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国大典》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开国大典》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七、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播放课件歌曲《绣红旗》,然后讲解歌曲中革命先辈们在狱中绣红旗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情景,最后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和开国大典这一事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件让学生亲近文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话、朗读、思考、体会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一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一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一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随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阅兵”和“游行”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
3.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布置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八、结语
这节课我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只不过担任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已。我觉得一堂课下来,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立志在教学的道路上,做一个思想者,遇到问题多动脑筋,为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努力。
《开国大典》说课稿2
林乃喜老师这一课是在三种模式下展开的一次公开活动。这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林老师能紧密的围绕着课题的研究方式展开教学,从情境法和联想法入手,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课堂上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壮观场面,教师还根据录像场面让学生想象当时人们的心情。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林老师的教学还同时体现着如下的优点:
教学中林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开放教学的思想。特别是在资源的采用上,充分利用模式三的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较好的体现了课题的研究方向。
导入比较体现了层次性,从国庆日到北京,到开国大典,体现了词语的指向意义。传授课文的效果性还体现在能合理流畅的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
教学方法上,教师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的基本功也体现在可以用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讲解,能用熟练的操作进行演示、导读,能用简笔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天安门的场景。还有教师能利用方位词,指导学生分清方位,且按照放方位词语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教学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议的地方。
在教学思想上,课文的教授还没有完全从教师的权威走向学生的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完全的依靠学生的合作探究去达到目标,不少的地方是以教师的讲解作为过渡进行的。比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个盛况部分时,教师提出了问题“那些自然段写出典礼部分的内容的?哪些内容写人们的激动的?”教师布置同学自由读书,然后回答。学生对于典礼的概念没有很明白,所以回答起来就有些乱,其来回答的同学各有其说。这时候,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由于同学对于“典礼”的概念没有弄清楚,而是采用了自己更正同学的做法,还说,是这里吗?然后就告诉同学们在哪段哪段。
教学目标上,也没有达到充分完成。这一节课,教师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原定的完成“典礼”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问题的展开问题和教师的导入问题,还剩下最精彩的部分没有教学。
在教学程序的课堂结构安排方面,教师对于教学时间的掌控,存在一些疏漏,比如,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的.时间,我觉得教师的时间远远大于学生的活动时间,教师占用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学生个人的活动时间和整班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也不是很均匀,学生个人活动时间较少了些;还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存在的课堂教学问题,就是优等生活动的时间过多,他们基本上包办了课堂上的读书和回答问题;由于结构上的安排,出现了教师教学前松后紧的局面。
本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预想的那样的好。体现在教学效率不是很高,学生的课堂气氛不热烈,参与的欲望不高,学生没有真正的兴奋起来。原因是教师没有突出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安排。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的受益面积没有充分的大,回答问题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好的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少学生跟着教师和好的学生在被动的转。课堂的40分钟没有有效的被利用。
还有,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个想法,就是教师是不是过分依赖了多媒体的技术,从而设想,只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有了课件,就一定会上出一节好课来呢。
《开国大典》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评委:
从我的家乡浙江平湖小巧玲珑的东湖畔来到大都市武汉美丽大气的东湖边,是一种缘份;今天,在田汉大剧院,高唱国歌,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也是一种缘份;作为来自基层县市的一名教师,能有幸向来自全国各地小语届的精英、专家们学习,更是一种缘份!感谢这四十分钟,感谢长江水孕育着的江城的孩子们,这是我从教18年以来语文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经历!
老师们,《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我感觉到文章很长,且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而文章又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第一课时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造常态课中的精品课?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预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把课后的习题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习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习题二,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鉴于此,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在第一个板块中,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二板块,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促进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也就是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以此来统领重点内容的理解。用选择性学习来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艺术”的课堂。让感悟成为有支架的体验方式。如理解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这一场面,我刻意回避以录像代替理解,而辅之以图文阅读,在强烈的对比与认知冲突中促进孩子对语言的感悟,在课堂结束时才用主席宣布成立的视频冲击学生情感。这样的安排用意十分明显,旨在强化语文性,实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在理解瞻仰和站字的含义时,同样采用了比较和替代的方法,以这样的训练载体实现了训练与感悟的有效统一,使教学过程更扎实、更丰实、更朴实。
简单地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恳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朋友批评指正!
《开国大典》说课稿4
今天我上的《开国大典》一课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在教学伊始我引入了三词语的教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通过这三个词的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顺势引入课文教学。接着我让同学们整体浏览课文,并找出文中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以此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面我将按照典礼前、典礼、阅兵式、游行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计划的教学内容是典礼前和典礼两部分内容。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读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开国大典》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教学目标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 想象场面 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 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布置课外作业:如果你是一名开国大典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以此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4)、升华情感: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结束本课。(课件)附: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 大会盛况 →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
宣布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公告
结语 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是我追求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因为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开国大典》说课稿6
各位老师、尊敬的评委:
你们好!
时光荏苒,祖国60岁华诞已经向我们款款走来,能有幸在这里和各位一同回顾60年前《开国大典》时的盛况,我深感荣幸,下面就开始我今天的说课!
《开国大典》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展示伟人风采、展现普通战士勇于、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国大典》《顽强的战士》《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其中,《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更是一份最应该在国庆之时对孩子们的一次心灵震撼!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中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即:“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预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特制定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捋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说说教法】
本课时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在第一个板块中,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板块,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促进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说说学法】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观—─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观看课件──激情诵读──读写迁移,以写宣泄情感”。
】
一、课前交流、渲染庄严气氛
以国歌为媒介,师生沟通,以歌词引玉,出示课题。(“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
设计意图:全体起立,借庄严肃穆的国歌渲染气氛,借铿锵有力的歌词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第一段,分析课题:理解“典”的意思,以扩句形式把时间、地点添加到课题中。
2、学生默读,分析典礼过程,找出描写顺序的重点词,老师随即出示词卡。学生以进展顺序排列词卡。
3、快速浏览,概括“典礼”前后,提炼重点词,并串成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
三、以问导读、以词洗礼心灵
1、交代本节只针对“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进行分析。
2、以问带读: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以重点词语统领、借课件进行视觉冲击,从而情感升华。
a:分析7段
2次出现“一齐”,说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指名读。对“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的场面。展开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再齐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并生发形象。
b:追本溯源: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放映那暗无天日,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 引出,危难之际,是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生再读主席的话! 一鼓作气:请同学们谈旧中国的苦难!教育学生要勿忘国耻!
c:分析8段
“瞻仰”说明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回顾从前我们受过的屈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不想说些什么?
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
(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表明——!学生书写。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师巡视。)
学生激情汇报。再读课文第八段!
师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那敬请迸发的宣言!
(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
设计意图: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开国大典》说课稿7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以回顾历史,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为主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主要写了“会场情况、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部分,其中典礼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它是按奏国歌、宣告、升红旗、鸣礼炮、读公告这样的过程进行的。通过描写广场上人民群众的动作、神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自豪和激动的心情。
这节课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精心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理清典礼进行的顺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来有感情的朗读则是本课的难点。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会中心。同时通过让学生观看旧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图片、观看大典盛况的录像来完成本课教学。五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的,而且前面一个单元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也曾提到过,学生有了这么好的历史背景作铺垫,应该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读、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课主要本着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让学生自己说,通过自己找重点字词感悟体会,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当时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实现语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开国大典》说课稿】相关文章:
《开国大典》说课稿7篇01-14
《开国大典》说课稿(7篇)01-14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04-15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5篇01-16
《开国大典》语文教学反思03-21
开国大典读后感10篇03-19
开国大典观后感11-07
《散步》说课稿11-14
《心声》说课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