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古文观止读后笔记800字》全文完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2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品读国学经典,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安抚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使我们获得无限的智慧。今年寒假我与孩子一起走进经典,享受着经典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古文观止》是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由周文、周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七部分组成,所有文章语言精炼、短小精悍、都是传世佳作。读来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示后人,值得我们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启迪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这是怎样的的胸怀与气势,是值得我们传诵万世的精神财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主题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文章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他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围绕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婆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为由,拒绝应诏。”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渐行渐远,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尤其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又该如何取舍呢?文章给出了启示。
《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也很多,表达了作者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老年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仍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置身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当下,走进祖国壮丽的河山,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
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明白诵读国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意是说,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熟了也就明白了。当然,国学经典的内涵十分深奥,不同的阶段去读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收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可以先通过注释和译文粗知大意,再背诵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慢慢消化、逐步理解,使其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著名学者教育家陶继新老师说:“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理,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行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读经典,接受经典的教育熏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让我们走进国学,诵读国学,慢慢成长为堂堂正正、言行如一、自觉自律自信的人。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3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4
1、鲁仲连义不帝秦
慷慨陈辞,一言可退千军万马,令平原君相形见绌,使辛垣衍瞠目结舌;功成身退,千金为寿只当粪土,战国士子之翩翩风采,二千年之后仍然栩栩如在眼前。然雄辩刚烈如仲连者,当其义正辞严阐述帝秦之恶果时,可否想到: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历史车辙终将前行,而弃礼义尚首功之秦国,最后必定一统天下,建朝称帝;凌厉诸侯,烹醢黎民?问此时天下,有几人赴东海而死耳?
2、鲁共公择言
美酒足以乐生死,美味足以忘旦夕,美色足以毁君王,美景足以失天下。此四者,本为人间罕见之尤物也,可以娱耳目、快人心;畅幽怀、兴斗志。然人性本恶,若醉美酒如商纣之酒池肉林,若嗜美味如晋惠之“何不食肉糜”,若迷美色如褒姒之烽火一笑,若贪美景如南宋之歌舞杭州;美亦恶矣!然古往今来,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一介布衣,有几人能在此四尤物之前毅然却步,坚守素志?
3、唐雎不辱使命
区区五十里之安陵,与纵横万里之强秦相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己粉身碎骨,而对方毫发无伤。然自古欲成大事于当时、显美名于青史者,当其慨然受命之时,俱已绝亲族、忘生死。由唐雎不辱使命,可见天下之大事难事,非尽力而为即可;当置之于死地,方有重生之希望。然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虽为武士报答君王之知遇之恩,然于不自觉中为君王改朝换代清除异己、铺平道路;而唐雎之与嬴政一决生死,固然是完成安陵君之殷殷嘱托,亦是怜惜安陵国之黎民百姓。其高尚之行为,与前三者相对比,犹闪烁之星辉与皎洁之明月也。
4、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乐毅诚为奇崛磊落之士,其非凡之处浓墨重彩且脉络清晰于《报燕王书》中。其一,身为魏国之使臣,察燕昭王有高世之心,且有拔擢之意,故毅然弃魏投燕,以报昭王知遇之恩。其二,昭王慧眼识英雄,乐毅倾情酬圣主,行成于赵楚魏三国,并亲率轻卒锐兵,下齐国七十余城,一雪燕王奇耻大辱。其三,当其论功行赏之际,因其战功显著,裂地封侯,欣欣然受命而不辞,略无忸怩矫饰之态,尽显潇洒之风范。其四,燕昭王死,新君即位,听信谗言,疏远贤臣。乐毅不屑做屈原之再三致志,决然离燕奔赵,为赵之望诸君,未蹈伍子胥之覆辙,可谓明智之士。重知遇之恩,雪君王之耻,享高官之位,远罹身之害,乐毅磊落纵横之气度,异于时,异于史,异于人。
