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更新时间:2023-06-21 11:40:42
  • 相关推荐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1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读罢《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这分分合合岂非人力所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斗智斗勇,各方的用人原则和谋士的脑力风暴一次次撞击左右了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善于用人是成就伟业的保证。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以获得良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人才的招揽为其统一北方规划了可行的蓝图。

  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进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获得民心。可见袁绍不善于用人,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官渡之战中又错失许攸,因为不能听进人言以超强实力完败,也充分说明问题。可见知人善用威力无限。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东汉末年正值乱世,许多有识之士,治国良才,隐居山林期待救世伯乐以一展雄才大略。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让读者敬佩的一位。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亮相见后,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我们常常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实际上这天下三分其实是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策划的`。否则以刘备无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孙曹抗衡应该是难于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于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实非是《三国演义》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历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缭,可谓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够平等对待臣下。最终这些人都为秦始皇成就伟业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中自己获胜时说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得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同样的是汉武帝,启用董仲舒、主父偃、卫青等人实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于用人,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出现开元盛世,后期任用奸臣出现天宝危机。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演绎也好,历史也罢。人才决定兴衰;无论当今,还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

  未来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交流不断频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教育的发展。读罢《三国演义》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我们手上,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尽全力,去奉献。

读《三国演义》有感2

  暑期里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叫《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剑,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等等。

  三国演义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每个人的长处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一首扣人心弦的不朽史诗。娓娓道来,是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细细品读,是一串串刻骨铭心的名字。历史早已尘埃落定,唯有滔滔江水奔腾不息。然而,那笼罩在心间的迷雾却久久挥之不去;那响彻过去战场的号角余音仍然回荡在耳际;还有那奔腾飞跃的战马的声声嘶鸣,如明亮的笛,哀怨的`琴,在萧萧秋风奏出动人的神韵。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说起三国,人们自然而然地谈到爱民如子的,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他们以其忠义仁德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竭力推崇,也倍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

  但其中有一位刻画的人物却让我不禁为他鸣不平,他就是背以“乱世奸雄”的太祖—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反面人物形象走完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什么乱世奸雄,乱臣贼子,阴险狡诈,残暴无情,曹操被套上诸多罪名,被天下人广为传播。难道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曹操出生在当时极有势力的官宦家庭,其父曹嵩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这已是朝廷中的高官。因此曹操从小就衣食无忧,与许多官家子弟一样,整天穿街过市,飞鹰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所以《三国志》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正业。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少了叔父的约束,曹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可见少年时的曹操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竟能将他的父亲和叔父玩弄于股掌之中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才能,在少年时的曹操身上就初显锋芒,也是后来曹操成为一方霸主的资本之一。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你的一生,像是一颗划破夜幕的璀璨流星,短暂却无比绚烂。——序

  五丈原前,你一袭白衣胜雪,依然伫立,昔日闪烁璀璨智慧光芒的眼眸,如今却多了几分哀伤,孤独和寂寞的背景里,藏匿的是那一份无法化开的悲凉。

  远方,旗帜飘扬,滚滚浓烟,掩盖着曹操的万马千军!或许,此时的司马懿正在主帐之中同诸将谈笑,眉目之中噙满了得意!

  叹!只那魏延的鲁莽一脚,令一名千古谋士丧送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让数十万蜀军群龙无首,更使闪现出一丝匡复汉室光芒的蜀国重又渐渐衰弱,最终慢慢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只为了报先帝的三顾之恩,“卧龙”的你一挥清袖,跟着昭烈帝走出了草庐。就是这一步,这战火纷飞的.天下因你的到来而显现出一丝匡复汉室的光芒。

  你用三寸之舌游说东吴,在众谋士面前镇定自若、妙答万辨,更在周公瑾面前夸下海口。不可一世的百万雄军因你略施小计在雄雄燃烧的烈火中狼狈逃窜,善晓的你轻摇鹅毛扇带着十万羽箭满载而归。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中,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名忠诚的贤臣;你执法如山,严纪严明,又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身为政治家,你取南郡,袭荆州,夺襄阳,为蜀汉三分天下埋下绝妙的一笔;身为军事家,你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出“空城计”为后人留下千古美谈。

  多想沿着历史的痕迹重温一下你当初走过的路。

  博望坡前,你按住剑印,细细吩咐,面对百万雄军,你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一双深遂的眼眸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博望坡上人海般的纹兵,终因你的妙绝一把火,被杀得片甲不留!

