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2-11-08 13:55:27
  • 相关推荐
《史记》读书笔记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史记》读书笔记1

  寒假,我看了《史记故事》这本书,对《卧薪尝胆》一文很有感触。

  《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在吴国当了三年的奴仆。这三年,勾践受尽了无数的折磨和屈辱,勾践下了决心,要发奋图强,把国家治理好,打败吴国,报仇雪恨。在他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当吃饭前都要舔一下。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亲自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年练兵之后,他找到了报仇的机会,打败了夫差,灭掉了吴国。

  勾践的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悲伤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践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然后等待机会,等待重新破土的日子。与其说成功是不容易的,还不如说筹备成功更不容易。迎来成功不可能没有付出。我们总是看到表面的辉煌,却很少留意背后的艰辛;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却不愿付出人家背后的辛苦;我们总是嫉妒别人比自己强,却从不关心自己自身的毛病。

  读完了《卧薪尝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使我想到了一个人——苏秦。小时候,苏秦家里很贫穷,他为了出人头地,天天昼夜苦读兵书,夜里,他瞌睡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还把头发绑在房梁上,最后他游说六国形成联盟,苏秦就成为了六国宰相,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步。

  同学们,加油吧!让我们奋发向上,让中国在我们这一代腾飞!

《史记》读书笔记2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简便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读书笔记3

  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

  《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

  《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姬昌最后也被杀了。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读书笔记4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上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

  《史记》仿佛让我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另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史记》仿佛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饿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史记》仿佛让我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读书笔记5

  关于司马穰苴的故事只有一个,杀齐景公宠臣庄贾,相比各种忠臣将领被害的故事,司马穰苴可以说是玩战术的心都脏,以此震慑三军将士。

  太史公看不起司马穰苴,说把他的兵法与早前司马氏的兵法简直是侮辱云云。

  仔细想想,这件事从表面来看,是司马杀了趾高气昂的宠臣,由此严明军纪整顿三军的励志故事。但是,这种事情,突击发生可以体现将领的忠直不阿,但放到司马穰苴身上却表现为奸诈。

  其一,齐景公对有知遇之恩,他却算计他的宠臣,监军的事情是他自己要求的.,约定也是他立的,从一开始就挖了个坑给庄贾跳,以宠臣之骄横,肯定没把和他的约定放在心上。而且,他明知庄贾会迟到却连最基本的违纪提醒也没有。奸诈之相,可谓全露。

  其二,需用这种手段确立威信,可见其统军之术未见高明。

  吴起为人残忍,功利性极重,杀妻的故事叫人倒吸一口冷气。最后为名利而死倒是应有之理。

  孙子倒不失为出色的兵法家,吴王演兵那段,我觉得有一点小小的玩味之处,虽说军纪严明,也有点报复看不起他的吴王的意思在里面。

  孙膑韩非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孙膑竟然对庞涓那么了解,却还是中了计,失去了双腿。韩非既能写出说难这样的绝世名篇,却既不能揣度秦王的心思,也不能了解自己同窗李斯,以致失去性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老子,其犹龙也。非吾等所能评价。

  百战百胜武安君白起,也逃不过应侯之灾。大概不能自免吧。又说死前,白起自言欺骗坑杀四十万降卒,当死也。

  王翦传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

  我想这意思大概是说,三世都为名将,那这国家一定经常打仗,百姓不能安息,不能安息,长此以往,百姓必反,所以到了第三世即使子孙才能过人,不得民心终会失败,也就是受其不详了。

《史记》读书笔记6

  我几乎使用了一整个暑假来看这本《史记》但至今还有十几篇没有看。

  《史记》是汉代的司马迁写的,那是司马迁还没有任何名气,但是凭着这本《史记》,现在可以算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史记》内容一共是一百三十篇,分成了“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和最多的一部分“列传”七十篇,如果再加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便是一百三十一篇了,其中司马迁话最多时间也是片数最多的便是“列传”部分了,然而这其中让我有一些感触,同时了解最多也是这一部分。

