学习惯并没有改变,它仍然牢牢地把持着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在《基于课程层面的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仔细分析了现行语文教材提供的作文题目,发现记叙文体的写作占了绝大多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和作文课上指导的基本上还是叙文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指标,仍聚焦在主题的深刻、选材的新颖、描写的具体、语言的生动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与记叙文最接近的文学作品的评价倾向。文章认为,当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正确做法是遵循《课标》的要求,改变以记叙文为重点的习作教学取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的困难,最好的途径是从改变写回忆性的记叙文开始。

  4、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很大程度上陷入了一种“你听我说”的局面,忽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性与交互性。针对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廖芳在《强化交际互动细化目标落实――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编排亮点与教学建议》一文中提出以下建议:①增强目标意识,把握训练重点。②拓宽交际场所,打破教室局限。③利用学科整合,丰富训练途径。④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⑤捕捉生活情境,抓住交流机会。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这种发展理念。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认为“我们强调语文教育五大发展,会更符合作为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究其根本是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的重大命题。

  2、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仍然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

  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在第八届理事会上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心里有目标,眼里有学生,根据学生已知情况和差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防止过度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新颖;三是不要被新概念新说法所迷惑,防止造成教学思想新的混乱,给教学带来不应该有的负面影响。”

  在语文教育向全新思维转变的道路上,研究者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类型、教学流程、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语文课程重建思路。汪潮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新趋势》一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阅读教学目标从单一到多维,阅读教学类型从单文到多文,阅读教学流程从统一到“主题性”,阅读教学方式从导学到多样,阅读教学策略从经验到学理,阅读教学关系从对立到辩证。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不是课程内容技术层面的简单调整,而是全方位的范式转换,为此更需要提倡理性思维,发扬科学精神。

  3、坚守课堂教学“整体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坚守课堂教学“整体观”,警惕“碎片化”学习的消极影响,促进语文教育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

  当下,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单向度的实践研究,仍缺乏整体观念。有专家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细节精彩,整体欠缺,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来研究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是语文教学要着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4、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

  “互联网+教育”已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一方面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带来变革的机遇和创新的空间。周一贯在《“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一文中,剖析了“文本+文本”的群文阅读、“课文+单元整体”的单元教学、“阅读+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语文、“阅读+习作”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习作+自媒体影响”的自由表达、“全课型+微课型”的生活化语文等语文教学实践形式,在由“课改”到“改课”的有效探究中,揭示着“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

  5、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是关注的热点

教学叙事总结4

  1、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像。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表述出来。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叙事,还要对所述事件进行分析,写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2、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

  3、教育叙事材料的发掘和选择

  教育叙事包括课堂题材和课外题材,课堂(课外)题材是发掘教学(或活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即亮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就学生题材而言,包括学生的“思维火花”(创意性思维活动、对问题的不同见解、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学习方法、超常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情感,学生的家庭故事,学生成长故事。教师题材的发掘方面,包括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困惑、教学探索活动、难以忘怀的事、教学中的遗憾。

  4、教育叙事的方式

  一般是先叙事,后解释。叙事的写法是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节的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在整体上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性,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相应的教育主题或教育道理。而且各个教育主题和教育道理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的“写法”要么显示为“夹叙夹议”,要么显示为“先叙后议”。

  教学叙事示例片段:例如:笔者开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公开课内容,有这样一个片段:

  上课时,教师请学生阅读第102页第二段:“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请指出其中值得改进的地方。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从中找出与现代设计一般原则不一致的`内容。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指出: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应改为淀粉);也有小组指出:实验中曝光的部分形成的产物会转移到遮光的部分,这样实验结果不可靠。

  教师在听了各组学生发言后,还指出了两点: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叶片没有脱色),蓝色不易观察;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这个实验没有证明有氧气产生。

  听课老师的反映:有的老师听过以后,认为这样处理很好,值得推广。但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处理应该放在一轮复习中进行,那样效果会更好。

  反思: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素质比较高,上新课时可以这样处理,如果在一般班级可以在复习课中进行。这种处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如果用现代观点来分析,可能也会有不足。同时,为了解决光合作用产物转移的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延伸,介绍常用测定光合作’用产物的方法:半叶法。这样既可以排除了光合作用产物的转移问题,又能定量测定。

