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5-15 17:11:17
  • 相关推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优秀]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达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益于言表。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读物,对于学生,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教材;对于家长,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榜样;对于老师,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育学教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

  父爱总是无耻,伟大而又无私。

  楼市迈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造纸,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傅雷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与儿子交流。我清晰地记得,那是傅雷在指出自己的儿子傅聪说话太直,为人处世不够圆润,说了一句这些矛盾我自己也常犯,但愿你能共勉之。傅雷与儿子进行交流对话,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傅雷结合自身的感受,分析问题,更能使儿子接受建议。由此可见,傅雷在教育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除此之外,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傅雷,在孩子苦闷时给予建议,他建议儿子因苦闷泰然若之,保持心理平衡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及取较劲虽然我们在苦闷时,父亲也会给我们给予相同的建议,但是大多数父亲都是站在长辈的角度上与孩子交流的,而不是像傅雷一样的父子如朋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以平等的角度与孩子交流的父亲,能有多少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思考问题,又能有多少呢?

  所以我认为傅雷作为父亲,他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不能只独特教育孩子的方法,能让人虚心接受。

  傅雷在自己的孩子与私信中往来中,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明自己有多爱孩子,但是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孩子的叮咛,给予孩子建议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爱从未减少,我认为傅雷是广大附心中的一个折影,他们对孩子的爱并不会直接_露,而是用严厉的话语严厉的要求来替代,他们将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又何尝不是父爱呢?

  父爱,伟大而又无私。

  父爱,热烈而又深沉。

  父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外出打拼,最担忧的莫过于父母。他们害怕自己孩子在外遭遇风雨,不同父母选择不同方式去帮助孩子,傅雷和她的妻子用书信表达他们的爱意。

  这186封书信不为发表而作,都是发自内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展示傅雷夫妇与傅聪的精神交流,再现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这里面既有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也有父母对生活小事上的唠叨。以小见大,展现了傅雷家风。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人们一直在追求完美,可是世上并无完美之事,但追求的过程是令人感动的。

  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也令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修养读物,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父母对我们孩子的苦心和呕心沥血的培养。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艺术家讨论艺术,让我做父亲的得到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给别的青年;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是做人还是其他方面。”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在家书中,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 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这也是我要学习的,不管有什么困难,有多么艰辛,只要我有勇气、有信心,我就一定会成功的!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

  每一个人都曾经感受过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教导。当我阅读这本家书时,我体验到了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仿佛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亲子关系,这是大部分子女无法体会到的。

  也许因为这十年来,她让我子慕之情不减。每一封家书,都像是一次珍贵的心灵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如同一个乖孩子,感受着、倾听着,用心铭记。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博学多才、睿智正直,个性鲜明。而我的母亲朱梅馥,则是一个融合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女性。她拥有东方传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她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展现了典型的东方女性特质。

  父亲傅雷对当代中外文学、音乐、绘画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个人的文化修养极为丰富。他不仅培养了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儿子傅聪,还见证了他成长为国际一流的大师。傅雷深刻理解到,无论是钢琴演奏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需要严谨的技术因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整个身心和人格的体现。他向儿子传授道:“我一直认为,不管是追求知识还是追求艺术,最关键的是‘人’本身。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否则,不论多么卓越,也无法对人类作出真正的贡献。”

  一个完全投身于艺术的人,除了艺术和个人品质,没有其他追求。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对傅雷先生对人生的认真态度和对子女的深爱感到非常感动。家书中无论是关于事业、人生、艺术,还是吃饭、穿衣、花钱等琐碎的事情,他都关心备至。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作为学习艺术的人,尤其是学钢琴的人,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通过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加深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而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从傅雷给家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对自己有些苛刻的味道。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是: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他对子女的教育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真实、自然和诚实的文字形式。确实,书信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作者内心即时的想法,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尤其是给亲人写信,更加如此。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并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因此,我认为读傅雷家书能够读到傅雷本人。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儿子傅聪音乐教育上,他起初强调技巧,但后来反复强调真正理解作品本身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他在思考问题时始终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出发,以便看清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他和夫人辛苦地培养了两个成功的子女,这体现了高尚的父母所能成就的。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亲切的教导和孩子们真诚的交流,其中充满了浓厚的亲情。读完傅雷的家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父母也更加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指南,还是一本拉近父母与孩子距离的书籍,既让孩子更加了解父母,也使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