  “列传”部分写的人物不是所有有名的人都写了,也不是写了无关联的几个人,更不是想起来谁就写谁,然而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司马迁所有的可写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他很赞扬,有的人他便起了一种不喜欢的意思,对于有些人他甚至很讨厌,对他们有偏见。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西马前是一个非常不赞赏法家的人,尤其不赞赏的.是法家的刑法,对武帝的统治也是及其的厌烦,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但是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对的话,我便有两处能直接看出这一点,那便是《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两篇写出了司马迁对人义和侠义的官员的赞扬,以及对凶狠的官员(主要是武帝时期)的批评。在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刘邦项羽时期的官员的描写很多,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里面,虽然篇数少,但是写的人很多,而且对非常狠毒的或是法家人物抱着一些厌烦的态度,而对狭义的人加了一些赞扬。还有一件我认为是很有趣的事情,司马迁或许很重视友谊,以至于在某些文章中,还把自己的一个朋友也直接就那么加了进去,我认为写得还不错的。

《史记》读书笔记7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记》作为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影响着无数后人以史为鉴。

  《史记》我着重读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业上却震惊全国。孔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热情,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追求恢复周礼,以此想回到那个平静的大同社会。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不辞辛劳地在各国奔波游走,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在历经十四年困苦的磨难与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颗原始初心。这也教导了我们不要在困难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见方向,但是世界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路就在脚下,阳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学教育,在平民中培养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让他们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奋斗,从而达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张。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运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启迪作用,其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仍是礼仪的重要基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是经济增长而道德骤降的惨剧比比皆是。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

  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会单独将这些用中文写出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人品德素质有问题。那些能出国旅游的都是些农民吗?不是,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人。但是看看这些人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礼仪与道德展现给外国人看,而是在外国洋相百出,却仍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这就是中国人不修德的悲惨后果,这也给中国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历朝历代所运用,至今仍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之首。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记录在《史记》中,回看他。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记》作为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影响着无数后人以史为鉴。

  《史记》我着重读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业上却震惊全国。孔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热情,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追求恢复周礼,以此想回到那个平静的大同社会。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不辞辛劳地在各国奔波游走,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在历经十四年困苦的磨难与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颗原始初心。这也教导了我们不要在困难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见方向,但是世界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路就在脚下,阳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学教育,在平民中培养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让他们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奋斗,从而达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张。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运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启迪作用,其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仍是礼仪的重要基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是经济增长而道德骤降的惨剧比比皆是。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

  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会单独将这些用中文写出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人品德素质有问题。那些能出国旅游的都是些农民吗?不是,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人。但是看看这些人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礼仪与道德展现给外国人看,而是在外国洋相百出,却仍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这就是中国人不修德的悲惨后果,这也给中国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历朝历代所运用,至今仍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之首。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记录在《史记》中,回看他的一生都在为救世奋斗,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他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坚守是一种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

  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救世奋斗,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他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坚守是一种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

《史记》读书笔记8

  在八月份的上旬我看完了一本名曰《史记》的纪传体史书,看完这本厚厚的“大大书”后,我感觉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又多了许多知识。

  《史记》这本书是由古代的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开始,到汉武帝的`时代,共有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中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将其概括地有详有略,并且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叙述让人不得不赞叹! 不过虽然篇篇皆是精华,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纪中的夏本纪的夏禹(大禹)。夏禹最大的功德莫过于人们口口相传的“大禹治水”,禹当年继承父业,为了治水十三年没有回家,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终于让百姓们过上了安稳日子。但他又紧跟着亲自去考察各地的土壤情况,然后又根据数据来制定各地的进贡数量和物品,他对民众的关心真是入微啊!而且他也十分德善,使夏国兴大!

  所以我也要做个像夏禹那样关心他人的人,要当个品德出众的人,同时也要像大家推荐这本书,保证你看完后知识库满满哒。

《史记》读书笔记9

  在我眼里,一个生命的尊严远远高于一橱最珍贵的书籍。书毕竟只是书。我要完整的司马迁,宁可没有《史记》

  但是,司马迁有他忍辱求生的理由,他不仅是要完成《史记》以实现父亲著述历史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他顽强不屈的自由意识和奋发图强的创造精神都是支撑余生的坚定理由,司马迁著述《史记》不仅仅是将他个人的文采流传于后世,继承父亲家族的事业,他更看重的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著述历史,让后人以史为鉴。他心中的这种传承历史的理性精神让司马迁的人生愈发完整和伟大起来。著名评论家黄子平曾这样说道:

  然而在这里依然很难得出答案,难道司马迁生命的尊严不正高扬在他得,《史记》里么?难道作家不正以自毁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意志的自由么?难道没有《史记》的司马迁还会是完整的么?