  5、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根据前面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叙事还是停留在讲故事加感想阶段,叙事是研究的开始,也是提供材料的阶段,要形成研究成果,不仅要有叙事,还要有一个研究报告,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教育思想:叙事研究首先要体现教师的思想、理念。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秉持怎样的信仰,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时时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采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如上述教学叙事片段中,通过学生讨论、质疑课本中科学史内容,体现了合作学习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主题: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如上述教学叙事片段中,质疑科学史中内容与现代实验思想的矛盾就是一个主题。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叙事总结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多年来因其灵活性大、涉及面广、主观性强而成为学生的难题。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笔者浅谈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训练尝试。

  一、教学氛围要民主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二、问题要有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精简;有序;内在的牵引力。“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如,在上完小说单元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什么异同?这两个人物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采用的写法有何区别?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充分讨论、发言辩论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三、阅读要有步骤

  在讲读教学过程中,我习惯把阅读环节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辨清文体

  辨明文章体裁,以利于学生有目的地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内容。

  第二步:审清题目

  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意图,并点出“题眼”,初步了解文章所写的对象或内容。

  第三步:把握主旨

  如,在《藤野先生》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初读弄懂此篇经典回忆散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变化的内容,并回答:(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2)在观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时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第四步:体会写作技巧

  这个环节,不同文体的课文也有相应的要求。记叙文,要掌握怎样叙事──人称、顺序、线索和详略;怎样写人──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以及侧面描写;怎样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说明文,要求掌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总分顺序、并列顺序、逻辑顺序等;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用图表;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精练等特色。议论文,要求掌握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证明论点──例证、引证、对比、类比、比喻等;怎样反驳谬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怎样安排结构──总分式、并列式、正反式、层进式等。

  第五步:感知写作目的

  这一教学环节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从整体、探求作者构思意图,加深对全文谋篇布局、主题思想的理解。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可以质疑设问。如有的记叙文用倒叙法,可问:“为什么用倒叙法?”或用逆问法:“如果用顺叙法写好不好?为什么?”

  至此,在讲读教学的各环节中具体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全部任务,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和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六步:联想能力的培养。

教学叙事总结6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叙事有序,结构明晰,语言浅近却喻理深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感悟。教学本课我采取以下步骤:

  1.强化初读,使学生有所知

  感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实践、自觉朗读来完成的。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应有意引导,让学生对课文的含蕴有所感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在学生了解本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精读揣摩,使学生有所悟

  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深入领会“妈妈”两次说话的用意上:第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教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第二句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是在激励孩子。可变换形式反复朗读,然后进行句式练习:“妈妈”说的第二句话还可以怎样说?(①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护别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让学生理解“妈妈”对萨沙的`良苦用心。同时,联系前文一家人递让雨衣的情景,让学生对“妈妈”的话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点读好萨沙说的三次问话:第一句“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指导学生体会萨沙不懂他们为何这样做的心理,读出天真幼稚的语气;第二句“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萨沙不甘为弱、也想保护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3.赏读激情。使学生有所得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萨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萨沙家庭中的一员,在有感情地读好人物对话的同时,赏读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萨沙一家人行为的描写,让人物的言行有一个无比美好的背景:广大的森林中间,宽阔的旷地边缘,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披盖着梅红色的雨衣,一家人在滂沱大雨中谈笑风生、情深意浓……伴着优美的音乐,在人情人境的朗读中感情得到升华,人物的品质行为得到内化。

教学叙事总结7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教学叙事总结8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共有学生56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出现的问题逐渐多起来,但大多数学生学习还比较努力,有上进心。在教学中,我认真教学、积极钻研、创新思想与方法,现将本学期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探索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成为课改中面临的新的挑战。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自主与探究解放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以阅读教学为教学重点,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4.学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间文化。不仅感觉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体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5.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等,增强了语感。

  6.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了理解。

  五、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对高二的学生而言,方法要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生字书写与名篇名句抄写或默写每日一文,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高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教育教学效果和不足