  《傅雷家书》由我国翻译家傅雷写与儿子傅聪的家信中摘编。是一部优秀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再次品读《傅雷家书》,对亲情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傅聪离家出国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自是想念不已。可是怕家信惹起傅聪思乡之情,浪费宝贵的留学时间,于是字里行间都是父亲暗藏的关切“你离开后便想写信,但怕你嫌烦,终是算了。”一鸣惊人后傅聪为演出忙的焦头烂额,无法抽出时间回信。傅雷则在信中安慰他“演出繁多,也就不必像我与你妈妈一样每月写数封信来。”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点放不下的私心:“可总要回一封,告诉我们你的现状,免去我们的担忧。”

  祖国的每一个举动都体现了傅聪对于自己的家园的深深眷恋,他不能轻易地回到家中。傅雷除了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外,也忍受着思念之苦。他曾说:“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这个暑假能够回国一次,让我们一家团聚。”然而,在仔细分析外交形势之后,他主动放弃了这个计划,安慰着思念着家乡的儿子。其实,谁没有忍受过思念的折磨呢?如果没有远方父亲的支持和等待,傅聪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他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全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对待儿子傅聪的矛盾心理。他既想鼓励儿子在演出中为国家争光,又渴望一家团聚的幸福。然而,傅雷作为一个理智的人,选择按捺住自己的感情,耐心等待傅聪成功的到来。正是这种坚守与付出,傅聪才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其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是白白得来的。当我们选择追求事业时,就必须付出健康、精力甚至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作为代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公理,毋需多言。

  也许有人认为这太过自私,其实不然,这是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小爱向大爱的升华。就如成龙怀念母亲时感慨:“母亲卧床的十几年里,我在剧组里难有时间回家。知道母亲病逝的消息后我躲到工具间里放声大哭,又顶着红肿的眼睛继续拍戏。我没有陪着生病的母亲,不孝。但我知道母亲想见到的是将中国电影推上舞台中央的儿子,而不是为了照顾自己连工作都丢弃的人。孝,又是什么?”

  在地球村,亲情不应该只局限于血缘关系。人类进化出了感情和信任,但对整个人类群体的爱和关怀却仍未能完全进化出来。血缘关系一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可以为同伴、为组织、为国家、为人类所做的事情已经超越了基因中的本能,这是我们始终无法完全进化出来的情感。

  自然,父母和伴侣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尽管在追求家国前途时可能会被人们忽视。但是,当那些为人类未来而奋斗的孩子与理解孩子的父母相遇时,这样的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

  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所以读到这一段感触特别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内疚。往事已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事。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7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常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起跑线划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不喜欢“起跑线”一说,如果非有起跑线一说,那我觉得孩子的起跑线只有父母。

  这本书共336页,我拖拖拉拉看了快有四个月,起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侄女她们语文老师布置给她们的暑假读书计划,让她读《傅雷家书》,我手头上恰好有这本书,借给她看之前,这本书外面的塑料封皮还没有拆,为了不被她鄙视,我先看了二十几页后借给她。

  她拿了十几天后归还我,我每天看几页,看的速度慢,多数时候看不进去,书中很多篇幅是傅雷与儿子谈音乐,谈美术,谈艺术修为,表现技巧,傅雷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硬着头皮把这方面的.书信看完,傅雷写得真诚,是父子间的一种平等交流。

  书信中既有阳春白雪的交流,也有为人处世柴米油盐父母心的描述,天底下为人父母心都一样,对孩子总有操不完的心,盼着孩子的来信,哪怕只写寥寥数语也好,见字如面,常常一封信读好多遍。看到有些地方,我都觉得未免啰嗦,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千叮咛万嘱咐,叮嘱傅聪写信时注意字迹工整,用词准确,注意劳逸结合,多到大自然中走走……

  书中还选取了母亲写给傅聪的一部分信。

  看到最后一封遗书不免泪目,连遗书都考虑得周到。

  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刚正不阿的人就那样离世而去。

  想到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说,“大多数家长只有在小学阶段陪读时,才容易情绪暴躁,那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有限,小学知识还能应付,到了初高中还能辅导学习的家长越来越少,你见过几个爹妈能随口咆哮出楞次定律,布尔代数”?