  司马迁在屈辱和痛苦的困境中展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在面对生死关头时的艰难抉择,他选择完成《史记》以流传后世,从中体现出生命选择的自由意识。他自己十分清楚下狱、宫刑可能带给他的耻辱,但《史记》草创未就,绝不能轻易赴死。

  既然选择艰难而生,就要经受住巨大痛苦的折磨,因为这样的向死而生同样是为了完成不朽的伟业,同样是为了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他的屈辱负垢、坚忍不拔,也正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出发点的生死观的表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塑造的极具复仇精神的伍子胥形象同样也是忍辱求生最鲜明的例子。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例,楚平王因为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下令诛杀伍子胥一家,囚禁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之后,并以此来要挟伍子胥和他的兄弟伍尚,如果不奉命前来,就将父亲处死。在司马迁眼里,伍子胥无疑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英雄。而他更是用欣赏的语气高度赞扬了这种生死抉择,事实上,司马迁同样也是在借伍子胥的故事来一吐胸中压抑已久的不快,他将自己受极刑又不得不忍辱求生的苦闷心情在别人的故事中吐露得酣畅淋漓。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情感投射,更是司马迁自我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忍辱求生者首先要知耻、知辱。“知耻近乎勇”、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也是司马迁完整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认为,忍辱求生者必须要清楚自己所遭受的屈辱程度的大小,不要因一时之气,为小耻小辱而舍弃生命。《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到,陈余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张耳训斥他说“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这里他指出,这样的小耻小辱是不值得用性命来作赌注的。而在《淮阴侯列传》中赞扬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同样也能忍辱为老人进履,才得到了《太公兵法》。同样是受到屈辱,要理智的辨清所受的屈辱值不值得,不能为小辱舍弃生命,更不能毫无价值的苟且偷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生死的选择都是痛苦而又艰难的。选择死,固然可以成就孝名。人活一世,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有太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承担,选择了生虽然可以保全性命,但忍受屈辱又是十分艰难的过程。首先,忍辱求生在开始就要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为刚直正义的人所不齿。其次,忍辱求生不是苟且偷生,而是立志发奋,通过复仇来为亲人雪恨,通过建功立业来洗刷自己的耻辱。在这个过程当中,求生者往往历经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折磨与痛苦,可谓生不如死。

  忍辱求生者都要在生不如死的艰难困厄的境遇里奋发崛起,或著书立说,或报仇雪恨,或建功立业,以上皆实现了人生的不朽。在面对生死抉择的艰难困境中,他们都选择了忍辱求生,从中可见,这是一种对于生命选择的理性的反思精神,更是一种人生的自由意识,而不是一味地盲从“死节”道德约束,是对不幸命运的抗争,是对生命真谛顽强的追求的坚强意志。

  (二)择死:舍生取义,死得其所

  司马迁关于死亡之思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倘若选择死,就要“重于泰山”的死,在自我牺牲中实现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司马迁赞成的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偷生苟活,他十分赞赏推崇的是重义轻生的牺牲精神。

  如果选择了死亡,就要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使自己燃烧的更为炽烈,以求得最大的死亡价值。生理的生命消失了,但精神生命却将永垂不朽,这种价值是在走向死亡的短暂瞬间展现出来的,因此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最后的展示。《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在他前半生几乎鲜有耳闻,而他的人生价值主要就表现在他视死如归的走向死亡的短暂过程中。“易水送别”、“秦廷喋血”不仅赞扬了荆轲为知己者死的英勇大义,而且可以看到他在反秦斗争中宁死不屈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死亡的崇高价值成就了荆轲,使他名垂青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陶渊明《咏荆轲》)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上,秦舞阳怯懦却也终不免一死,两人的对比更显出荆轲的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

  践行着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念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屈原。对于屈原,司马迁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而后又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司马迁着重写了他的牺牲。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于是,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对于屈原的以死直谏,视社稷人民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精神的由衷敬佩。他用牺牲来践行了对于君主的忠贞和国家的担忧,忧国忧民的屈原不仅是司马迁眼里的英雄,更是名垂青史的慷慨悲歌的壮士。