  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在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生的良好配合下,教育教学任务得到圆满完成。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长进。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勤于学生的意识有待加强,朗读水平也有待继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需进一步完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完善这些工作。

教学叙事总结9

  一、关于叙事文本教学的基本节点

  根据叙事文本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把叙事文本的教学确定为六个基本节点:抓住梗概、理解情节、激活人物、说出感受、懂得章法、拓展延伸。这些基本节点的确立遵循由浅入深,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文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师生双方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抓住关键词展开读书和思考的实践活动,突破节点和难点,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

  二、叙事文本教学基本节点的突破

  (1)整体感知,抓住事情梗概。叙事文本一般讲述的是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作者一定的认识、情感或者借事说明一定的道理。《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讲述的是刘翔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一读叙事文本阶段,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抓住事情梗概。这看似简单的目标,对许多学生却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一读文本后很容易纠缠于一些具体情节,不能很好地从整体把握文本信息。所以一读文本,老师可以扶之以必要的关键词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人物、事情、结果。即人物——刘翔,事情——110米栏比赛,结果——战胜约翰逊。借助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把自己通过整体阅读获得的文本信息进行迅速加工,提取出文本最主要的信息,把握文本讲述的事情。这种“用词思考,用句回答”的方法,不但给了学生一个可借助的思维触发点,降低了思考难度,也节省了思考的时间。

  (2)善于梳理,理解故事情节。叙事文本不但要把握最主要的梗概信息,还要帮助学生通过读书,理解故事情节。《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的主要情节是:闻名——碰面——并肩——过招——超越。二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如何避免学生把握不全面呢?在二读文本时扶之以“时间、人物、事情”关键词,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辅之以画图、填空,形象感悟,把握故事情节。即刘翔刚练跨栏不敢奢望超越约翰逊——2001年第一次碰面刘翔暗下决心追赶约翰逊——2002年第一次并肩比赛刘翔遗憾摔倒看背影——2003年近10次过招刘翔缩小与约翰逊的差距——2004年刘翔打破纪录超越约翰逊。借助于“时间、人物、事情”关键词,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理解轻松,快速,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3)促发想象,激活人物形象。叙事文本主要讲述的是事情,但事情都是随人物的活动而形成的。所以在阅读、理解叙事文本时,有必要抓住和把握人物形象。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中,主要人物是刘翔,次要人物是约翰逊。对于刘翔的形象的把握主要借助“心理活动”与“赛场下的刘翔”关键词激活人物形象,促进学生感受、想象。首先是感受“心理活动”。其次是想象“赛场下的刘翔”。对于次要人物约翰逊主要借助“远方的大山”与被超越后“行为举动”关键词促进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4)情理交融,说出读书感受。在把握事情梗概,理解故事情节,激活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当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的读书感受比较深刻、全面,真正实现思维训练的目标呢?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中,借助于“人物、过程、结果”三个关键词作为触发点,激发学生全面、深刻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借助于“人物”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人物的行为举动表现出的精神品质;通过激发学生为摔倒的刘翔送安慰,为胜利的刘翔送祝贺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真诚感情。

  (5)巧施点拨,懂得文章章法。叙事文章的记述要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主题鲜明。阅读叙事文章要读懂文本叙述的顺序,讲述的主要事情和体现的主要情感、道理。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中利用“时间顺序、心理活动、情感道理”三个关键词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悟得文章叙述顺序,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借助具体事情讲述抒发成功的喜悦和敢于挑战、不断超越、实现理想的深刻道理。

  (6)自主实践,拓展延伸巩固。沟通课堂内外,借助于文本,超越文本,走向生活学习语文是有益且重要的方式。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学习是课堂的延伸,是积极的巩固。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的拓展延伸阶段,围绕收集“基本资料”,了解“2008奥运挫折”,展望“2012新征途”“祝福刘翔”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带着情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叙事总结10

  一、书面作业单元整体目标预习法

  根据初中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事先认真研读单元内容提示,把握单元整体目标要求,熟悉各个单元基本篇目,了解各单元篇目的基本内容。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加强指导。一般地说,单元整体阅读后进入每篇课文阅读时,要贯彻两条原则:一是总体阅读――分段阅读――再总体阅读原则;二是注意掌握文章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原则。在这两条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单元目标的总体要求,有重点地对学生强化预习工作的训练,并根据不同单元、不同文体的要求教以阅读方法。

