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筝》说课稿1
说教材:
1.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2.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4.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718;805;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说教学目标:
805;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自学引导。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指导读出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引导找出这段所用的修辞手法,说出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指导“连翘花”的“翘”的读音,简介连翘花。说出“倘若”的近义词。
(2).读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主要讲了刘老师?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读文后小组讨论,指名交流。(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试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生动的地方,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出示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讨论练习找出人物的特点。
2.仿照这段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的外貌,交流。
五总结
五.作业:仿照第9自然段写一个人语言,动作,神态。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1——3 )引起回忆
(4——9) 上课 谈腿疾 写板书
下课 放风筝
(10——11) 深深的思念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风筝》说课稿2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简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二)、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3、抓住“松鼠高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抓住“松鼠高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四、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2、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五、教学设计:
(一)、实物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板贴实物纸船和风筝。
2、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纸船和风筝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读生字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游戏中巩固生字,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读文识词,通读理解。
1、学习1—6自然段
(1)自读1—6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
(2)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当小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和风筝上写上这两句话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吗?
(4)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5)齐读1—6自然段。
2、学习7—11自然段
(1)自由读7—11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2)指名交流,随机板书:飘荡、漂流,分别写在纸船和风筝的实物下方。
(3)联系实物,比较识字“飘、漂”,你是怎么记这两个字的?
(4)用“飘荡、漂流”造句。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实物,联系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区分同音字“飘、漂”的形和义,并且力求做到识用结合,用“飘荡、漂流”造句。)
(5)指导朗读,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难过得心情。
师:小松鼠和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心情一定很——
生:难过、伤心。板书:难过
谁能读出小松鼠和小熊现在的心情?
(6)指名读,齐读。
(7)最后他们和好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指名读,小组读。
(8)齐读7—11自然段。
(四)、解决难点,深入理解。
1、指名读11节,既然小熊愿意和小松鼠和好,小松鼠应该很高兴,为什么还要哭呢?而且是高兴得哭了,他又在高兴什么,哭什么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这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可能会多样化,也许小松鼠是在为小熊又愿意和它做好朋友了而高兴,也许它是在为自己首先和小松鼠和好而高兴,也许它是因为害怕小熊还愿不愿意和它做好朋友而哭泣,也许它在是担心小船会不会顺利被小熊收到而哭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2、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11节。
3、如果你是小松鼠,现在你会在纸船里写点什么呢?生试写1到2句话。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内心的童心童趣被激活了,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适时地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既是对文本的补白,又是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平台。)
4、汇报交流。
5、齐读课文
(五)、巩固生字词
1、指导学生把词卡贴在黑板的大树上,摘下来领读、齐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读。
【把词卡贴在黑板的大树上,摘下来领读、齐读,在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
(六)、指导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2、小组合作,互相评价。在生字中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字,冲它笑一笑,或再高兴地读一遍。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七)、作业: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好朋友听,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意。(把学到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好友听,这也是对语言运用的绝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得到同步的发展,给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每篇积累
让学生从本课中找到喜欢的词句,并记住它。【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好句,并记住,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又能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
(八)、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快乐 幸福 纸船和风筝实物
飘荡 漂流
难过
高兴得哭了
设计理念:板书上的这几个词,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把小熊和小松鼠心情变化过程清楚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很快能理清文章脉络,放在黑板上学生反复识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风筝》说课稿4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
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
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他很愤怒。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
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
生杂:不是
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
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
师:应该是……
生杂:是“虐杀“
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
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
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
生齐:“游戏是儿童……”
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
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
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
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
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
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
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
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
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
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
生杂:没有
师:哥哥的感受怎样?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
生7:难受,感到悲哀
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
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
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
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
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
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
生杂:宽松不了
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杂:是整个社会
师:“寒威和冷气”呢?