  总之,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困境时,倘若选择死,那么更应理性的思虑要如何赴死。不惧怕死而视死如归,诚然可贵,但更珍贵的是,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能够承受各种痛楚,最终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司马迁的生死观或者主张慷慨赴死,或者主张忍辱求生,两种选择都是以人生核心的价值观为转移的,而这里的价值观同样又是以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标准,即追求人生的不朽,因此司马迁的生死观就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从而展现出极其复杂的形式。

  千古艰难唯一死,要么选择隐忍苟活,忍辱以成功名;要么选择壮烈慷慨的有意义的英勇赴死。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两种迥然风景的人生。而这也正是司马迁独特生死观的最核心的内涵。

《史记》读书笔记10

  呂后,名雉,是高祖劉邦在皇后,她執掌朝政十五年,臨朝稱制八年,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在女皇。作為一個重要在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人们對她的評論不一,甚至大相逕庭,但僅依據別人的評論就給一個人下定論是不客觀在做法。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為呂后單獨作紀,所以我想從這本比較接近呂后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著作中,尋找她留下的足跡,了解這位稱制天下在女人到底是一副怎樣的面孔,并且了解史學大家司馬遷對呂后的看法是怎樣的,體會司馬遷的是怎樣對人物作客觀性評價的。以下就是我在讀『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時的一些結合上述問題所得的心得體會:

  在這段記述裡面,司馬遷對呂后是持讚賞態度的,認為其性格剛毅,輔佐劉邦打下了江山,在大漢立國、劉邦登上帝位后,為了鞏固統治又替劉邦除掉了對他有威脅的大臣,呂后所做的正是劉邦想做而不能明目張膽地做的事情,這可謂是給了劉邦很大在支持,我覺得司馬遷在這個層面上,對呂后的做法也是持支持態度的。而後來卻有人借這點來發揮,抨擊呂后過于強勢,心機太重,以至於容不下朝廷大臣、涉嫌干預政事。在我看來,呂后這種做法並沒有不妥,首先以她剛毅在性格,她有能力輔助劉邦,并且也不會坐視不理,這可以說是由她的性格所定,倘若她不是一個如此剛毅在人,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也很難做出這樣的舉措來,從人性在角度看,這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她之所以能輔佐劉邦說明她是有政治才能的,發揮她的才智更是無可厚非,她可謂是把那個時代對婦女的壓抑宣泄出來了,她有這樣在機會,也有這樣在能力,在現在推崇張揚個性的年代,她也許更應該是很多人在榜樣,而不是被抨擊在對象;其次呂后所為是對漢王室的統治在支持,為了鞏固統治、維持穩定的秩序,這一點說明了她具有很高在政治敏感性,而且從大局出發,果斷做出決定,這也是她身為一國之母應有的氣魄,本是值得頌揚的;最後,我覺得她作為一個妻子,是在盡最大在努力給丈夫支持,敢於替丈夫解決棘手的問題,置背上殘害功臣的罪名於不顧,這裡表現的是一位為丈夫分憂解難、足智多謀的妻子的形象,即使是從封建禮法的角度來看,她作為一名妻子都是盡了她的侍奉丈夫的責任了,何以要加以抨擊批評?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葯,使居厠中,命曰:“人彘”。居數日,迺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迺知其戚夫人,迺大哭,因病,幾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這一段的記述我可謂印象深刻,司馬遷在這裡對呂后的態度明顯也改變了,一改剛毅的形象而搖身變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婦人,孝惠帝之語既是表達孝惠本人對母后的憤懣和不滿,也是司馬遷借孝惠之口評述呂后,對其行為給予批判。而大部分的人也是就此事將呂后評定為凶狠惡毒之人,不僅殘害了戚夫人,而且還令孝惠帝從此一蹶不振,臥病不起,似乎是狠毒到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的地步。雖說她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地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但換個角度想想,呂后的做法也有情理可循。在對戚夫人的報復上,我们可以退回到孝惠即位前,呂后本人失寵,孝惠的太子之位又受人覬覦,在“母以子貴”的宮廷中,呂后很清楚地意識到若是如意成功取代太子自己將來會受到何等的威脅,她也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曾經所付出的青春年華和奔波勞累被無視的凄涼,當往日的不安和恐懼涌上心頭,便容易激發今日的怨氣和憤恨,在這種情形下,呂后的報復行為也許就可以稍加理解了。至於呂后為什麼會使出如此殘忍的手段,我想這和呂后的個人性格有關係,她的果敢堅決在“所誅大臣多呂后力”中就有所體現了,正是這樣,讓她的一些行為看起來也就那麼極端了,但也正是這種行為的殘忍性讓我们更加感受到呂后之前所壓抑的苦悶有多深,在一種長期男尊女卑和多妻制的`宗法社會中,對女性來說,通往叀制權利巔峰的道路荊棘叢生,障礙重重,她们想要由弱變強,成為勝利者必要的訣竅就是要不斷變換權謀和置對手於死地的手段,只是這種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表現在兩個女人身上讓人覺得更具感官上的刺激性而已。在對待孝惠帝的做法上,也許呂后做為一名母親本不應該讓本性善良的兒子目睹如此殘忍的場面,但是政治本來就是殘酷的,作為一名君主,孝惠表現出來的是他過于柔弱的一面,這本不是一國之君應有的性格,而且在目睹了變成“人彘”的戚夫人之後,他更是開始不理朝政、縱慾聲色,以至臥病不起,相比於戰場上的血雨腥風和政治上的爾虞我詐,那個場面可謂大為遜色,此時孝惠帝不能獨當一面,卻是從此一蹶不振,這可以說更多与他柔弱的性格有關,而呂后在其中似乎更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衣食滋殖。

