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2-03-31 09:20:53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散思维的本事。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本事。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经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经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进取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一样的确定,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经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取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景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经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资料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我。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够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资料,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资料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资料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发散思维本事,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语言表达的本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事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本事。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齐,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本事。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头的竞赛资料,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经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我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本事,使学生在简便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终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经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并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异常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最终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期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明白的告诉给其他同学。经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明白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经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一样意见而需要补充和提议的话,课后能够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一样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一样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供给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资料以及学生实际情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原因。

  (2)本事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经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必须的难度。

  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资料(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经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进取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构成进化论的观点,明白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必须的自学本事,掌握了必须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自我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本事,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景,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经过上节课资料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忙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能够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经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仅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能够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经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必须区域,②全部③同种),经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经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他们只是供给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那里,假设能够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能够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一样,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能够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构成"资料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能够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能够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构成新物种的原因,并经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构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构成。什么因素能够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能够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终教师应强调,一般情景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构成,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资料的教学,能够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作用。

  最终,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必须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能够繁衍,并经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构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构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概念,理解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过对照实验认识到叶片多少影响蒸腾作用效率,为学生理解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的做法做知识铺垫。接着提出问题:叶为什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当然这与叶的结构有关,自然展开第3个教学环节: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具体操作分两步:

  第一步,制作临时徒手切片,让学生按照“五个环节”展开:(1)明确目的要求(2)清点材料用具(3)阅读实验步骤(4)讲解操作要领,强调安全问题(5)做好分工,开展实验。

  第二步,观察制好的临时切片,请同学们遵循“四个动作”进行:(1)看看(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结构)(2)画画(简单绘制叶片基本结构)(3)比比(将绘制图与课本叶片结构模式图比对,强化认知)(4)赛赛(组内抢答各部分结构名称)教师巡视并指导。

  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叶的正面绿色深些而背面浅些?”“秋天的落叶为什么大多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叶片的结构,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为下一节光合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利用课件“叶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叶片基本结构进行总结概述。(板书:叶片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散失的呢?继而展开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观察表皮临时装片

  为使学生能形象的了解气孔的位置和分布,指导一名学生进行形象演示:

  将课前刚摘下的冬青叶一片用镊子夹住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片刻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叶片表面产生气泡。据此使学生明确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气泡的位置就是气孔的位置;并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面和背面气泡数目?并迁移学生的认知:分析气孔的数目、分布特点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初步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组织学生制作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甲、乙两组分别制作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保卫细胞和气孔,然后相邻甲乙组互换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引导学生明确气孔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借此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板书:比较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对于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展示在“春天阳光下、夏天阳光下、阴天潮湿环境、电吹风吹叶片”四种情况下蒸腾作用强弱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并通过课后思考与练习中“某一植物在一天当中某些时段的失水量”加深认知理解。

  接下来回归到开始导入的问题:植物体内99%的水分用于蒸腾作用是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呢?随即引入第4个环节:

  4、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活动四:体验感悟蒸腾作用的意义

  体验:用吸管喝水。让学生体会到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感悟:用热棉球擦皮肤。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讨论交流:结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及蒸腾作用示意图,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基础上,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

  (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叶不会被灼伤?

  接着引述问题“夏季移栽植物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来拓展学生思维,唤其环保意识,诱其环保行为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5、拓展思维,环境教育

  最后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及对部分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考核,达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第6个教学环节:

  6、梳理内化,达标升华

  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以求内化,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以求升化。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6

  1、说教学目标

  根据“花的结构和类型”这一节在本书中、本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通过本章的教学,首先要掌握花的基本结构,认识花的主要部位是花蕊;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使学生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上述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2、说教学内容

  “花”这个器官在植物的分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被子植物的分类单位中,“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单位,而每科植物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花和果实上。因此“花的结构和类型”不仅是第六章第三节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讲清楚花的结构,学生对后面学习“传粉和受精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在第十九章讲“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第二十章“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与花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就是第二十二章中讲“植物的主要类群”时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花是生殖器官之一,与繁殖后代有关,花之所以属于生殖器官,是在于它具有进行生殖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花的传粉与受精就在这里完成,花的其他部分都是对花起保护作用或其它辅助作用的。因此,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讲课时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即雌蕊和雄蕊,防止学生把花被——特别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学生一提到花,就联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就不是花。这一节内容中有许多学生比较陌生的名词,如花托,花柄、花萼、花药、子房等。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掌握花的结构,认准各结构名称,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本安排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桃花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分,以求获得感性认识。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在于有条不紊的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解剖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真正理解花的主要部分,至于有些植物的花,为什么能够吸引昆虫,为什么具有芳香的气味,学生也是感兴趣的,但根据《标准》要求,制作简单介绍。