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父母沟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象这次对待〈风筝〉一样,对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多一些讨论和争议,多一些想法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象春天一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风筝》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
出示: 问题解决单
二、我会读。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风筝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组读词语。
三、我会说。
说说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事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事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 教师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追风筝
2、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在回忆刘老师这些动人心弦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指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魂牵梦绕了30年呢?这理想的风筝指的
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随着作者的追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四、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学习小提示:
1、小组内自选感动你的故事。然后自由默读相关的段落,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语: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哪个故事打动了你?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
1、 笑谈腿疾 师生交流:
①以外貌描写介绍了刘老师的慈祥、忠厚、身有残疾的'特点。
②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从“笑”这个词我体会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 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 。
师: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2、感情朗读:
师:你们能透过文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人物,很好。我觉得无论怎样,一个正常人失去一条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刘老师却是笑着说自己的腿残,是何等的乐观啊!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来说一说?试读——指读——评价——再读。 ③刘老师笑得那么自然,说得那么轻松,可同学们听了心里却是酸酸的。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 )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同学们由笑声→酸涩→尊敬,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以后我们写作时要多有这方面的细节刻画。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3、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出示: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过渡语:又是哪个故事,哪些细节深深地感动着你呢?继续
(二)旋转板书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①(“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多少次”(体会敬业执着)(刘老师的坚强;他对工作的热爱)
③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他的意志非常坚强。
师:④一个残疾人能这样笑对人生,的确很坚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身残志坚”。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
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 乐观与自信等)
3、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他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这心跳源于(对刘老师的担心;这心跳出于对刘老师的敬佩、感动。
4、感情朗读:
②这心跳里包含了这么多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出示:第五小节
②师: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情景。
4、是呀,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同学们的心,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怪作者说(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放追飞风筝
过渡语: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8自然段
(1)刘老师在春暖花开的之时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可见刘老师很有生活情趣,有自己的爱好。
(2)“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最精妙的是黑燕子风筝。”体会到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 乐观。(他能扎出这么精妙的风筝,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3)“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决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4) “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风筝》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风筝》说课稿8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风筝》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
(1) 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 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
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
(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
(1)、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 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刘老师的三件事情我主线,详细学习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则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学,去领悟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刘老师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风筝》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说学情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篇课文围绕风筝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思、读中悟。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多种策略让关键词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感悟重点词句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角色互换、理解字义、联想法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讲关键词读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开课先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顺序,切入做风筝。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读、思: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继而感受到做风筝的快乐
“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如何放风筝的,再看书上是如何写放风筝的,通过抓动词对比,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准确。接着抓关键词句体会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越飞越高”于想象画面中感受快乐;“快活地喊叫”于角色体验中感受快乐;从孩子的不知疲惫中感受他们的快乐。接着通过感情朗读进步一渲染孩子们的快乐。
可是快乐的心情却随着线断筝飞戛然而止了。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大惊失色”这一神态中感受孩子们的伤心。引导学生由字面义到角色体验逐层深入理解“千呼万唤”,感受到孩子们的痛心。继而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伤心。接着通过抓关键词,从“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垂头丧气”中感受到寻找不到的失落。
最后通过质疑是否用心寻找了,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进而引出想象续说(写),拓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学完全篇后,我将对本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时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对内容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阅读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有所获中结束该课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由三大块构成:有文章内容和主线的板书(即中间部分);有阅读方法的梳理归类(左边);还有表达方法的提炼(右边),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我这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
六、说预期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基本能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知道几种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试着运用。
《风筝》说课稿11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课前要复习巩固生字,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齐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用词说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大家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这节课我们再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分享松鼠和小熊那浓浓的真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先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纸船和风筝传递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时,进行