  這是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与前面所述不同,這裡是以孝惠帝的柔弱襯托呂后的能幹与魄力,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呂后的功績,最后是給予了她積極肯定的評價,也許就是這最後的關鍵性評價奠定了司馬遷對人物評價持客觀的態度的說法。事實上,從正文的記述中看出,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大體上是持否定態度的,從呂后對趙王如意和其母親戚夫人的行為,到呂后臨朝稱制、大封呂姓王,再到呂后去世後諸呂被滅的描述,都體現了司馬遷對呂后的行為是不贊同的,所以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用來記述呂后的不是了,而對她在政治上的作為卻幾乎沒有提及。將大部分筆墨花在權力鬥爭方面,無非是想否定呂后稱制的非法性,在不得不承認她的統治的情況下,似乎就出現了轉而攻擊其行為的趨勢,其實縱觀歷史,每個帝王想要鞏固自己的權利,都不能太過感性,呂后的強勢正是國家穩定最需要的,在男性統治時似乎一切就理所當然,人们會更多地記住他们的光輝政績,至於其他方面往往可以被掩蓋,而當女性上場時,人们的關注點卻從她们的政治才能上轉向國個人品行上,所以在客觀的『史記』中,對呂后時期天下太平、國富民安的景象的描述也只是寥寥幾句。

  在我看來,呂后在個人品行上也許存在很多問題,但據我上述所言,她的行為也有一定的情理可循,並不能將她全盤否定,而且她統治期間可謂是太平天下,說明她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這些是她身上的閃光點,同樣也不應該被埋沒。總之,放在多角度的視野下,我们能看到一個多樣的呂后。

  以上即是我在讀『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時選取的三段令我感受比較深的內容所記的一些感想,也許觀點不乏不成熟甚至膚淺,但正如史學大家司馬遷秉承的客觀精神那樣,自己也是在嘗試著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如有不當之處,誠心接受指點。

《史记》读书笔记11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淫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史记》读书笔记12

  (一)主要人物关系

  1、秦穆公,公元前659年至621年秦国君主

  2、晋献公,公元前677年至651年晋国君主

  3、伯姬、申生,为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一女一子

  4、重耳、夷吾,为晋献公与大戎胡姬和妹妹小戎子分别所生同父异母兄弟

  4、怀赢,秦穆公与伯姬之女,先后为夷吾、重耳之妻

  5、圉,夷吾与怀赢之子

  (二)老不要脸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和晋献公可以算是第一代领导人。晋献公的爹晋武公,娶了齐桓公的闺女齐姜为妻,武公年老体衰,不能爱爱,齐姜便与太子姬诡诸即后来的晋献公私通。晋献公继位,立齐姜为夫人,生公主伯姬和太子申生。

  晋献公后来又攻占大戎小戎,先后娶大戎胡姬、小戎子,生公子重耳、夷吾。

  再后来,又攻占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口味够重的吧!