  江边,排列的是上万艘战船,严整以待,飘扬在风中的战旗甚至能遮住一方天际!岸上,站着的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此刻,他正不可思议的望着天边,凛冽的西北风在空中肆虐狂吼,将士们穿戴的银铠在皎洁月光下反射出森冷的寒光!

  一声令下!大军缓缓前进,周瑜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跟身旁的西奉低声吩咐了几声,然后满意的点点头,踏上战船的甲板。却不料,“智绝”的你终究是神机妙算,江边小舟上,是你大笑而去的飘飘身影,七星坛下,是丁奉无可奈何的悲愤神情。

  永昌城中,你又一次轻摇手中的鹅毛扇,胸中良谋已定,遂从容下令,营内,今日是孟获第七次跃然在这里,与往日不同的是他的脸上虽有几分不甘,可心中,却是对你彻底的臣服。但,你的踪迹,却消失无影,或许,此刻的你,就在一旁的营帐中,与诸将商讨他事。因为你已知,孟获已擒,南方已定!

  你原在南阳隆中,躬耕隐居,却因受昭烈帝三顾之恩,踏入这乱世三国,辅佐两代君主,出谋划策!

  你的一生,辉煌的令人伤感,即使是在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你依然迸发出无比璀灿的光芒!正如杜甫所说一般,你是“万古云霄一羽毛!”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诚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因生已往,缅怀风仪指残碑。

读《三国演义》有感5

  《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要问我喜爱的原因,当然是里面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了。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时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读《三国演义》有感6

  《三国演义》是一个长篇小说,主要讲了蜀、魏、吴三国争权之事。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人物,比如说:刘备、关羽、张飞,孔明、曹操、夏侯敦、夏侯渊、周瑜等一些人物。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他们:刘备待人忠厚,很多人追随他,不像曹操卑鄙狡猾心术不正;还有刘备的两个弟弟张飞、关羽。张飞:性格暴躁,被评为蜀国五虎将,关羽:性格豪爽,不冲动,也被评为蜀国五虎将。

  我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假如我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当我死去的时候,我会选第二个儿子即位,因为第一个儿子太无能了,蜀国被俘以后,乐不思蜀。我很喜欢孔明,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要进一步的'了解《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7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成长,读书使我充实。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上的东西,而没有精神上的支撑,他从此将不会再有所作为。自从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因此我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会喜欢上这本书,喜欢上这本书,就会有精神上的一切东西了。

  我喜欢这本书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了他的协助,刘备才得以创建帝业,如果没有了他,历史将会改写,他就是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说赤壁之战,我们肯定会第一个想到诸葛亮,如果没有他的草船借箭,如果没有他的'呼风唤雨,我们很难料到这场战役的胜负,因此这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赤壁之战对曹操的打击特别大。大大的减少了曹操的兵力和势力。自此,曹操也没有打过东吴。空城计,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成功骗过了司马懿等人。事后,让司马懿等人感叹不已。他是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可是,时间不等人,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就这样,那个时代一个伟大的人从此落幕。可是他的名字却留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垂青史。

  自从我看了这本《三国演义》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读书以明白,方为读书大道。读完《三国演义》后,我还会再读很多很多的名著,用这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

读《三国演义》有感8

  起初我并不太注意《三国演义》这本书。从在漫画展回来后,我知道了有一副三国演义题材类的桌面游戏卡牌——三国杀,我很想买一副玩。妈妈让我好好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就给我买“三国杀”!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会去读,因为“三国杀”已经把我深深地吸引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三国时期有蜀、吴、魏三大国。其中我最佩服蜀国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

  三国是一个伟大的.朝代,是一段让人荡气的历史!

