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
这篇小品文已经讲完,但是,讲过之后却是心里放不下,原因就是在板书时,“人生感慨”部分与全文主旨部分有了冲突,备课时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课堂上自己感觉有些慌乱。
由于周末,放学后同事们也都记着回家,也没好意思去打扰大家。今天返校,回到办公室,一定得好好问问是咋回事。
另外,由于仓促,总感觉课堂上有什么东西给遗漏掉了,现在却是想不起来。
当中的“叙事”和“描景部分推进都很顺利,就是到了抒发感慨这个地方,卡了一下。
全文总结时,“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闲游”还有“人生的感慨”中,最后一个我觉得有些牵强。
第二部分的.比喻句讲解得感觉还比较令人满意,不过需要一些练习题来测验一下才知道真实情况的。
本周五进行作文时,一定要练一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4
“共同备课工作坊”结束了,感觉还不错。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赏析月色,理解“闲人”,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呈现的这堂课上,我的努力方向与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达成这些目标上费了些脑筋,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有:
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我一直认为,设计一堂课犹如构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线索明晰,结构严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个关键词:黄州、苏轼。首先,导入时,我引用了苏轼自己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感受“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以“黄州”是苏轼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学环节“悟闲愁”之前,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关于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教学环节新颖、巧妙。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一个“闲”字,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知文意—品闲情—悟闲愁—懂闲人。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深,把对文章的理解条理化,简单化了,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还体现在背景资料的适时出示上。在日常的`备课中,我一直坚持先要“裸读”的原则,即不借助任何课文以外的资料,让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初读此文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苏轼好有闲情雅致,好清闲啊,文中的月色写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据这种初读的体验,我首先设计了“品闲情”这一环节,其中包括了对月色的赏析。是不是“闲人”的内涵仅止于此呢?此时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资料是适时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递深,既而再通过“悟闲愁”来理解“闲人”的更多内涵。这要比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要有益得多。
当然,更值得反思与总结的还应该师本节课的遗憾。
我希望自己能够切记:一节课45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平庸。选择价值点、兴趣点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课堂。我想本节课严重拖堂应该也与此点没有处理好有关。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很同意张老师的说法: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此次比赛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那么如何教授这篇呢?可以抓的突破点比较多,如从叙事的简洁、写景的高超还是情感的抒发角度都很精妙,但如何讲才可以讲出诗文的味道,我陷入深思。尤其前些日子进行了教学能手的培训,专家老师那些生动的充满智慧的语言还在叩击我的心灵,于是我想,能否用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来讲这篇神品。当我看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映潮老师认为学习好古诗文的方法有三句话: 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时,我顿悟了。
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思路清晰是第一亮点。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于老师三句话作为整体思路,首先与诗人相遇,熟悉作者苏轼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点出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其次,和诗人同行,这个版块的设计主要通过吟读、译读、赏读、悟读来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写景的独特和作者“闲人”的情趣。最后对诗人说话,这里通过说话训练“苏轼,您是一位 ____的人”,“苏轼,你的写得真美,美在_______”来深度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写作特点,寻找美点。这样思路清晰,既全面把握了,又深入分析了写法,我觉得还是可取的。
其次,朗读教学也是文言诗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即吟读、译读、赏读、悟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有不同方式的朗读环节,从而把朗读落在实处。这个“四读”环节的.设计,各有不同的朗读重点,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从整体感知内容,再到细化分析字句的含义,再到重点欣赏写景名句,最后悟读出诗人的豁达乐观的胸襟和气度。这样以读促教,高效的达到了我们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
第三、适当适时的补充作者的有关背景知识,从而使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不再生硬,从而使课堂更加的灵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大量阅读了关于苏轼在黄州的有关,尤其是余秋雨的《苏东波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波传》。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一口气就把关于他的介绍全部展现,而是分散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更容易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为了很好的理解“闲人”的含义,我补充一个资料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帮助学生理解。最后的小结也是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原话,让学生学会一种真正的豁达和成熟,从而是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这个设计也让我很有收获,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至少更加清晰了理解了黄州与苏东波的关系,还有让自己也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成熟和豁达,真可谓“教学相长”。
我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读、悟、还是说,都是学生在活动,同时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最后,还想说我们教师在充分备教材的基础上也要充分的备学生,因为这是外班学生,所以之前不能很好的熟悉,没有叫出学生的名字,没有很好的针对性的让学生来朗读,略显美中不足。其次,我很注重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师生互评,但发现学生评价的语言单一,组织能力逊色,听的多,说的少,个别学生参与性比较差。最后,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教然后知不足”,每上一节课,自己就会反思许多,也会进步提高许多,现在我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带着对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扬帆启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6
12月4日,我讲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后来认真的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第一步,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深了,并且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自己以及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加强朗读。
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学生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品评赏析
这一点也主要在诵读过程中来进行的。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的还不错,这不仅加强了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大家会想到苏轼,想到他的豁达从容!