5、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可比诸后世之曹操,二者均有智谋,有文才,有野心,有运气。然曹操身为丞相则成就三国鼎立之形势,博得后人代代景仰;李斯亦为丞相却最终被处以腰斩极刑,为天下人所嘲笑。方其位卑身轻,为秦客卿,极谏逐客,文采辉煌;而后辅佐嬴政,一统天下,制衡度量,威风赫赫;李斯之文才政绩,确非常人所及。然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囚韩非,妒贤忌能;立胡亥,贪图富贵。竟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单纯老实之韩非,固非李斯之对手,于默无声息中,悄然毙命;而阴险狡诈之赵高,早已磨刀霍霍,只等时机一到,立马取而代之。叹惜李斯如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5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来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言而有文行之方远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席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学路漫漫上下求索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习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启程。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6
燥热的盛夏,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中国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中国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们而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完美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毛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最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高官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最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读《滕王阁序》,不管是其音律﹑对仗﹑辞藻,还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能将你带回千年前那个流光溢彩﹑天人合一的午后,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装风度翩翩,临江而立借景抒怀。当他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秋水阑珊,渔舟唱出清寂断肠,雁群惊于江山夜寒,“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这位因才遭嫉﹑屡受打击的天之骄子无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时伤怀。然并非一味沉沦,当下笔锋又转“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华丽的词藻背后,深藏了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诵越畅快淋漓,失落越无处可托罢了。最终上天将王勃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他最美好的气宇轩昂的二十七岁,短暂的一生里他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我们婉惜怀才不遇给了王子安颠沛流离挫折横生的境遇,又庆幸于郁郁难平的子安才给出了如此瑰丽壮阔的绝唱。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仍静静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远年轻的王勃,还有他留给后人的千古名作。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如果说此中欢乐给了苏轼以豁达和乐观,屡遭逆境又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诗画文艺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对客观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苏轼又是政绩卓著的好官,所到之处兴水利、减税负、开办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即使年老被贬惠州和海南,也绵绵致力于当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见影响之深远。为官一任时必造福一方心系苍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间清欢,天大的事自有那碗东坡肉顶着,这样的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堪称中国政治文人之典范!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习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最初的自己。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7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8
近一段时间读了读古文观止,忽然间有一种道德败坏的感觉,看着我们的老祖宗们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恍惚的窥探出丝丝的历史的足迹与尘埃。 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这个社会已经跌落一个不可挽回的深渊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已经的变的如此张狂和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脸面了。
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太过落伍,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已经彻彻底底的忘却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们在那歇斯底里的呐喊中高举的伦理与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总是在提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啊!发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那国人了。是美国,是韩国,还是意大利?我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问问,为什么现在的都在哈韩哈日哈美,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钱可以变的湮灭了人性,可以伤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谓的进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们丧心病狂了,还是老祖宗的话都已经过时的老掉牙了,已经不足已叫人学习和推崇了。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9
最近带学生在业余时间读《古文观止》,每周一卷。研三学生原原的《读文观止》前三卷的读后,写得颇有意思,于是贴在这里留存,虽偶有错漏,但也无伤大局,为尊重作者原貌,未作任何改动。
