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牧童》说课稿1
《画家和牧童》这则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选自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首选课文,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精彩的人物对白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敢于向大人物质疑的牧童形象,以及一个善于接受他人建议的大画家戴嵩的形象。故事情节简单适合二年级阅读,根据文本语言特色和二年级孩子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时两点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关注对话朗读,在想像、对比中,感受牧童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品质。
古代的小故事,难免与孩子生活形成差距,基于学情,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在对话的品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人物的背景制作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样的目标、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理念,设计五个环节的教学。一、读题质疑,走进故事。二、整体读文,词语积累。三、研读“称赞”,感受画技。四、重点品读,体悟品质。五、认真书写,总结延伸。下面具体说说五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读题质疑,走进故事。
扎实的课堂从课题开始,有效的课堂也从课题开始。直接板书,质疑,理解牧童和画家,利用“牧童骑黄牛”迁移回忆“牧童”,画家围绕“家”,说说怎样成为家?在说说认识画家的画技。在充分的感知后,基于学生的预习,出示本课中的画家:戴嵩。识记“戴”,读准“嵩”。
质疑的第一个方面直接梳理后,继续交流,发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有名一个无闻,对比中感受人物地位、年龄、阅历诸多的不同。一个题目告诉我们那么多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题目重要的同时,激发孩子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在无痕中渗透学法,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扎实细致、行之有效。
第二板块整体读文,词语积累。
低段教学中生字、写字是重点之一,这个板块我从两个部分达成目标。第一、自由读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难读的多读几遍”的要求,这样每一次读书都给予明确确的目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第二部分,反馈词语,出示两组词语,第一组“惭愧、和蔼、价钱、购买、浓墨涂抹、翘起、驱赶”,是本课要认的字组成,对学生易读错的“抹、翘”正音,“抹”是多音字。第二组“赞扬、表扬、称赞、批评”与“表扬”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发现词语的规律。有近义词和反义词,这样归类学习扎实有趣,渗透了一些识字的规律。
第三板块研读“称赞”,感受画技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出“称赞”,这样设计与“批评”形成对比,这个环节分两部分开展。
1.用词语教学中的“称赞”为引,请学生找找为什么“称赞”,预设学生找到两个方面。其一,课文的第一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抓“一……就……”感受画技,用“一……就……”说句子,这也是作业本中的要求,然后围绕“一……就……”提升朗读,引出后面的两个句子“有的人……”,最后概括出“著名”并板书。其二在课文第二段,“沉思片刻”从时间上李洁,品读“一会儿……一会儿……”了解驾轻就熟,归纳为一个词“著名”。两条线并行,以“著名”引领,这样的文本感受、语言训练,体现新课标人文、工具统一的理念。
2.从“著名”到“纷纷夸赞”自然而然,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创设情境,师生扮演,在这样的对话中,开拓学生滋味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从表演中直观感受到“纷纷夸赞”的意思。
第四板块重点品读,体悟品质
这个板块是教学的重、难点,我根据课程要求,有选择、有目的、有策略地展开教学,下面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1.从人群中的不同声音引出六个字“画错了,画错啦!”请生读这两句话,了解“批评”并板书。在标点“!”中读出牧童的心理,实事求是,在“挤”、“喊”两个动词中初步体会牧童敢于质疑的品质,再一次想像人群中的表现,读好“炸雷”与“呆”,了解这样的原因。
2.“有理有据”,这样的六个字并不是凭空的,出示重难句子“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在小组合作中发现不同,想像原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课标中也指出,于都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力,因此我在此设计这样一个提升的合作、探究过程。交流画出牛尾巴的形状,在质疑中出示一些资料,让生了解到生活实际的重要,体会到牧童的有理有据,我认为这对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
3.在两个层次的研读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再次学生牧童的样子,读读牧童的话,天真的`、肯定的、自信的、坚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朗读上升到一个层次,这样的三个部分,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也有增量。
第五板块认真书写,总结延伸
1.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上个板块总结到“批评“就是这节课的写字内容。让观察,从偏旁、笔顺的角度。请生认真看教师的范写,再由生独立书写,交流评价。这样看似普通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了解写字的方法,在长期的积累下形成自主写字的能力和习惯。
2.面对牧童的质疑,画家又是怎样的呢?听到牧童的解答,画家又有何表示?下节课再学习。给予另一个角度延伸到下一节课。
整个预设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听说读写结合。让学生在想像发散思维的同时,融合三维目标,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板书是微型的课堂,是故事的大意,也是文本的精华。这里我在画家的下面写上“著名“,在“牧童”的下面写上“批评”,这是文章学习的第一层,而画家的谦虚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呈现。
《牧童》说课稿2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识字教学:趣有法,法有趣
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读课文,我让学生圈出自己不认识或读不准的生字,因为目标明确,学生乐于做。接着,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学习,“看看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学生兴致高,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仅仅依靠兴趣是不够的,识字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会认的字很有代表性,学生容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和创造识字规律。看看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认“戴”字,学生不光能读这个音,还能说“戴帽子”戴手套”“戴领巾”等等,老师鼓励大家边做动作边说词,真是学得既轻松又牢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用这种做动作识字的办法又解决了“抹”“翘”“拱”等几个字。老师给学生赞赏,学生就会给老师惊喜,孩子们在高涨的热情中不断发现各种识字的好办法,如“驱”“墨”是由原来认识的两个字加起来组成的,“蝇”是由原来学过的“绳”字换偏旁得来的,“惭”和“愧”连在一起是一种感受,不一而举。
二、课文学习:读中品,品中读
让学生读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书,这一点老师容易做到。但是,要学生愿意读、善于读、读后有收获,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的具体指导是:
1、教学生赏析。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2、教学生思考。不伴随智力活动的阅读是肤浅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可以是教师巧妙提问。但是前者要适当取舍,后者要精心设计。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再读课文,我的提问是:“课文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问题既有统领性,又有发散性。它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3、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如临其境的情境,学生的体会才不会抽象模糊。