  记叙文阅读,重点抓住六要素和记叙线索(时空的转移、一人、一事、一物等)。说明文的阅读,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说明科普知识的文章一般用的是逻辑顺序,而说明建筑物的文章用的是时间或空间、或时空并用顺序(如《故宫博物院》)等。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明确论点出现在文章中的一般形式:开宗明义式、中间开花式、画龙点睛式等三种。明确论据有事实和理论论据之分。明确三种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上述阅读方法是从三种主要体裁来说的,如果从文学作品的体裁这一角度来讲,又可以分为四种文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体裁不同,阅读方法又有所不同。

  阅读小说时要注意它和记叙文的交叉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应重点抓住小说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在注意人物刻画的同时,还应注意小说自然景物描写所反映出来的时代背景和中心,如鲁迅的《故乡》、都德的《最后一课》里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阅读散文时应着重理解散文的特点,理清其抒情或叙事的线索。抒情散文主要是托物言志,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叙事散文则主要通过叙述事件原委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应该分别对待。

  阅读诗歌时,诵读和理解是首要任务。还要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同时又要注意诗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等特点,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阅读戏剧作品时,应了解戏剧的体裁特点,注意比较戏剧不同表现形式等。尤其是要注意把握剧中人物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所表现的中心,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曹禺的《雷雨》等。

  与白话文相对的文言文,应着重让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增强语感。诵读时,注意句读,教以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忆内容的背诵方法就适用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正确理解句意、文意,进而领会文章中心。

  在明确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后,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每个单元一个重点,对学生强化预习书面作业化训练。书面作业的形式是每个单元做读书摘,要并要求在单元教学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后,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书面作业课时目标预习法

  根据课文的“训练重点”、“提示”确定预习目标,拟出自读要点,布置预习书面作业。第一,借助工具书扫清课文文字障碍;第二,结合课时重点及相关的文后练习,有重点有选择地加以布置。对三种课型的文章,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分别对待,有所侧重。教读课后的三个层次练习的处理是:第一层要求全部掌握;第二层次依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选择后布置;第三层次着重抓住熟读背诵的要求加以布置。其他两种课型(自读课、阅读课)预习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前后文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根据内容要求落实成预习书面作业,着重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在实施预习书面作业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些基本问题。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克服畏难情绪。布鲁纳认为,学生有无良好的心理准备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解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预习书面作业的量不宜过大、过难,而且上、中、下学生应有所区别。一般说来,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量要大些,而成绩较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的作业量要小些。原则是既要让优生“吃得饱”,又不会造成一般学生和学困生“啃不动”的局面。

  预习书面作业化的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安排好预习时间的变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预习情况进行调控,加强检查督促,直至全体学生能完成预习任务为止。

  布置预习书面作业时,题目应尽量细化。细化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应认真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能找到突破口,感到力所能及,顺利完成作业,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师不断强化学生预习工作中,学生必然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自觉性也必然提高了。那么,学生学习语文也不因走出学校而成为终结。因此,笔者认为,强化学生预习工作、预习书面作业化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强化预习工作,训练预习能力是自学语文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在这一训练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独于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自学环境里。教师努力创设这样的自学环境并进行强化训练,必能使“学生从为外部奖赏而学习逐步返回为自己的内部需要而学习”(布鲁纳语),即使走出校门也能继续独立向前迈进。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带着预习后还弄不懂的问题来听课,必然针对性强,而教师也可做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与学得以相长,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了。

  可以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通过强化预习训练,学生就可以带着不同的目的、问题去听课,重点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可以给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也较差的学生以弥补的机会,使之不至于失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强化预习工作,预习书面作业化,狠抓落实的做法,正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

【教学叙事总结】相关文章:

教学教研教学总结05-05

教学实习教学总结02-17

教学的总结04-18

教学管理教学总结05-01

教学实习教学总结[精品]08-11

生物教学总结05-19

音乐的教学总结05-20

教学实习总结05-08

中班教学总结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