读《三国演义》有感9

  提起曹操,无人不晓,人们总会习惯性地称他为“奸臣”,而我却对这个看法抱以怀疑:他是一位多么杰出的一位军事家!文武双全,胆识过人!那时,不过是因为帝王的昏庸,使得国家腐败,曹操站出来反抗,只是出手相助,挽回国家灭亡的危机罢了。难道因为这一点,就有必要让他永远戴上“奸臣”这顶黑帽吗?

  都说刘备重义气,桃园三结义后,他便和张飞、关羽一同出生入死,并肩作战。他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关、张两弟的信任,以致于张飞、关羽死后,他曾萌发过不想活的念头。但曹操也有得一比,智取关羽后,他并没有杀害他,反倒好言相劝,使关羽归顺自己。金钱、地位、名誉,哪一样是曹操没有给他的?关羽知恩图报,一举拿下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但当关羽听说刘备的下落后,执意要走,曹操苦留不住。虽然他已经意识到了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对自己不利,但他并没有食言,反而“放虎归山”。结果,曹操落在关羽手中时,关羽想起当

  曹操对自己的恩德,放了曹操一马。正因为“义气”二字,曹操既铲平了袁氏后患,又为自己博得了一条“生路”,正是滴水之恩换取涌泉相报啊!

  周瑜,这位鼎鼎有名的大都督,不仅武艺超群,更兼拥有不同凡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天敌”。可是,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周瑜惟一的缺点便是气量小,心胸狭窄。正是被诸葛亮抓住了这个把柄,三用妙计,活活气死了。而曹操却有着和他截然不同的.一面:赤壁之战,由于曹操的一时疏忽,将船连在了一起,与吴兵交战。诸葛亮瞅准时机,巧妙地借东风放火船,使得曹兵无路可走,无法内外接应,致使曹兵遭遇惨败。死里逃生后,曹操抄小道逃跑,却被诸葛亮连埋暗兵,险些丢了性命。在这种情况下,他非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仰天长

  笑:“兵败乃兵家之常事,我曹操定会卷土重来,重整士气!”颇有大丈夫的气概。正是曹操的大度,并不把输赢放在心上,赢了再接再厉,输了毫不气馁,使得他勇冠三军,最后成了战场上的“常青树”。

  从忠臣到背叛,从兴起到惨败,从失败再走向成功,曹操不平凡的一生塑造了一位不屈不挠的千古名人。曹操的勇与谋,义气与大度,是我们现代人的身上所缺少的。让我们摘掉曹操头上的这顶“黑帽”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决中的重彩戏,诸葛亮通过这一场大战,被奉为三国最有谋略的人。而司马懿则成了胆小如鼠,蠢笨如牛的人。

  《三国演义》中写道,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失掉了街亭后,蜀军兵力大减,只能转攻为守。诸葛亮率领5000兵去西城搬运粮草,准备在汉中休养生息。可是魏国怎么会放过他呢,他们“宜将利勇追穷寇”,于是司马懿便率领15万大军进攻蜀军。

  一听到司马懿,诸葛亮就慌了,因为在当时,真正能做他对手的只有司马懿。就连毛主席也说过: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诸葛亮对司马懿不仅仅是担心,更是恐惧。

  和曹魏相比,不管是地域、经济,还是军事,蜀国都是远远不如的。之前,凭借诸葛亮的智谋,还可以弥补蜀军军事和经济上的不足,最终“智取三城”,有了一定的基业。但是遇上司马懿后,诸葛亮的'厄运就开始了,他的智谋在司马懿那里被一一看破,如透明人,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面对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绞尽脑汁想:跑吧,2500人在15万大军中,踏都被踏死了,怎么跑?战吧,这不明摆着是鸡蛋碰石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投降吧,先帝奋斗一生建立的蜀汉政权就这样白白葬送掉,这怎么可以?那该怎么办呢?装,诸葛亮最后把主意打在这个字上,使用空城计吧。