但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前后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太顺畅,而且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7
一。 成功之处
1. 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2.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 不足
1、 诵读不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2、备课不细,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8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9
《记承天寺夜游》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学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的学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夜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夜游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一层层剥下去,让学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学在同学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游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1
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就《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同时,两位老师都从读、译、赏、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语言优美,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教学设计锐意创新,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课后的评课环节,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有文本意识、学生意识、教师意识。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的老师,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其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再次,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习文言文。内容要大于形式,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过程。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促进自己在学习中发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竞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只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胜利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沛,在各局部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身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
前文讲解虽然详尽,但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细思原因,觉得主要有二。一方面固然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对自己要求较低,听完即罢,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的方法欠缺——未充分了解学情,以己度人,高估了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因而未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
讲解本文,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现状,整个教学以学生的阅读理解为主,我仅是点拨提问。主要问题有四个:
1、本文原为完整的一段,编者选进课本的时候分成了三个段落,你认为编者这样划分的的依据是什么?(目的.在于既让学生熟悉了解文章内容,又可了解文章所用表达方式,体会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感知环节)。
2、作者为月色所引,寻伴夜游,所见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其中有意对比了柳宗元游小石潭的原因和小石潭的特色以及作者的心情等)目的是让学生跳出作者文字的局限,感知月色的美好,明确比喻修辞的效果,从而为理解作者情感做铺垫。
3、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的是说每晚都有月光,到处都有竹柏吗?这符合实际吗?
4、结合背景及上下文,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闲人两字?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目的在于体会文章主旨。
最后留了一道比较思考题—:苏、柳二人都是被贬之人,也都借景抒情,为文抒情,你认为两人有哪些不同点。
设置此题除为让学生更充分熟悉课本之外,更多是想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境遇,不同的看问题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也让学生从苏轼的豁达乐观中感受坚强。说实话,苏轼那种无论处于何种困境,总能寻找到快乐理由的良好心态也是我喜欢苏轼的原因之一。但愿对孩子们别有启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
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
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进行抢答比赛。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踊跃。
解释词语:(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横”(6)“盖”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意谓:心里说。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
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最终都如处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板书设计:
事:夜游
闲人景:空明
情:
教学反思:
经过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出谋划策,市教研室周仕龙、王晓东两位专家的精心点拨以及课堂实践的反复调整后,才有了这么一个教学设计。作为授课者,我从中的收获最大、最多。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感谢,课后我将上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播放美妙的《月光曲》,营造月夜优美意境,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说一说所知道的咏月名句。
走近作者,引出课题。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自然会想起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引出苏轼,重温一下对苏轼的基本了解,并引出本文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由学生互相评价。
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是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单调、枯燥而又费力、低效,而由学生自己梳理字面意思,提出疑难互相解决,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把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碰到的字义和句意的疑难问题做一下整理,再由学生补充其它问题。然后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准备,随即进行抢答比赛,幻灯显示题目后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答案。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
品味语言,赏析美景。学生齐读出苏轼在夜游时看到的美景句,然后说出分别有哪些景色。当学生说出有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后,故作神秘地问:真有“积水”和“藻荇”吗?把原来的写景句直接改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明确原句用比喻形象生动,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在赏析关键词句时,适时采用“改一改”“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词句和修改后的词句对比,也容易突出原词句的妙处所在。
身临其境,提升意境。出示美图,让学生再次齐读写景句,体会其中美妙。并鼓励学生立即背诵,及时消化。至此老师小结一下此处语言之美和月色之美: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里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升了美的意境。
体会情感,感悟心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领悟作者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发出的感慨。让学生补全这句话:一声“闲人”,多少!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这个感叹句的表达,能够促使学生走近苏轼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以苏轼本人的口吻发出感慨。有感情地读出来,很有感染力。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有感情地读出这个感叹句,并谈谈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畅所欲言,并提供足够充分、合理的依据。当学生的见解比较单一、肤浅,无法形成新的突破时,老师适时启发,将学生的感悟逐步引向深处。
学生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无奈、落寞这类情感,也能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说理由。如果学生谈不到抱怨、不甘这类情感,则引导:苏轼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一声“闲人”,多少——?如果学生谈不到豁达、闲适、自得这类情感,则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此处还可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创设情境,口语表达。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此时创设情境,设计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对苏轼说一段话。利用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阅读体验,而且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口语表达训练中来。课堂教学中既有能力拓展训练,又紧紧扣住文本,放得开,收得住。
自选配乐,美读情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学生的正确选择也证明了他们对课文意境有了真正的把握。这最后一次课文朗读借助配乐也实现了整个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情读”的目的。
联系旧知,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联系七年级学过的苏轼的两首词,进一步体会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形成系统的认识。
励志人生,感悟哲理。齐读一段既充满人文情感,又富有感召力的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去学习苏轼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链接阅读,鼓励深思。课后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苏轼的作品。并推荐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印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通用6篇)03-22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03-12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15篇04-21
教学反思周记12-23
《观舞记》教学反思11-13
《核舟记》教学反思03-18
《窃读记》教学反思03-30
《囚绿记》教学反思03-17
囚绿记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