带着真切感受去读书,情感自然会飞扬。首先,注意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故事情节。课初通读课文并说印象,起到了这个作用。课中尽管有几处语段赏析,但我不忘连缀起来阅读,使故事情节不割裂,大体分为两部分学习:一是戴嵩作好画,人们纷纷夸赞;二是牧童指错误,戴嵩虚心请教并接受。其次,注意揣摩人物。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画家戴嵩和小牧童,他们各有特点,在朗读中我让学生仔细体会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甚至猜度他们的心理。对课文内容有了理解后,我还请学生扮这两个角色,演故事的后一部分。我相信,只有让人物形象鲜活在孩子的.眼前,才能把人物品质烙印在孩子的心上。
4、搜集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教学。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一是来自中央电教管的资源库里戴嵩的画,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二是从台节目里积累的图片(如电子课本中的课文情景图);三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真实斗牛图片以及李苦禅的画等。
课初观看戴嵩的《三牛图》、《归牧图》,既是学习欣赏,又是亲切导入;围观者纷纷夸赞,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是教学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到底错在哪里?这时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牛图片,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文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最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图画大师的名作,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无形熏陶。
《牧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但又极具智慧的小牧童。国王为了证实有关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的传言,故意出了三个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刁难小牧童。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使国王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被牧童的机智过人所折服。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益智类的童话故事是很感兴趣的,但要让他们在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作出简单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时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国王提出的问题的难度,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之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此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自读自悟法:通过静心地自由读文,自学生字,圈划有关句子,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朗读感悟法:“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次有目的地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
(三)游戏法:在“你问我答”的游戏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质疑解疑的好品质。
五、说学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中理解课文语言,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说实施。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孩子们喜欢看有趣的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因此,导入此课时,我请小朋友来讲讲聪明人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落落大方地将自己看书所得的知识与同学一起分享。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一小节,大致了解牧童,揭示课题“聪明的牧童”。在学习第一节时,我还设计了给“远近闻名”换词的环节,让学生在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的同时,积累一些词语。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以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初步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本课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边听边记,边听边思的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后,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静心阅读的好习惯,我则在一旁作为一个学习伙伴、一个参与者在学中进行指导、辅导。学生反馈交流时,根据字的不同特点,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识字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国王与牧童之间的对话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围绕“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交流体会,明白其中的“巧妙”所在。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对牧童的回答作出简单的评价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这两方面去体会牧童的聪明。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时候,我及时加以补充、说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的方法来巧妙应对的。随后,我又让小朋友开动脑筋,说说自己有什么巧妙的回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
(五)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因此,在结束课文的学习后,我设计了游戏“你问我答”,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努力地寻找答案,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我还向小朋友推荐了《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两个有趣的故事,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
《牧童》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生动的儿童故画,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习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习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戴嵩画的喜爱吗(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5,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句话吗
6,戴嵩的画很快画成了,围观的人是怎么夸赞的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7,出示句子,你想学着谁的样子夸一夸呢自己试着读一读。(指生读――评价――齐读)
8,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
9,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
不是,还有很多人。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夸赞什么呢
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10,正在大家纷纷夸奖之时,你听到了什么了看到了什么
人们都夸奖戴嵩的画画的好,可是一个小小的牧童却大声地说:画错了画错了,这声音是多么的`与从不同。真像一声炸雷,把人们惊呆了。围观的人听了小牧童话,有什么表情请看图,他们又会对小牧童说些什么
11,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在想什么呢
12,假如你是戴嵩呢你又会在想什么
13,真正的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桌互相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谁能读出和蔼的语气
指名读。(学生脸带微笑,向前稍倾做问)男,女赛读。这说明戴嵩怎样(说明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见意,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1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指名读小牧童为什么敢指出(因为他经常放牛,平时注意观察,对斗牛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指导学生练读牧童的话,读出对话的语气,读出小牧童那种直率,勇敢的语气
