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22 14:43:33
  • 相关推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和溶解相关联的知识。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实验课。上午上完第一个班级的课后,让我有一些感触和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分析食盐,面粉,沙子等物质在水里的状态,来揭示什么是溶解。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以下几点,我进行了总结。

  优点:

  1、学生的纪律要照之前的实验课有所进步,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告诉了今后的每节实验课,都要选表现特别好的小组粘贴小星星,到荣誉墙上。然后累计给予奖励。

  2、学生们的状态特别好,做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远比枯燥的知识更吸引人。所以兴趣特别高。

  3、填写实验记录单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往学生经常会问我,这怎么填,那怎么填,而这节课,学生们都是边看现象边自己填写,在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我在下面巡视,发现写的都很认真。都是小组自己独立完成,在写的时候,组员也帮助记录员一起分析。这与我的放手也有关系,这节课上课时候,我就说,报告单下课之前必须交上来,而且内容要填满。以前总是怕学生填错,或是时间不够用,留到最后填写,造成报告单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现在发现,及时填错了,这不正是一种反馈嘛?发现错误,才能及时纠正。再者,最后,汇报实验现象的时候,学生也能及时改正。

  缺点:

  1、即使这节课颁布了奖励制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不能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还有当老师喊停的时候,置若罔闻。在上实验课的时候,特别考察学生的自律性。如果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遵守制度,不但影响课堂,也会导致实验失败。

  2、这节课的第二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分配,上实验课,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从准备,到操作,再到交流,汇报,记录。并且有的实验课真的很满,一堂课要做好几个小实验,一堂课下来,确实是很充实的结束,有时甚至完不成。没有实验员帮助准备实验用品,这就更需要把时间合理分配。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实验课,要加以改正,力求更好。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2

  食盐和沙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当学生分别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并搅拌后逐渐发现,食盐缓缓消失,在水中无影无踪,而沙则没有,缓缓的沉到杯底。

  由这两个观察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的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溶解就是完全消失,不溶解就是没有消失不见。

  而第二个实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现象是为了什么呢?还是简单的观察面粉在水中没有消失不见吗?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本实验和沙水混合实验有什么区分呢?

  把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放到阳光下,会发现水不在是清澈的,在水中有了不少的悬浮物,这些悬浮物既没有消失,也没有沉淀,它们会溶解吗?这类没有明显溶解现象,也没有明显沉淀现象的物体我们如何让学生知道,这不是溶解,它的水合物也不是溶液?此时,教材上安排的过滤实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通过过滤,学生们发现在近似溶液的液体中可以过滤出大量的不溶解物体,这些物体在水中,我们的肉眼难以发现,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而是存在的`,正是这些物体的存在,使得面粉与水不是溶液而是混合物。

  由此,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判定是否是溶液的又一标准,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将液体与物质分离,如果可以则不是溶液,如果不可以,则是溶液。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3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要真正弄清楚也不简单。

  1.食盐的溶解。食盐是溶解于水的,而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

  2.面粉的溶解。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但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但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返过来在观察搅拌后的面粉溶液,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3.关于过滤。在用过滤纸进行溶液过滤操作前,我们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课上急中生智想出的办法,但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妥。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严格讲是不正确的,在其他的溶液过滤实验中就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4

  在决定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节课时,由于时间比较的仓促,我只能准备了两天,而且教具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到位。教学环节上面的设计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是我反思后吸取到的经验教训。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比较直接的,采用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么?学生会把他所知道的溶解告诉我,这可以让我明白学生的知识贮备,因为我选择的是四年级的课在三年级上。乐观的是这节课是四上第二单元第一节课,不太需要给学生做过多的课前知识讲解。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首先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态度不够亲切,和学生的互动比较的生硬、死板。在做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溶解实验时,虽然有让学生观察放入水前食盐、沙子的样子,但是在学生具体动手实验时,学生普遍没有听清楚实验的要求之一,还需要有组员记录我们的实验记录单,而且四人小组学生分工存在问题,团队协作能力不强。虽在活跃的氛围下,实验的完成效率其实不高。我在上课之前没有完全把握住三年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维习惯以及动手能力。我其实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做更加具体详细的介绍和要求。

  在观摩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发现自己的活动记录单存在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使学生对溶解有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理解。我在诱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没有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致使学生很难总结出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说明。

  对于课堂氛围,我觉得这节课中学生的情绪是比较高涨的.,积极性很高。但存在个别组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实验仪器上面。对于我的课堂置之不理。在学生动手实验过后的总结环节,个人觉得时间不是特别充裕,使学生相互交流不够。没有完全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最后我在这节课的末尾总结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溶解:溶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的概念并不是在本单元的起始课就要完全构建好的,例如“均匀分布”这一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就不需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没有上好,存在不少的问题。通过学习其他老师上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把控,我觉得受益匪浅!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5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同学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同学在自身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同学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动身,一定要注意引导同学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自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防止对同学发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同学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和时的解释。同学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同学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同学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同学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区分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同学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出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同学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同学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同学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同学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同学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同学充沛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同学树立良好的典范。

  总之,对于同学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同学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加了同学的知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6

  布莱希特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没有多大的感触,但这次在教完四年级四个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课后,再来咀嚼这句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根据课表的安排,本节课分别是在周三、周四和周五上,因此我每上完一堂课,都有充分的时间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将其运用于接下来的教学中。

  在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不单单认识了多思和善思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3)过滤实验。首先,观察、记录物质的溶解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其次,过滤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实验,在学生操作前肯定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演示,因此若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可能在35分中内完成如此大的课堂容量。

  于是,我将教材中的前两个活动合二为一,将三个活动变为两个:(1)食盐、沙、面粉溶解了吗(2)过滤实验。将食盐、沙和面粉放入烧杯的实验一起展开、一起汇报,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

  二、视频播放代替教师演示。

  过滤实验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解本质的理解,因此我对过滤的讲解内容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在第一个班级进行实验演示时,有一个坐在后面的同学提出“看不清”的'问题,比如: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的那边、漏斗下端要靠着烧杯内壁等等注意事项,学生只能听,而看不清楚。

  于是,我在接下来3个班级的教学中,引入了视频,通过视频演示滤纸的折法以及过滤的操作。因为视频播放,录制的时候镜头可以拉近,所以学生十分清晰地看到了滤过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能死板地认为只有教师演示的实验才是最真实的,必要的时候用视频代替,有时候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实验准备的重要性。

  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颗粒。对于面粉,许多学生在搅拌后看到其分散在水中,就会误认为是溶解了;但面粉不像沙,要观察到其沉在杯底,静置的时间需要很久。

  因此,我在课前不单单要准备好过滤装置、烧杯、沙、食盐、面粉和玻璃棒,还要准备静置好后的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汇报面粉是否溶解时适时展示,利于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是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更接近沙。

  布瓦罗说过:“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写文章如此,教学其实也一样,多多思考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就如洛克威尔的见解: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17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3-1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04-04

一些人一些事的说说05-04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一些经典的句子03-09

一些经典说说11-18

教学的反思01-07

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