  3、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书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生物学科的实验性、直观性强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积极使用电教手段,我是这样选用教学方法的:(1)讲授与投影演示结合;(2)观察与实验结合;(3)讨论与综合归纳相结合。因为本节教材内容不算太多,课堂内容不是很大,整节内容就是围绕花的结构和分类来讲述,我认为有足够的时间来让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实验。我首先采用第一种方法介绍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及讲花的分类;然后使用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边观察实物边解剖边认识其结构和功能,并区分花的类型,在解剖的时候强调花蕊的结构。

  4、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设置悬念

  首先复习与本节有关的内容,如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组成,让后提问:花是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为什么呢?它是不是进行生殖、繁殖后代的作用呢?要了解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习花的.结构(引入课题)。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先放几张花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花,同时强调各种植物的花形状各异,美丽芳香,五彩缤纷,装扮着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再向学生说明尽管这些花形状、大小、颜色各异,可它们的结构和组成却基本相似,进而导入新课,这是在黑板上板书:“花的结构”

  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2分钟,我认为,这一环节对生物课教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根据目前的状况,学生不可能利用课后时间预习生物课,然后放ppt——花的基本结构,教师对照投影片边介绍结构名称,边讲述功能,边板书花的基本机构和功能一览表,尤其注重介绍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和功能,突出强调“一朵花中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讲到种子,学生自然会想到繁殖后代!即与繁殖后代有关系。从而说明花是生殖器官,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接着介绍花的类型。可以结合ppt对学生说,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和桃花一样是完全花,各种花有属于各自不同的类型。同时板书:“花的分类”首先介绍向桃花一样的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称之为两性花,还有水稻花、月季花、郁金香等,同时板书:“两性花”,然后结合ppt介绍一朵花上只有一种花蕊的花称为单性花,如南瓜花、黄瓜花等,板书:“单性花”。最后介绍,有些花不能繁殖后代,花朵上没有花蕊,称为无性花,板书:“无性花”,举例:八仙花、向日葵的舌形花、马兰等。

  三、巩固新课

  1、利用图片或花的结构模型指定1—2名学生说出花的基本结构,主要部分和他们的功能,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准确的部分及时指正!

  2、观察与实验

  每组指定一位小组长分发实验材料用具(花,小刀),再对照书本的实验步骤依次解剖,尤其是观察花蕊的结构。解剖子房观察里面的胚珠,并注意观察子房在花托的什么部位,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解剖,教师来回指导。学生边实验边讨论:为什么说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位?这时估计学生能很快回答出:因为一朵花中,只有花蕊与结出的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所以说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

  3、随堂练习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改通常使用的口头小结,而是放放花的结构和分类的图片及文字解说,使学生深刻、牢固的掌握新课。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最新初一生物说课稿花的结构和分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

  生物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生物表现出的生命现象源于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细胞。是学生继续学习后面单元内容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②、认识细胞结构,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

  ③、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结构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仪器。

  积极参与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

  难点:

  成功制作临时装片。

  三、说学生:

  (一)学生已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有能力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正值活泼好动的年龄,所以采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班内学生每小组2人操作一台显微镜,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采取先提出疑问、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再比较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主动探究学习法、尝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学会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绘制生物图,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设计:

  (一)精心准备,事半功倍:

  1、课前设计好《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实验报告单就好像学生生身边多了一位小老师,及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准备实验材料(课前学生检查好材料用具)

  3、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摄像头、

  4、向学生提出几点实验课的要求:细心、爱心、责任、心信心、收获成功。(这里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图片欣赏,激发热情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下雪花、跳蚤等图片,带给学生一个美丽的、奇妙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跃跃欲试。

  进一步复习显微镜使用,知识的再现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好铺垫。

  (三)步步引导,合作探究。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学生在观察了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思考怎样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人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实验步骤排序。分别叙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这样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师生共同解决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要点。

  ①探究交流,各抒己见(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来思考,这样就避免了束缚于教材的被动,激活了教材,也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②教师适时点拨,解决问题

  2、制作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细心观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了解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找出与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制作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进而总结步骤,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①细心观察,提出疑问。

  ②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四)动手操作,细心规范

  1、布置任务:制作临时装片---对光——安放装片---观察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记录各组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开始自主动手实施探究。这时,作为教师,我在他们的实验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指导者,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尽量不去干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识。)

  (四)展示交流,更进一步

  1、从班内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装片,利用显微摄像头(数字显微镜)将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在班内展示。同时用激励的语言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查找总结实验中不足之处,使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得弥补。

  (五)初步绘图,识别细胞

  新课标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展示完装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绘图的注意事项,尝试绘制细胞结构图,结合课本标注细胞结构名称。

  (六)盘点收获,知识升华

  1、给学生1分钟考虑,找2—3名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课后制作细胞模型,增强学生对细胞的立体认识。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01-08

生物说课稿01-03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5篇01-08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5篇)01-13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合集15篇01-13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集锦15篇01-18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集锦15篇)01-18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通用15篇)01-18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