似乎从幼儿园起,老师们就会提及《古文观止》,相信我们很多人也记住了这个名字。只是真正研读过的人有多少呢,我也一样,要不是今次林老师给我们推荐、然后又预先买了几个版本供我们选择,之后再订购我们选择的版本,几次周折之后,终于拿到了这本属于自己的《古文观止》,自己喜欢的封面、喜欢的版式、喜欢的文字结构,再也没有理由不去拜读,不去了解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从孙吴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奇伟倜傥。他们二人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这几周跟实验室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前三卷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三卷在讲周朝衰退,春秋时期诸诸侯国的历史,文中涉及了不少的君王和大臣、大夫,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历史的好坏,人物的功和过,只从这些古文的形式上,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就能体会出古人的智慧、才智。
子家、王孙满、齐国佐、子产……他们的足智多谋、大智大勇,直到今天还是传为一段佳话,还是值得咱们学习借鉴。所以说智慧是无时空界限的,也是经久不衰的。有智慧还不足够,还得有胆量、有魄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讨论时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古代时候是不分科的,无论哲学、政治、生态、地理等等,全部涵盖在了一起。”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不自觉的想把这些古文的内容给分分科,体会一下古人的见解和认识。首先,古人崇尚“德”“仁”“孝”“民心”“贤才”,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今社会,国家要求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古人的.智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印象最深刻的是展禽解释海鸟来居是海洋灾难的先兆,里革破鱼网进行强谏,进谏的方式借古讽今,可见古人那时已经对生态环境很重视。
漫漫历史长河,现在我们看待历史,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发展,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相对于历史太短暂了,好好珍惜,把握这短暂的生命,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加油!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0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据说《春秋左氏传》是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作的鲁史《春秋》面撰写的,长期研究表明,这是战国初年一位佚名史学家的编年史著作,因为他预言的好几件战国初期才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事后记述时的装神弄鬼而不可能是先知先觉的预言应验,不过早在西晋时发现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已有类似它的简牍,又说明它成书也不能晚于战国中叶。
历来都把《左传》和《春秋》按年编在一起,是因为尽管有人怀疑过它们之间并无干系,但“《左传》释经(《春秋》)”的权威说法一直未被动摇。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两部书虽然记事的时间大体相当,但《左传》并不像《公羊》、《谷梁》两传那样紧紧地围着《春秋》转,而是很有意识地试图再现春秋至战国盛衰的兴亡历史,因此,它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及叙事态度上都和《春秋》大不相同:由于它不再是客观地单纯记录而是主动再现历史,所以它的`叙事不像《春秋》那样简略枯燥详而是详尽曲折的描述;由于它是渗透了主观的历史追忆而不是冷静的现场记录,所以它的语言不像《春秋》那样缺乏热情而是充满了想象力;由于它是事后撰写无须任何顾忌可以明确表示意见,所以它不《春秋》那样有闻即录而可以剪裁选择以表明爱憎。而恰恰是它委曲详尽的叙事结构、生动的叙事语言明确的叙事态度,使它不仅成为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史,也成为一部杰出叙事文学著作,后世散文家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起伏跌宕的布局结构,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富赡华丽的语词句式,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一唱三叹的言论方法。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1
曹刿:“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李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谏逐客书》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前出师表》
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辞》
王勃:“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
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韩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前赤壁赋》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2
看到《锵锵三人行》周轶君推荐了《古文观止》,拿出的是一本和老爸十几年前第一次出国探亲带给我的一模一样的版本。有几年它一直是我睡前的案头读物,周轶君说得一点都不错,人在他乡,这本书也曾是我维系对故园思念的纽带之一。可自从家里添置了tablet和iPad,睡前的必修课便渐渐改成了上网,今时今日忽然惊觉这本书已被我冷落多年了。赶紧把它从书架上翻出来,书和周轶君那本一样泛着淡淡的黄,积了薄薄的灰,上面勾勾划划highlight出来的都是那些曾经让我如痴如醉的篇章。
所有文章里,王勃的《腾王阁序》是我的最爱。我不是个追逐华丽骈文的人,可这篇文章承载了我童年上学路上的记忆。小学四年级,我被老爸托关系转到了一个据说更好的学校,每天得坐公共汽车上学。那时上海的公交车可真挤呀,每天XX路起点站都是人山人海,小胳膊小腿儿基本挤不上,大哭。还好那时背书包轧公交上学的小朋友不多加上几场即兴表演,我很快被几个有心的司机叔叔阿姨记住了,有时候他们会好心地把我从司机侧门拽上车。后来老爸也觉得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决定有空送我上学。我们家就在单位大院里,这个决定导致他得专门骑车送,单程得快一个小时吧。也就从那时起,他开始边骑车边教我背《腾王阁序》。那时不知道这是篇文章,就是觉得这首诗好长呀,怎么总也背不完?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断断续续一直到四年级结束,我终于马马虎虎地记住了全篇。意思还理解得囫囵吞枣,老爸并没有好好解释,可能觉得没必要和一个小学生聊什么“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吧。现在想想,觉得老爸一边教,一边也应该蛮孤独的。