第二层面的教学:通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自读第一部分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是什么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俩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呀飘(漂呀漂)”体会风筝、纸船飘(漂)的很远很美,“乐坏了”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第三个层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教学中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气说:“是啊,有了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多难过啊。”由此学生的情感与动物的难过之情融为一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汇报自读感悟时,老师随即点评:“你读得很难过,谁能比他读得更难过?”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使学生与文本中小动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即由失去朋友的难过到重获友谊的幸福与激动,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拓展延伸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纸船问:“这真是一只吉祥船,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接着问:“纸船动起来了,风筝飘起来了,你想对松鼠和小熊说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指导写字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让我们把这份幸福写下来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幸、福”两个字,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当学生练写“幸福”两个字时,教师巧妙地结合板书中“幸福”两个字写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再结合黑板上美丽的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也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风筝》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还有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倾听中感知理解,在学习中体会意境,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我将本课定为两课时,我现在着重说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根据课文特点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强化倾听 综合发展》课题研究,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本内容的倾听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小组讨论,自主识记生字的方法突破,在此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并感悟课文。我将本课时的难点定为: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合作探究法,如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课文时强调你读我听,我读你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另一种方法是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流程
加拿大教育专家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配乐讲述,创设意境
为了吸引学生情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前我先配乐讲述这个关于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学生认真倾听,我巧妙地揭示课题: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关于纸船和风筝的童话吧。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情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2、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我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你读我听,我读你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良好倾听的习惯。
我还引导他们用比较的方法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漂”和“飘”。让孩子们把带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用开火车读、比赛读、抢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生字、词语的识记和积累。
3、合作探究,听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学生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如:挑战读、赛读、展示读、合作读等。强调别人读书时,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师生共同评价。 “低年级阅读应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祝你幸福!祝你快乐!松鼠高兴得哭了。让学生通过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产生了“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4、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小松鼠和小熊和好了,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在纸船里写点什么呢?在深入挖掘文本内在蕴含的基础上,让学生适时地写一写,为学生创设一个绝好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板书设计
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将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成为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地把故事内容清晰地显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展现一种童话美。以达到活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的目的。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倾听习惯,紧紧围绕发展与创新的“三条主线”阅读、习作、口语表达展开,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意志和习惯个性的“三项素质”落实于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风筝》说课稿14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这两样孩子们都喜欢的东西,让松鼠和小熊这两种可爱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维系、发展他们俩之间友谊的纽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内心变化过程正是其友谊加深的过程。
3、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老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书就能够读得更仔细、认真。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对全文有个初步印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在读书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读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有的放矢。
3、 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 。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让学生的思维限制于一个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4、 整体梳理,加深印象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以后再共同回忆梳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5、 表演体会,巩固提高
设计表演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边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深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它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莓”“吵”等8个生字,会写“坏”“松”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激发学生对真挚友谊的向往。
4、使学生懂得当朋友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时那种快乐的心情。
难点是“扎”的读音和“抓”的书写。
*教具准备:
课件,风筝,小熊的图片和头饰,玩偶小鸟,录音机和钢琴曲磁带。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吃惊,老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学生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课件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设计了谈话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设置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进而体会课文的含义。
六.说过程:
(一)、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1、引入课文中没有的角色“小鸟”,拿一只玩偶小鸟亲切地与同学们打招呼,说明它的来意,和学生一起学习。
2、“小鸟”带学生去看书中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及比较难读的句子,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方法,通过4人小组讨论,记生字的方法,汇报给大家。
2、出示4个较难读的.生字,生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做游戏的方法学生字,记生字,难写的“扎”“抓”师反复强调。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再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2、童话是容易感染的,让学生通过自学,找找划划在了解教材的过程中,就会让学生了解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心情,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友谊给人带来得快乐。
3、师简笔画,形象地演示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过程。
4、小熊和松鼠闹别扭后双方都很难过矛盾,这时,“小鸟”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朗读这一部分时要配上忧郁、低沉的音乐,以烘托气氛。
5、学生分角色朗读及表演。
七、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
板书如下:
20纸船和风筝
松鼠 小熊
纸船 → 松果 祝你快乐
草莓 祝你幸福 ← 风筝
看不到了
都很难过
受不了了 放纸船 ←→ 放风筝
【《风筝》说课稿】相关文章:
《风筝》说课稿12-30
《理想风筝》说课稿12-30
《风筝》说课稿15篇12-31
《风筝》说课稿(合集15篇)01-10
《理想风筝》说课稿9篇12-30
《理想风筝》说课稿8篇01-01
《理想风筝》说课稿(8篇)01-01
梦见放风筝、风筝05-31
风筝的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