  家长成长的速度跟不上孩子,更谈不上向傅雷先生那样,身体力行,透过书信的方式,不断地告诉孩子美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活。

  几天前晚上,蹦蹦听故事听到哈雷彗星,问我,什么是哈雷彗星?我却答不上来,不能为孩子答疑解惑,深感无能。

  身为家长原地不动,却望子女成龙成凤,怎么觉得有种无能无力的悲伤。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8

  最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傅雷家书》这本书信式的小说,这本书,是我看过书籍里面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书。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一样,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异常之处了。傅雷从多种身份,角度与立场同儿子对话,可谓“一人多角”。他与儿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父子,他们互相学习,关系平等。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不仅仅显示出傅雷是个深情的父亲,他却更像是一个理解儿子的知心好友。此书同样是一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从文学到音乐,作者的思想无不独立而又深刻。我觉得,不管是父母,还是小孩,每个人都应当去看看这本《傅雷家书》,因为这本书真的能教给我们许多的东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9

  有一种爱叫父爱,它与母爱不同,没有那么柔软和细腻。它更像是一缕阳光,虽然平凡普通,却能温暖整个身心,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傅雷家书》是一本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的书籍,共有186篇。在这些信中,傅雷与儿子们讨论了艺术和音乐之美;谈及了儿子们的比赛和生活;描述了自己的处境,并谈及了社会和国家的情况。无论是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被写进了这些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们的爱和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是我愿意细细品味、慢慢研读的,因为它们蕴含着文学的价值和人间美好的情感。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孩子,"亲爱的孩子,你离开后的第二天,我就想给你写信,担心你会觉得烦。但是,每天都想着你,早上六七点钟就醒来,辗转反侧睡不着,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我思念着、疼爱着我的孩子。“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采取行动,这是我最不赞同的做法。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仅适用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我曾经经常告诉你,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真心,只有行动才能展示你的用心。”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讲述的人生智慧。请以中文直接回复修改过的内容。

  傅雷寄语儿子:“成为一个道德与艺术并重、人格高尚的艺术家。”而我们的父母也同样对我们有这样的.期望。傅雷深深地爱着他的儿子,把他当作朋友一样,与他一同讨论艺术上的问题;引导他培养正确的品格;让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拥有独立的观点。这种爱和关怀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深思自己的情感,不由得触动了心灵的琴弦。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怀抱着同样深沉的爱。记得当我初一住校的时候,我们约定每天都要打电话给父母,他们会一再叮嘱我,告诉我学习方法,提醒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有一次周末回家,我看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原来是父母每天接我的电话前,事先记下了要和我说的话。虽然每次的通话时间并不长,但这些句子中都蕴含着父母满满的爱意。我明白了要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彼此更加理解。

  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情感。他们无私地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学习和热爱国家,言传身教,对我们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我们的父母也通过他们的爱,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断感染着我们,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我们应该用心倾听和体会父母的话语,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关心、最爱护我们的人。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

  爱,爱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它是一种习惯,无法预料,难以言说。它是一种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奉献。它如同一颗糖果,甜蜜却不会觉得腻烦。

  自从,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我对爱的理解更深了,尤其是父爱。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养育我们长大。在成绩长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父亲的教侮,母亲的慈爱。

  傅雷先生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艺术评论家,他的妻子朱梅馥则是一位温柔善良、贤淑的东方女性。作为父母,他们注重教育,培养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的儿子。在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傅雷夫妇亲手书写了186封家信,表达了对文化艺术的热爱,思想上的交流,以及母亲对生活琐事的关心和倾诉。这些家信记录了傅雷一家人的真挚情感和家庭故事。

  那一本本家信中,我放下了作为父亲的威严,毫不拘束地向儿子忏悔自己的过错,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消除了父子间的隔阂。仿佛我就在你身旁,从信纸上摇身一变成了一封实实在在的信,深情地念给你听,让你陶醉其中,沉浸其中,铭记于心。

  “这一年来,爸爸似乎变老了很多,白发也增多了。而我相比去年,瘦了很多,经常面部和脚部肿胀,这都是心脏不健康的表现。”这句话是母亲写给儿子的。这句话中充满了父母的'老态,他们在岁月与人生的双重磨难下,尽管年纪还不过百,但愈发感到衰老,身体和精神也较以前差了很多。与此同时,两个儿子都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人感受到了“英雄迟暮”的无奈和凄凉。