  于是他让士兵大开城门,让百余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模样,洒扫街道。自己却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旁边只有两个小童站着。

  这是诸葛亮的一次“豪赌”,也是一次攻心术,因为司马懿非常了解诸葛亮,他行军谨小慎微,不敢铤而走险,今天城门洞开,必定有埋伏。于是就赶快退兵了。

  读到这里,空城计的胜败原因似乎很明显了。可是再一深究,好像另有隐情。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智谋高深而又多经战事的人,即使一般的将领,也会使人去探虚实,他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诸葛亮再有定性,难道他的琴声中就没有弦外之音吗?诸葛亮身旁只有两个小童,司马懿为什么不射死诸葛亮呢?即使有伏兵,也是快不过箭的呀,何况是“攻其不备”,杀了诸葛亮,不就一了百了吗?可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领着15万大军撤退15里,还一再强调: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司马懿进曹营以来的事,曹操初次见到司马懿是就看出他有“鹰视狼顾”之性,他不重用司马懿,也不敢重用司马懿,他看得出司马懿有扶邦安家之才,却甘愿做一教书匠。他一再叮嘱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正因为这样,司马懿在魏国做事一直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曹丕即位后,虽然对他重用,但是也处处对他设防,所以他不敢有大动作,不敢锋芒太露,只能卷缩着做人。曹叡即位后,更是对司马懿多加猜忌,不重用他。

  诸葛亮早知司马懿的能力,为了替北伐扫除障碍,他利用魏王对司马懿的猜忌,煽风点火,使反间计,把司马懿赶回宛城养老去了。

  然后他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曹魏,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抵达魏国都城,曹魏集团无人能够抵挡,曹叡才不得不起用司马懿,封他为“平西将军”。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平西将军”是专门为对付诸葛亮而封的。

  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如果灭了诸葛亮,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在曹魏集团中,便无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一定要诸葛亮活着,这样他才有可用之处,即使在宛城困住,被猜忌打压,还能苟活在世上,养老归终。如果诸葛亮死了,他就会像一只狗一样被抛弃,自古就有“天下已定,你固当烹”的说法。何况他是曹魏集团共同的猜忌者、排斥者。不想被烹,就要留下诸葛亮这只兔子,养寇自重啊!

  因此,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就像走独木桥,必须要捏拉准确,否则,要么因为失败惨重而被魏王废弃,要么因为全胜而被魏王“狗烹”。

  于是,在西城,司马懿不是不想进城,也不是不敢进城,而是不能进城,那是一座空城,一进去就只有“被烹”这个结果。诸葛亮也是深知司马懿的心里。所以,这两位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略家,暗通心里,一个在城楼上抚琴,一个听懂了弦外之音,完美地表演了这场空城计。

  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是棋逢对手,他们的较量既惊险,又精彩。人生难得一知己,有了彼此,他们足矣。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受爸爸的影响,我爱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当我第一次翻开《三国演义》原著时,有点儿头痛。上面一幅画也没有,密密麻麻全是小字。我一开始不想读,后来强迫自己读下去,却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现在,我已经把《三国演义》原著读了三遍。曹操的奸诈,张飞、赵云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和诸葛亮。记得第一次读原著的`时候,读到关羽死了,我哭了一场。记到诸葛亮死了,我又哭了一场。

  我喜欢关羽的什么呢?关羽在一次战斗中,胳膊中了毒箭,毒箭已经渗到了骨头上。神医华佗拿着锋利的尖刀把关羽的皮肉剖开,在已经发乌的骨头上刮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声”。可是关羽却不吭一声,仍然很镇定地和谋士马良下棋。关羽的英雄气概,多么令人佩服啊!

