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9-21 08:01:14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2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

  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

  鸟是学习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收集当地养鸡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利用化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4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

  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 10分钟,3、 分钟,

  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5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策略

  本节可设计成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的课。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对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拥有显微镜的数量及班额)组 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机会。课前,教师一定要检查显微镜,以保证每位学生的正常使用。课上,教师在介绍显微镜结构时,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讲清楚即可,其余部分请学生课后自学,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教师的示范必须准确,让每一位学生都看清楚。在 学生自行练习时,教师应巡视。可请同组同学相互纠正。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转动反光镜获得明亮视野时,应先用平面镜,若视野太暗再换凹面镜,这样可以避免强 光刺眼。

  教师还应设计评价方法。例如,随机抽签,安排受检者和"评委",以便检查学生是否会使用显微镜、是否能规范操作、是否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资料

  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取送方法要正确。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端的,所以,它们很容易因滑落而损坏。取送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镜和目镜乱照乱摸。

  2.镜 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中专用的盒内。上实验课期间,为了防止落上灰尘,要制作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课间将显微镜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 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如果擦拭不净,最好蘸一点二甲苯继续擦。注意,决不能把镜头放到二甲苯中浸泡,这样会使镜头开胶,镜片脱落。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镜筒下滑。一般地说,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10 mm和0.1 mm.但在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物镜,使镜筒缓缓下降。否则,很容易出现物镜和玻片标本相互挤压、损坏的后果。

  显 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如果情况不太严重,教师可以进行简易维修。老式显微镜镜臂的上端有两个控制镜筒松紧的螺丝,只要顺时针拧动螺 丝,镜筒就拧紧了。对于国产的新式显微镜,镜筒的松紧是通过两个粗准焦螺旋来调节的。可以左手握紧左侧粗准焦螺旋,右手顺时针方向拧紧右侧粗准焦螺旋,这 样镜筒就拧紧了。如果镜筒下滑的情况严重,要及时送到修理部门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镜。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5.制作目镜上的指示针。在演示或考察学生观察效果时,最好用带有指示针的目镜。简易的做法是:轻轻拆开目镜,将一根短头发的一端用胶水粘在目镜内侧的边缘,另一端指向目镜圆心的附近。观察时,轻轻地转动目镜,指示针就能够指出视野内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 课 外 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7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9

  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三、学情分析

  本 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 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 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七、 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八、媒体的选择

  本 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 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 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0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极积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3)游戏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通过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和学生游戏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方法又是根据教学的发展不断调整,动态变化的。

  (三)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动画生动形象结合学生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1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食物链、食物网等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生物圈做了铺垫。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从经验角度上分析,学生会吃与被吃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却不完全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2.通过观察“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图片,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体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人体自身的健康。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食物网中食物链的计数。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场景,提问学生该场景涉及到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螳螂、蝉、黄雀、树;蝉吸取树的汁液,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接着我将进行补充:可以用大树→蝉→螳螂→黄雀的链状结构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最后追问学生什么是食物链?生物上如何定义?从而引出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新课教学

  1.食物链

  我组织学生进行谜语竞猜:一片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草莓。我将追问学生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学生得出杨梅。随后继续提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请学生尝试用链状结构来正确书写它们之间的关系。师生总结得出草→羊→狼。

  接着我会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引导学生根据所写食物链,组织同桌两人为一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通常怎样书写食物链?

  (4)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题答案为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第二题为起点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第三题为用箭头来表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箭头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第四题学生说出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我会总结: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如草食动物要吃多种植物,每种肉食动物也有多种捕食对象,所以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

  随后提问学生若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在一起,会形成怎样的结构呢?进而进入食物网部分内容的学习。

  2.食物网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当学生完成后,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形成了怎样的结构?

  (2)你是如何数出该图中的食物链条数的?

  学生思考后得出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我最后进行总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3.生态系统的功能

  我会展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提问学生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什么?能量流动具有怎样的特点?接着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那么如果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毒物质是否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呢?

  4.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的积累

  我会播放淡水生态系统中鱼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视频。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独立思考:

  (1)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怎样?

  (3)这些有毒物质来自于哪里?

  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生物链中缺少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不断扩充,增加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四)课堂小结

  我会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将会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五)布置作业

  我将组织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去调查生活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事例,查阅资料讨论后给出有效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下节课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讨论。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

  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悉又陌生,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难以观察,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我将以情景驱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的'起点;以引导、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旋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抓住本质特征,以达到对细菌结构和营养性的准确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最终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首先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以“显微镜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起点,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故事:“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停留在用肉眼观察到的层面,直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科学家观察到了人体以及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并提出问题:“17世纪后叶以后,人们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哪些生物呢?”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细菌、草履虫、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显微镜下的一隅,来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细菌的发现】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结合图片,声情并茂的将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娓娓道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细菌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发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细菌被发现的激情中时,我再抛出新的问题:“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举例‘新鲜的肉汤就会因为细菌而变质’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实验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菌来源的认识,驳斥“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向学生简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事迹以及成就。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细菌个体微小的事实,因此我将通过数据对比“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来强化学生认识。然后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可能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探索细菌结构。

  关于细菌的结构方面,我将设置三个对比环节。

  首先图片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恰到好处的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区别。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强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和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我将核膜去掉,通过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细菌没有核膜,最终得出结论:细菌只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图片展示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通过提示:“植物有叶绿体,因此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并补充特例“硝化细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

  【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细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生殖,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待学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视频“细菌的生殖”,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感,这时候,学生将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当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问题:“细菌快速繁殖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那么当条件比较恶劣时,细菌会不会因此而死亡呢?”然后播放“芽孢—细菌的休眠体”视频,带领学生总结:细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环境中,细菌会形成芽孢,暂时休眠。因此它们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讲授完本节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梳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突破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我将给学生提供素材实例,组织“给细菌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要点,提纲挈领: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须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来说,我将以此为达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3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 “排遗”的概念及区别。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

  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将明确: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和已过滤的血。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看:说“发现”的话]、[问:说“疑问”的话]、[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4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为: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4.课外实践活动。

  教材在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其编著目的更多是体现了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对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的基本技能。

  2)让学生了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后让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植被状况,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调查、记录、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调查报告。

  4)通过课后让学生尝试“校园的绿化设计”,培养学生学会设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学会查找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方案,通过教师对其的认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体验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为我们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绿化方案,在设计中溶入自己的爱心在里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当地植被状况,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公民也需尽一部分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渗透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意识,排除人类的中心主义。

  4)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给出多媒体课件:由于乱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见的“悬河”,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观看完录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我们国家主要植被有哪些类型?各种植被类型有什么特点?

  2.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国对于植被的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有用吗?你是怎么保护你身边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

  我们进行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以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3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2-16

初中生物学习总结11-14

初中生物工作计划01-21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06-11

初中生物的教学计划03-05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03-04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范文03-03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