15,还从哪里知道戴嵩是个虚心的人。(戴嵩连连拱手道,一般什么情况下拱手,你能做做拱手的动作吗)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因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却被一个小孩看出来是错的,所以心里很不好受。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好。看,惭愧两字都有什么旁
(竖心旁)惭愧就是心里不好受。谁来读好戴嵩的话(指名读,自由读。)
16,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你想怎样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呢(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愿意读戴嵩的举手,四,拓展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想对牧童说,我真佩服你,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了不起!我要想你学习!
生:我想对牧童说,你观察生活真仔细。我还想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要向牧童学习,观察生活,不要不懂装懂。
生:我想对戴嵩说,戴嵩你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能虚心地听取小牧童的意见,我相信你能画出更好的画的。
师: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所有的画家说,你们都要认真观察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生: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我们都应该向牧童学习,敢于指出不足。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能虚心地听取牧童的意见,小牧童敢地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大胆。
《牧童》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童
蓑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
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牧童》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法感悟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画家的虚心,学习牧童的勇敢。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牧童的勇敢和画家的虚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戴嵩和一些著名画家相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起兴趣,复习导入
1、导语: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师板书课题
2、做填空练习,戴嵩是一个 。
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复习旧知中导入
二、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三、四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里知道戴嵩是一名著名的画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归牧图》、《乳牛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一…就…”夸戴嵩的画。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了让人觉得画家确实画得好。
5、观看图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6、请你也学着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说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成为学习的主体]
7、学生自由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
8、指名分角色读体会夸赞人的语气、神态、动作,并由此拓展: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么夸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扮演牧童,再现当时的场面。
2、师指导看图中围观人的表情,想一想围观的人会怎么想[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课文内容,将练习说话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
3、戴嵩会怎么做呢师生分角色对话,对话前提学生请注意画家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
4、请同桌两个人一人当戴嵩,一个当牧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5、指名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从“挤、喊”体会牧童的诚实、勇敢,从“和蔼、很愿意、惭愧、拱手等词体会戴嵩的谦虚。通过伙伴之间的互学互评,加强情感的交流和知识的迁移
6、听了牧童的解释,戴嵩又会怎么做出示《斗牛图》
三评价画家和牧童。
1、你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课件出示小词典[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流露真情实感,练习说话]
2、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
1、“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2、欣赏名画课件出示名画。在欣赏名画中,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外搜集其它画家的故事。
《牧童》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牧童》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高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戴嵩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文以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实事求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活动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表现欲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充当听众,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及时加以引导,使之全面、有效地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诚恳虚心和牧童敢于向权威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具体教学设计
1、课前导入
在执教本课第一课时时已经落实好本课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这几个目标,而本课要认的二类字及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因此考虑用复习生字词这一实用的教学手段导入第二课时。
2、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一开始,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画家戴嵩”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与文本的对话,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整节课在“以读促悟”的教学手段组织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生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同桌合作表演、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师生、生生、文本与生之间进行互相融合,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敢于提意见的美好品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3、注重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本课中,我注重训练学习“一……就……”、“一会儿……一会儿……”两个跟“一”有关的句式。如果单独地将文中的句式抽离出文本,可能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偶尔“出轨”,或是引发学生出现对汉语言文字的枯燥感,因此在学习这两个句式时,我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句式放在一起,归纳出汉字中“一”的文字魅力。具体操作如下:师:“在数学‘1’在10位数字中代表的是最小,而汉语言文字中的‘一’可棒了,它在跟其他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意义可丰富了,不信请看。”(出示两个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另一句去掉了“一……就……”)结合朗读、对比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感悟“一……就……”这个句式的用法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画家戴嵩的著名及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指导“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方法同上。)