  秦穆公为了扩大秦国势力,要求与晋国联姻,晋献公把公主伯姬嫁给秦穆公,这是秦晋之好的第一次联姻。

  (三)不要脸之官二代

  晋献公宠幸小老婆骊姬,生了公子奚齐,有意废太子申生,找个理由让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都搬到首都以外的地方去住,八成是伯姬为弟弟申生不平,吹了枕头风,秦穆公攻打晋国,骊姬作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夷吾派人传话给姐夫秦穆公,说如果帮他回国上位,愿意割让河西八座城池作为报答。秦穆公就真的派兵帮他杀回晋国,登上了国君之位,即晋惠公。上位后夷吾反悔割让河西八城之承诺,杀死秦穆公来使,大臣丕豹劝秦穆公再次攻打晋国,秦穆公没有听。

  前647年,晋国大旱,晋惠公向秦国请求援助(开得了口!),秦穆公听从百里奚建议,同意援助,分水陆两路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粮食。前645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惠公听从虢射的建议,趁火打劫,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反而战败,被秦穆公俘虏。因了姐姐伯姬也就是秦穆公夫人的求情,夷吾献出河西土地,把太子圉质押在秦国,秦穆公才没有杀掉夷吾,并把他送回了晋国。为了巩固秦晋之间的关系,秦穆公把他与伯姬所生的女儿怀赢嫁给了公子圉,从亲属关系上论,怀赢要喊自己的舅舅夷吾公公,圉要喊自己的姑姑伯姬丈母娘。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第二次联姻。

  前637年,公子圉听说父王病重,逃回晋国,前636年,晋惠公夷吾驾崩,公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前635年,秦穆公怨恨女婿公子圉私逃,从楚国迎回了晋献公公子重耳,又把闺女怀赢许配给重耳,论起来怀赢首先是伯姬的闺女,也就是重耳的亲侄女,然后是自己亲兄弟夷吾的儿媳妇,重耳推脱了一下,后来还是接受了,娶了怀赢为夫人。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第三次联姻。当年春天,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杀死晋怀公圉,立重耳为晋文公。

  (四)为政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观古推今,政以德而立者,寥若晨星。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大言不惭、自欺欺人、欺世盗名、沐猴而冠者却比比皆是。此前,崔子称刘某云教女处世哲学不要脸云云,其实不怪刘某道德沦丧,礼仪堕落,不过是几千年传承其来有自,看今朝不要脸再放异彩而已。

  呜呼!他们脸都不要,我们还能要什么?

《史记》读书笔记13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司马迁《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司马迁《史记》是 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著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司马迁《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司马迁《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著的。

  司马迁《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司马迁《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XX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 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 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司马迁《史记》的,“司马迁《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

  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了司马迁《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

《史记》读书笔记14

  《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 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 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史记》读书笔记15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精彩生动的人物传记——史记》。这是大队部发的书,是贺老师给我的,里面有很多人物故事,比如:韩信、张良、刘邦、项羽、萧何......,总共有15个人物的.故事,其中伯夷和叔齐在一个故事里面。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刘邦,因为她和我同姓,而且忧国忧民,打仗时也不是像项羽那样不听取别人的建议。刘邦还知错就改,在他灭掉秦国后,说要在秦王宫殿中好好享受一番。但张良和樊哙都觉得此举不妥,力劝刘邦为了大业,当前还是应该忍耐一下,不能急着享受,樊哙还直言不讳地质问刘邦:"到底是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刘邦立刻清醒过来,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马上封存了秦国所有贵重的珠宝财物和府库。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人物,还有很多和咱班同学同姓的。我猜呀,李波翰肯定喜欢李广;张鹏涵肯定喜欢张良和张骞;陈新凯肯定喜欢陈平和陈胜;刘修名肯定和我一样喜欢刘邦。呵呵,你喜欢哪位呢?

【《史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史记》读书笔记03-31

史记读书笔记08-19

史记的读书笔记11-10

史记读书笔记(15篇)12-17

史记读书笔记15篇12-01

史记读书笔记12篇02-18

《史记》读书笔记(15篇)12-20

《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5篇01-29

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