等我上高中了,自己随手翻翻《腾王阁序》,才发现原来我背得滚瓜烂熟的第一段其实不过是个引子,后面越背越跌跌撞撞的.才真正是气象万千的所在。等出了国,捧着老爸送来的《古文观止》重温这篇《腾王阁序》,忽然意识到这篇文章中描写的好多意象其实正是我每次外出旅行所孜孜追寻的。“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长天一色”、“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这些佳句总会在我觉得早已被遗忘的时候,忽然就在某个旅途的瞬间跃入脑中,连我自己都会小吃一惊:“怎么回事,多少年了,我居然还记得这一句?”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3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到其中的脉络;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看到:先秦外交官的优雅而婉转的辞令如何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又是如何唇枪舌剑捭阖天下释难解纷的;帝王求贤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满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晋名士兰亭聚会了,王羲之把它记下来;徐敬业要讨伐武则天了,骆宾王大书檄文;关心政治的,诸论纷出,了解民情的,各传频作;朋友要走了,有赠序,从自然中归来,有游记;于是看到了苏轼为韩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于是看到杜牧用文字还原的阿房宫;还有考试的论文,自荐的求职书;还有梦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后的醉翁亭;岳阳楼上的忧患意识,滕王阁中的书生意气……一切都在这个世界中呈现,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文观止》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编者以“观止”来冠名,恐怕确有当初吴公子季札观赏舞乐时那种由衷赞叹溢于言表的心境。从这点来看,《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在中国浩淼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实在太多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古文观止》所收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在编排上,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广为流行至今。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4
我有过两套《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字。一套是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地摊上买的盗版的,一套是这版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竖排书。
那个时候正在农村上高中,穷,不仅穷钱,更穷书。我记得一个寒风凛冽的深秋下午我花了8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古文观止》,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拿着一本王力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字一句地读那本盗版质量很差的《观止》。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句话,怎么也读不通,查查字典才发现原来印错了一个字。我非常喜欢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例文证字所出自引文大多在《观止》里。所以,我一边读书,一边作注,一边“校改”这本错讹颇多的《观止》。
等读到《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时候,我就上高三了。那种不管上什么课我都不听,只顾看我自己闲书的生活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了。于是就把她放下,想着等上了大学再完成剩下的半本吧。后来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把后面的文章都读了,但是高中的那种一字一句、每个字都查查它的释义、用典、出处的研读是再没有了。这一放就是10年,我终究也没有完成当年的“遗愿”,研读完剩余的《观止》。
后来的.一版《古文观止》,是我从我的姑姑家里“巧取豪夺”来的。我跟我爸爸说,要高考了,我很喜欢读古文,姑姑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你去帮我借过来看看吧(多么苍白的借口)。借来之后我就没打算再还,这么一套竖排古朴经典的书,谁都会“心生不良意”的。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拿起《古文观止》,随便抽出一篇,你都能从头讲到尾,讲它的构思,讲它的文义,讲它的用典,讲它的历史背景,讲得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达到这种程度说明你的古文功底,至少是古典散文的功底算是扎实了,可以得80分了。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秘密:这么多年来,我作文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能力完全归功于那一百多篇古文。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你不自觉地就会被她哺育。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觉得,一大篇几万字的论文,其结构和构思与几十字的论证仍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想涉猎一下古文,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古文观止》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你是字斟句酌研究古文,吃的就是这碗饭,那么读精读透《古文观止》是个门槛,跨过去才能登堂入室吧。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15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偶于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
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
言而有文行之方远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席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
学路漫漫上下求索
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习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启程。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01-13
《古文观止》读后感02-21
读书笔记05-15
经典读书笔记11-08
情书读书笔记02-15
读书笔记优秀02-15
《珍珠》读书笔记02-13
论语的读书笔记02-22
初中的读书笔记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