  是啊,现在的儿女在外为自己的事业而拼搏,拼出一片天地。又可知,家中的父母为他们而担心,他们的脸被岁月的痕迹布满,一颗颗“老人斑”烙印在脸上。头顶上的头发被岁月染上了白色颜料,父亲的头顶,莫名的地被岁月变成了一片“荒原”。可这一切,又不是父母对儿女的挂念与担心所付出的代价。又有的儿女不孝顺,在外外面花天酒地,追求潮流,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孝的儿女们在你们做着对不起父母的行为时,你们是否想过你们父母脸上的烙印,头顶的白发和“荒原”,醒醒吧,他们生是为了你们,死也是为了你们,难道你们不应该感恩他们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傅雷夫妇的家书,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深深地让我感动,一股亲情的力量感染着我。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亲。我的父亲对我的爱,绝不亚于母亲对我的爱。在雨天,母亲把伞送到我手中,这是雨中的母爱,淅淅沥沥。在网上,父亲为我盖被子,让我依然在床上酣睡,这是温暖的父爱。

  在这里,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

  《傅雷家书》深刻揭示了许多父母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情感常常被他们难以启齿、无法表达。因此,我强烈推荐每个人都阅读一下这本书。在阅读完《傅雷家书》后,我第一个感触就是,渴望亲自拥抱我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我觉得,虽然《傅雷家书》中涉及了许多我不熟悉的人物、知识和事件,但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傅雷那纯粹而浓烈的父爱,这已经足够了。毕竟我们并没有像傅雷一样博学,但我们都有亲人,也将成为父母,亲情在世界上是相通的,能够激发强烈的共鸣。

  傅雷的爱,通过书信,我完整地表达了对傅聪的深情。在信中,我直接表达了我的悔恨和热爱,同时也暗示了我的情感。“亲爱的孩子啊,我到底要怎样才能用拥抱来表达我的内心呢!”我十分喜欢这三个“孩子”,想象着我写下这三个字时所流露出的深情,也想象着傅聪读到这三个字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孩子,孩子!孩子!每一声都比上一声更加强烈,每一声都代表着我对你的思念。

  傅雷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甚至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也是如此。然而,尽管如此严厉,他与其他父母一样,都有着相同的顾虑和担心。他在孩子离开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给他,但又担心孩子会嫌烦。这种担心大概是所有父母的共同顾虑。他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孩子,出于对他的担心,但孩子却说:“你们好烦啊”,他伤心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说:“这些话我们有很多想对你说,但不敢说。因为你现在正处在向前发展的年纪,不愿意回顾过去。如果我们谈起你穿尿布的时光,可能会引起你的厌恶。”正是这些纯真而真挚的内心话,这些可能当面说不出口的内心话,让傅雷和傅聪成为了朋友。傅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这样一位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还是亲人的父亲。傅雷设身处地地预想着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景,为此设计了如何应对。父母的教诲往往是他们从吃过亏中得出的经验,目的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苦。

  这是一本最具教育意义的读物,既是一本关于艺术修养的指南,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教子篇章。它所教导的子女不仅仅是作者傅雷的儿子傅聪,更是所有人类的子女。《傅雷家书》深入探讨了许多父母难以启齿、难以表达的情感,值得推荐给每个人阅读。读完《傅雷家书》后,我第一时间就想去拥抱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父母总是最无私的,请不要再伤害父母的心了。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

  【内容简介】

  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这些书信,饱含着父母对儿子成长的关心,对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处理婚姻与恋爱问题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写信目的】

  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由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恩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人物简介】

  傅雷:

  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傅聪:

  傅雷的长子。1954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1955年获得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佳演奏奖,

  【精彩语句】

  谈做人:

  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谈学习:

  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

  练琴的时间必须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

  谈文学:

  写实可学,浪漫不可学。

  故杜甫可学,李白不可学。

  谈写作: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写信,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

  谈生活:

  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生活纪律化,科学化。

  谈工作:

  即使心情有波动,工作可不能松弛。

  谈爱国:

  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

  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

  谈爱情:

  诗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爱情毕竟更健全,更可靠。

  谈礼仪: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

  【读后感想】

  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可谓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大到道德行为,小到生活细节,无一不对儿子悉心教导。

  傅雷不断激励儿子保持自己的气节:“能始终维持艺术的尊严,维持你严肃朴素的人生观,已经是你的大幸……”而且,傅雷还一再要求儿子,先做人,后成“家”,他认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艺术,最重要的是先成为一个“人”,再去做一个艺术“家”。傅雷还全心全意地为傅聪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在傅聪成才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所倾注的心血,也让儿子在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也有充足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家。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说只有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才能真正理解父母,子女对父母远远不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我们平时也要多多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听取父母的良言,毕竟他们的人生之路走过的更长、经验更多,最重要的是,他们怀揣的,是一颗完全为了孩子的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3