(在指导“一……就……”这个句式时,我将对这个句式的运用放在了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原本已经创设得很好的情景稍稍出现了“开裂”,鲍老师指出,对句式的训练一般不放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除非是个别,如我课堂上理解“和蔼”时,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和蔼的人这一处地方,能紧密结合文本,又能通过运用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种情况。因此对句式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应用要小心谨慎。
在上台指出国画里运用那两个词的地方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一个个争着上台。我及时利用了这一契机,大大赞扬了学生们的细心观察及对国画的“欣赏”水平,氛围融洽。可由于学生在平日里养成了过于爱表现的习惯,这里
面生出了一点点“小插曲”,个别生停留在对画的观察中,表现出对画的课外知识急于表达的情况,此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表扬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而继续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4、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兴趣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本课中,我充分利用本课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意义,创设具有熏陶感染作用的情景,结合“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由于本课的核心是要体会画家的诚恳虚心,牧童的大胆率真这两种美好品质,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大力渲染了画家的知名度及画画的高超技巧,然后通过自读、分角色合作朗读等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对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强调,配合上表情、动作,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自然完成。
(朗读是阅读课中的重点之重,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本环节中,学生对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一学习方式绕有兴趣,这跟教师在平时注重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有关。)
5、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结合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本课中我力求大力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具体体如下:
①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景:“画家戴嵩如此出名,有一天他的好友请他画画,他画了一幅《斗牛图》,假如当时你是一名观众,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出了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分角色朗读、表演他们的角色后,我又引问:“当时的观众还有什么人呢?同桌之间互相演演。”
②在教到牧童出场指出画家画错了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想像:“人们的反应怎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生回答道。)“那人们此时会想什么呢?”(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们的表情,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体会。)接下来我现场模仿采访,采访了一些“观众”,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创造。
③通过对牧童提出意见的质疑,“牧童的话对吗?为什么他能让人们信服呢?”让学生思考牧童的话,引导学生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这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文本的人文含量,拓宽了文本人文资源,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基础上进行有层次性的问题诱导,要特别注重问题的精简、问题之间的衔接,阶梯式的层层诱导,逐步加深对文本的思考和体会。课标指出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能力始终是贯穿在有效、充分的朗读基础上的。)
6、力求打造开放性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节课中,我在课前搜集戴嵩的有关的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搜集学习古代名人或现代画家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等有关资料、故事,将课堂与课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我向学生介绍戴嵩最后完成的“斗牛图”,加深学生的体会;此外,我还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到课堂,打破学科的独立封闭的状态,融文本与艺术审美于一体,体现学习领域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创造的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师生享受心灵和精神自由、愉悦的过程。如何打造语文和谐又具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希望通过这两次的课堂实践,能求得一些真知灼见,有效地提高自我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牧童》说课稿9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歌曲《牧童谣》表演
3、集体舞:《小牧民》
4、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木琴独奏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集体舞《小牧民》,使学生初步接触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学做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3、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上的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集体舞:《小牧民》
教学难点:
感受《我是人民小骑兵》风格、节奏上的特点。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表演歌曲《牧童谣》;综合训练。
1、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
2、请同学们试着背唱牧童谣,并讨论完成综合训练二。
3、提问:这首歌曲的歌词段数多、歌词较多,仔细观察它的'歌词有什么特点?(问答式)
我们用什么演唱方式能够更好的体现这一点呢?(男问女答、女问男答、领唱与合唱等)
分别练唱。
4、请同学们上前表演自己编的节目。
优秀小组给红花。
5、请同学按照书上综合训练三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集体舞表演。
1、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像我们学唱的牧童谣就是有风味的歌曲。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我国蒙古族的风格的一段舞蹈。
2、学习单一动作。教师示范讲解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两人一组练习。
3、分解动作进行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将整套动作串联起来完整练习。
4、跟着音乐练习。注意引导学生质朴的情感表演劳动时的喜悦。
5、请同学上前表演。
四、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教师介绍: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欣赏一首民族风味的乐曲-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初听乐曲。
讨论:从教材中的插图请你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
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复听乐曲,请同学边听边随音乐做动作。
思考:乐曲是怎样表现小骑兵由远至近的?
