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质数》观课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理下,教学设计体现了结构化课程内容特征,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教师能放手学习自主探索,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自然贴合,发挥了学生的群学优势,教师做到了适时点拨,因势利导。
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凝练,充分体现了学生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整节课过渡自然,衔接顺畅,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课件演示等方面都展现了非凡的教学艺术,学习和借鉴的亮点较多,受益匪浅。
一、以旧引新,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温故而知新。开课时,教师先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的回答中,同学很受启发,还创造性的说出了4、9、25等数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及时接说:“他说的这些特征在今天的学习中,都能用得上!”,教师这样的评价既是对学生说法的肯定,也能再次引导学生,回到今天的研究主题,恰到好处!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看图形复习找12的因数的方法,从而引入本节课新的主题内容。这样的复习铺垫,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会说,既能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本节课的知识铺垫,衔接顺畅自然!
二、渗透统计思想方法,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
知行合一重在亲身体验。在本节课教师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方法,比如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如何分析处理数据并获得最终结果等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学习进行亲身参与体验,进而形成统计观念,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分层架构,能有效达到知识的潜移默化,有效促进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用2,3,…11个小正方体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完成下表”。实际上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完成3类问题(小正方形的个数?拼成长方形的个数?因数有哪些?)的整理和统计。当然,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都能熟练填出。在这里要学习的是这种教学方法,《找质数》一节课,重点在于学习什么是质数,怎样找质数,难点在于探讨寻找质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并不能突显什么是质数,也就是需要找一组数的因数,发现它们因数的特征,从而引新质数、合数等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一个数可以达到简单认知,对于一组数,发现特征,寻找规律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一组数据,更具有直观性,学生能从形式上,对知识进行分类填写,按照从小到大的研究顺序,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逐步完成相应的内容,也就是收集和整理数据,达成初步的学习目标。通过对长方形个数这一组数据的观察,学生发现长方形的个数不是1个就是2个,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然,在学生自主填写表格之时。教师也发问过几次。比如7个小正方形、11个小正方形除了1种拼法还能有其他拼法吗?学生回答没有。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长方形的个数和因数的个数有什们关系,就这样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从写出数,到观察数,再到分析数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分层思考的习惯,进而解决本节课重点问题,统计思想方法有力的推动了抽象思维发展,使思维活动更丰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善于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合情推理,促进思维活动不断提升。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归纳推理,形成一定的认知,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直观表格促进了抽象思维活动,使认知水平再上新台阶。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请填写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了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去自主发现正方形总个数、长方形个数和因数个数的特征,鼓励学生去寻找这些数的规律。在表格当中,发现因数的特征时,从2~11竖着一共有10行,因为表格里面的数是学生根据实践经验,自己统计出来的数据,在书写时没有规律,有的学生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有的同学是按照一对一对的顺序写的,而且每个数的因数个数多少不定,对于学生来说真的不好找。教师鼓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这个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性,所以学生展开了积极地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经过认真仔细观察,讨论交换意见,说出当拼的长方形个数是1时,这个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就是1和它本身!教师给与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使学习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先是发现了每一个数的因数都有1,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再去发现,当拼的长方形的个数为2时,有一个学生发现每个数里面都有因数2,这时被细心的同学一下子反驳“9的因数是1、3、9就没有2”,孩子们发出了“得意”的笑声,这时教师顺势引导,进一步去补充,当拼的长方形个数为2时,可以说成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在师生达成共识时,教师给学生才展示出了的新的概念“质数”,随机板书写上“找质数”,课件将知识再明确化,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教师用红三角圈出了质数,黄圆圈圈出了合数,并且在黑板上醒目的写出了“质数”、“合数”,教师运用颜色和符号充分进行的标记,加深了印象,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水平的再发展。
然而,课进行到这里,还有一些含混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去发现质数、因数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学生顺向迁移,很容易地说出了是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学生发现了特殊情况1,它只有1个因数,教师顺势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时学生之前小结的“数可以分两类”的说法显然是错的!教师及时板书1,给学生展现了数分三类的各种情形,这是本节课知识点的难点和易错点,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恰到好处!
四、重视课后反馈,促进课程内容不断丰盈。
课堂总结是课堂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节课学完以后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如何?学生能力提升在哪里?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一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小结。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再现,和学生一起回忆了这节课探索质数的过程,学生都能积极复述学习过程,在说的过程中既加深了知识生成过程的印象,又强化了课程内容。教师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去大胆地说,比如学生发现“除了2以外的其他偶数都是合数”、“奇数不一定都是质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100以内质数都有哪些?”“下节课学什么?”、“质数在生活当中有什么作用?”等等问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能感受到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和思考点,好的想法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不成熟的想法,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可以加深认识,使理解更加透彻!孩子都用心学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在总结时,真是真实精彩不断,虽然下课时间已到,但是遨游数学的梦想意犹未尽,好课就是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