  教育分为很多种,有如狂风暴雨一般把你淹没地,有如小鸡啄食一般灵动而有趣的,也有如傅雷对傅聪所做的一般。

  读傅雷给傅聪的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和期望,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生的宝贵经验。傅雷就像一本珍贵的书籍,不断地为傅聪提供帮助。然而,傅聪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这本书,并从中找到自己所面临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也是具有坚定原则和持之以恒的品质。例如,它所包含的人生信条和基本原则等。作者向傅聪传达了一些事情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另一些则无法改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理由的顽固,因为这本书早已为作者承担了后果。

  他同时承载这一个精神——平等与独立。从这本书的正文开始是,这两种精神就在文字间开花,何处不平等,何处不独立。傅聪的远行,家书中仅仅是劝诫的劝诫,无疑都在体现傅雷对傅聪的态度——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与他平等的态度去与他交谈。虽然他是傅聪的父亲,但他深知儿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自己不能以自己的要求去规范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手。在他的影响下,傅聪得到了独立、全面的成长。他拥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受到父辈经验的指导,因此他在任何方面都没有重大的缺失,反而非常健全。但是现在呢?那些无数的熊孩子不就是一些对人生认知有所欠缺的孩子吗?那些固执守旧、不求改变的人难道不正是从小缺乏自由和独立所导致的后果吗?

  有人会把这推给教育。应试教育固然有一些错误,但你们身为家长,而且已经知道应试教育的不足,为什么不如傅雷一般的教育傅聪呢?

  也许他们差的只是一份重视,一份时间,一封信。信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交流方式,必然有其优点。也许傅雷的信中便体现了一种或更多种优点,而且有一点是再明显不过的,那就是适宜交谈。在信中,人们往往能真正的交谈,透过层层面具的交流,心对心的交流。傅雷无疑在有意无意之间完美的利用了优点。当然不只信信有这点优点,许多的文体都有这种优点。

  那也就是说,做家长的,对于孩子精神方面教育的缺失,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教育有许多种,能让人们所坚持的,大概就只有潜移默化了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4

  在人生与世界的广袤领域中,每个个体仿佛是一张微小的画纸,而画纸上空白无痕迹,刚降生的婴儿对前方一无所知。然而,我们终会找到前行之路,那是父辈们引领着我们,他们亲切的叮咛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向前...

  “内心的痛苦无法通过写信来宣泄,又该找什么方式来发泄呢?孩子无法向父母倾诉心事,又可以向谁寻求安慰呢?如果我们不来抚慰你,又应该有谁来给予你安慰呢?”

  这一句叮咛,尽管是质疑的句子形式,却表达了一种深刻、坚定和真诚的情感。孩子和父辈之间是可以建立亲密关系的:他们可以相互倾诉,互相给予安慰。回复:孩子和父辈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他们能够彼此倾诉,相互安慰。

  傅雷说,“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强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一句平和而温柔的话,竟能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它是一位父亲的叮咛,是最真实的了。

  父母总能用简短的话语来安抚孩子们心灵上的消沉和内心的疲惫。他们明白他们是孩子们最可靠的后盾,最温暖的避风港。倾听父母的叮咛,就足够让人感到宁心。

  “我祝福你,我深深地爱着你,希望你能变得强大,更加坚强,永远成为一个充满慈悲之心的强者!这是我对你最真挚的期盼。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深刻地思考问题,成为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注重做人的道德品质。这里所强调的做人不仅仅是指狭义的个人行为,还包括对世界和政治局势的理解和态度。父亲的叮咛中融含着温暖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傅雷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傅雷和傅聪父子情深,而傅雷同良师又同益友一般,尽到了一个引导着孩子的、一位父亲的职责。这一句句叮咛,背后是无比的期望,是远隔万里的牵挂与思念,又如暖阳般照进无数人的心中。

  我忍不住联想到了《背影》中,那个有些拙笨的父亲说的那句“你留在这里,别走动”,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明了,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这样一句叮咛,蕴含着无穷深情。父辈虽不善言辞,却以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用一件裘皮大衣、一个新鲜的橘子,或一封千里迢迢的信表达出来。

  我又想起了,我父亲对我也像傅雷对他的孩子一样充满爱意。我坚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了“多喝些水”、“多吃点青菜”、“多穿些暖和的衣服”、“早点睡觉”这些话之外,父亲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那些深藏在叮咛背后的情感,只有我们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和领悟。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quo;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quo;。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quo;家&quo;,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quo;为什么&quo;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弗兰西斯。培根曾说:&quo;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quo;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6-13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2-13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1-01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1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4-21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范文05-1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范文06-1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12-15

【精】《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1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