回答问题(用强弱)完成听听想想。并用双响筒随音乐敲一敲。
五、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我是人民小骑兵
勇敢、努力克服困难
《牧童》说课稿10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牧童》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一课。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歌曲的认知领域有了近一步的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广阔的视野,趣味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于学习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3、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之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和第四乐句一气呵成,第三句中使用了较多的附点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而第四乐句则以较舒缓的节奏唱出了牧童愉快的心情,概括了全曲。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用饱满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习,了解牧童放牧生活,体会牧童草原放牧时的欢快、愉悦心情。技能目标:会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增强对于牧童生活的向往。
5、教学重、难点、关键点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
1、学习歌曲《牧童之歌》
2、体会牧童放牧时欢快愉悦的心情并能用歌声来表达。教学难点是:《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创设体验牧童一天的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参观法,谈话法,音乐欣赏法,游戏法等教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课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在兴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钢琴版欣赏导入,发现牧童
2、创设情境,走进牧童
3、节奏难点训练,模仿牧童
4、学唱歌曲,体验牧童
5、歌曲处理和表现,融入牧童
6、拓展延伸,梦忆牧童
7、(一)钢琴版欣赏导入,发现牧童首先,我选用了一段学生弹奏的钢琴曲《欢乐的牧童》的视频片段导入,让学生在欣赏中熟悉旋律,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你们了解这首钢琴曲吗?表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了解本节课的一个主线—牧童。
(二)创设情境,走进牧童的生活在同学们初探了牧童这个话题后,通过播放《牧童之歌》伴奏+循环播放新疆天山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雪山、河流、草地、来到放牧牛羊的牧童生活中,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了牧童的生活。
(三)节奏训练,突破难点,模仿牧童这一环节是为本节课的难点附点节奏的掌握做铺垫,首先我给同学们设了一问:你听草原上传来而来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出来吗?让学生从刚刚播放中寻找到马蹄的声音,让学生用手来制造声音来表现节奏:XX X。X XX X接下去让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来朗读: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从而让学生领会附点节奏,为后面歌曲的难点学唱做好铺垫。
(四)学唱歌曲,体验牧童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通过歌曲的学唱体验牧童的'放牧的快乐感受,首先我创设草原上放牧开心唱歌的情境让同学们聆听牧童的歌声,体验歌曲的活泼情绪,接下去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用手来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为了让同学们更准确的唱好这首歌曲,我采用了聆听听钢琴旋律,跟琴用LU来轻声哼唱,跟琴唱歌谱,跟琴假声演唱,填词演唱,歌曲情绪处理等方式,在学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轻快活泼,像马蹄声一样有弹性的演唱,并且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让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体验牧童的生活。
(五)歌曲处理和表现,融入牧童在前一环节中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对于歌曲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此环节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这里得到一次呈现,我用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一边用手为歌曲伴奏,一边演唱,第二个环节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用卡农演唱的方式表现学生身灵其境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和牧童在追逐嬉戏的欢乐情景。又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梦忆牧童同学们在牧童的世界里已经开心的度过了一天,此时此刻夜幕降临,在这一拓展环节我将通过改编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歌词连贯的演唱来表现牧童回家休息进入梦乡的情境。让学生在安然入梦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对于这节课的构思,我以走进牧童,体验参与牧童一天的生活为主线对本堂课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学习,快乐体验中成长。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构思,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牧童》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习,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反思: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牧童》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 篇生动的儿童故画, 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的 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 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 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 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 从而为学文 做好铺垫。 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 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入境悟情, 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 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 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 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一些学习习 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习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习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 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 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 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 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 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 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 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 戴嵩画的喜爱吗?(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 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 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牧童》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牧童之歌》一课。本单元以放牧歌谣为主题,安排《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姑娘》和《牧羊女》等四首背景都不一样的歌曲进行学习。本课我将安排学习《牧童之歌》,并借鉴钢琴版的《牧童之歌》带孩子们完整地演绎歌曲。
教材简介、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牧童之歌》(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是一首四句体歌曲,一字一音,第二句的大跳音程体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呼唤式音调特征,三、四句级进音节较多,与一、二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巧妙地将生动活泼的节奏与浓郁的哈萨克民歌音调结合,生动刻画了哈萨克儿童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色。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用饱满的情绪、自然好听的声音自信演唱(背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体验乐曲的分句;
2、能在歌曲的听唱及律动中感受哈萨克歌舞的特点,并对哈萨克音乐感兴趣;
3、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演绎歌曲。
感受哈萨克音乐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哈萨克音乐的兴趣。是我将确定的本课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唱准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能够用多种方式、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情感能诱发其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为了使儿童在充分地体验中既受到情感地熏陶,又获得技能的领悟,我在本堂课中,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与创造体验,努力构建一个宽松、民主、愉快、合作的真情空间。
教学总体思路和安排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模块: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学习、鼓励表现
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首先让孩子们踏着已学过的新疆维吾尔歌曲《我们的学校亚克西》走进音乐课堂。随后,我运用谈话法提问:1、刚刚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2、新疆还有哪些民族?有谁了解哈萨克族?