  我喜欢诸葛亮。他不仅有军事才能,有谋略,还很爱护老百姓。草船借箭,大破曹军;空城计临危不惧,吓退魏军;诸葛装神,偷割小麦充军粮;体恤民情,送衣送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诸葛亮留下的作品有《诫子书》、《出师表》等。古人有诗赞美他:“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在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英雄诸多,人才济济。但让我最喜爱的,不是仁德的刘备,也不是奸雄的曹操,而是足智多谋,身负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头戴纶巾,手拿一把鹅毛扇,飘飘然如神仙一般。此人善谋略,聪慧过人,乃天下之雄才伟略之人。

  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这个特点在草船借箭一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他在跟周瑜的谈话中,说起了曹操的心愿,引起了周瑜的勃然大怒。周瑜想为难诸葛亮,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夸下海口,答应了,诸葛亮运用巧计使此事办成。在曹军一万多弓箭手在江面时,诸葛亮立刻命二十只船驶离大江,每只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不止十万支。鲁肃非常疑惑不解,便去询问诸葛亮:“先生,您乃神人之也,不过,您怎知道今日有大雾?”原来,诸葛亮三日之前便观察天象,已知今日必有大雾。可让多疑的曹操不敢出兵,只敢射箭,因此,才敢夸下海口,保证三日内造箭十万支。事情与他的计谋完全相符,他轻而易举就得到十万支箭,让周瑜哑口无言。

  看,这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想出许多计谋。他这种聪慧过人、足智多谋的特点令人喜爱!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作为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其丰富和生动、精彩,堪称我国古代战争形象的百科全书。

  书中刻画了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猛,赵云的勇,诸葛亮的`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赞扬了仁、义、忠、信、智、勇等优秀品质。在书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关羽。它不仅有着一身好武功,还是一个讲忠、义的人。在跟曹操打仗战败被俘,因为带着二嫂所以假装投降。刘备以为关羽背叛了自己而写了一封信托人送给关羽。关羽读后立即辞谢曹操,带上二嫂,骑上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回到了蜀国,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没有因为曹操的厚恩而忘了桃园结义,所以他对刘备的忠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所以他的义又是一种难得可贵的义。

  三国时代既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又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我们这些青少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共同努力,让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明珠。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三国演义》里讲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到晋国统一之间的故事。

  在里面,我认识了奸诈的曹操,与他同时代的许邵曾评价他是“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诸葛亮是千百年来过人心中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火烧赤壁等都是他出的主意。谦逊的刘备,他三请诸葛亮出山,后来,蜀国在三国里智谋是最强的,一点也不为过。周瑜的心胸狭窄,关于一生最重情意,张飞常常打骂士卒,最后死于小卒之手,非常可惜,赵云的深明大义,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司马懿最终夺得了胜利成为最大的.赢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我想: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怎么样的性格决定怎么样的命运。这样使我知道,人不单单要聪明,还要不能嫉妒别人的才能,要自己去努力,得到的结果才是真本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三国,这是一段神秘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三种面目: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罗贯中,就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现在,我就通过“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地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

  诸葛亮出山,《三国志》中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依照这句话,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们一再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写场面也很出神入化。

  罗贯中在这个故事中简直要把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隆中的山“清景异常”,景“观之不已”,农民会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识渊博。这一切,让刘备大开眼界,也让我们觉得卧龙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顾茅庐,只见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厉害,刘备想见、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时,离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到草堂门口,他就拱立阶下;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当然会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尽管被罗贯中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破绽。刘备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别牛的人,比如会唱歌的农民、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让刘备知道,自己是个非同寻常的高人,让刘备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语)。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才能见到他,摆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据《稗史汇编》记载,他“有志图王”,不过壮志未能实现。所以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抱负投射到具体的某个人物身上。古代的读书人,都希望机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给你恭恭敬敬的送来。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高级待遇,刘备请了他三回才答应出山。这很让人羡慕,罗贯中就利用手上这支笔,把这个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谓是个奇才,好像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终归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编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对于这种文学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历史形象,就必须要深究到底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11-24

读三国演义有感01-12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4

读三国演义有感01-17

读《三国演义》有感【热门】05-21

【推荐】读《三国演义》有感05-21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05-25

【荐】读《三国演义》有感05-27

【热】读《三国演义》有感05-27

读《三国演义》有感【热】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