播放视频(伴奏音乐为“牧童之歌”的旋律)带领孩子们走进哈萨克族。学生看画面、听音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他们就此谈对视频中风景及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感想。为下面新课学习作好了“情境”引导。
2、引导探索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以组为单位学习哈萨克族基本舞步:动肩、跑马步、垫步,加入《牧童之歌》范唱音乐。学生在学习动作的同时,再次熟悉了歌曲旋律。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不仅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体验更进一步,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哈萨克族歌舞的热爱之情。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
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学歌曲。让他们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自已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然后请学生用自已学习的方法来教大家,这时我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已教,让每个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随后,我看时机抓住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让全班学生对比并进行拍击。至此,本课中的难点得以解决。我再进一步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进行渲染。让孩子们感受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惬意的心情。这一环节设计中,教师参与其中,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4、鼓励表现
欣赏老师弹奏的钢琴版《牧童之歌》,学生思考与歌曲《牧童之歌》的联系。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除了用钢琴,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意境?这时,学生会想到打击乐器、舞蹈、口风琴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我趁机让他们成为小指挥家、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器乐家的身份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表现歌曲形象。至此,学生大脑被激活,情绪自然被积极调动。师生一起跟音乐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表演音乐和创编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牧童》说课稿15
【说教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书写演示和设计精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
2、情景教学法
美丽的春天多姿多彩,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春天的美好,在教学时,采用优美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各种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再用优美欢快的歌曲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
【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这时媒体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看后我让学生练习用我看到了什么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孩子们我们一起唱这首歌吧!
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我在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能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媒体对生字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字音的利用媒体进行一一范读,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对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我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通过媒体演示难写的字:这样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感受领悟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媒体资源出示相关段落,我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并要求生仔细听,认真评,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学生的自主学生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媒体出示)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我介绍录象资料,生闭目想象。,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老师的激情导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课内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激趣导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孩子们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让学生动手画,画好后让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内课外的春天场景达地到了有机的整合。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升华。
六、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手抄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过程设计二:
下面我就结合我用autowhere制作的课件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春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的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这时课件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点击画面,出现动画)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脚步。而我们,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睁大双眼,敞开心扉,去寻找春天。板书:找。课文中有几个孩子,冲出家门,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引导,个个跃跃欲试,也想一起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教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点击出现生字画面),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
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在学完生字以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巩固生字呢,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一只只忙碌可爱的小蜜蜂,要到花园去采蜜,可是今天的采蜜要聪明的小蜜蜂才会有收获,利用奥斯韦尔制作的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利用鼠标把一只只小蜜蜂拖到花上,如果找对了和小蜜蜂身上的词语相对应拼音的花朵,小蜜蜂就会快乐的开始采蜜。如果找错了,小蜜蜂只好又飞回到原处。这样不仅加强了演示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cn-teacher.com)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通过课件出示难写的字:遥、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齐读,自由读,小组讨论读等,让学生谈谈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又体会到什么?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在小组中把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画下来或写下来。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点击出现视频画面),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出现找到春天的情景,配乐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春天悄悄来到了,小朋友们留心观察,发现了春天的踪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其实就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点击出现音乐画面)通过欢快优美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孩子们跟着唱,跟着跳,尽情展示自己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热烈。(点击出现课文画面)在这种心情下,再让学生朗读全文,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尽量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的美,图画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春光的美好,陶冶了心情,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
六、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给学生描绘出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同时起到引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采蜜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牧童》说课稿】相关文章:
《牧童》说课稿05-12
小牧童作文06-01
《牧童》教学反思03-12
牧童教学反思04-20
牧童改写10篇01-18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04-06
精选牧童作文400字3篇03-17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精选59篇)02-26
关于牧童作文300字三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