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
更新时间:2022-06-15 13:30:34
  • 相关推荐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1

  这是第二次读尹建莉的书,第一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两本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信服,如沐春风,感觉很多心中的疑团和迷茫之处,总会在书中找到答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和她的前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主要落脚点都是在家庭教育上,所以,这对于我们这些初为家长的人群来说,真是填补了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很多空白。

  很多人应该都读过“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寓意深刻: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尹建莉认为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因为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他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我也曾在班级里说过“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他的品行永远不会坏到哪里去,绝对是一个我们值得交的朋友。”所以,从小使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将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因为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交给孩子的`,全写在里面了。有时候,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者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

  读尹建莉老师的书,你会发现并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我们身在农村还是都市,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我们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2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尹建莉。一放寒假,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务,捧起书本,与孩子一道,读读书,发现,读书比上网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觉,一本近400页的书,十几天就读完了。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爱孩子,就让我们把这三件宝物送给他们:阅读,自由,良好的表率!因为这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3

  曾经读过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很深。暑假里,有幸又读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教育的美丽和质朴,再次让我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虽然两本书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上,但书中列举出很多案例,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论证,简单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宽松、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结合我的实际,浅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两点感受:

  第一,最大的`平等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第二,最丰盛的馈赠是自由。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修炼自己,让孩子在信任和自由中快乐成长!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4

  请停止对孩子唠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其中关于唠叨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鸣。

  一

  什么是唠叨

  尹建莉说,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而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唠叨,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

  尹建莉说,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是没有意义的,学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话不是要鼓励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迈步的信心,给孩子带来羞愧。这就是唠叨。

  上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并且不以为然?仔细想想,唠叨其实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没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愿意睡觉、孩子要玩电子产品、孩子画画没画好、孩子忘了做作业、孩子没有好好练琴……在这些时候,我们是不是都习惯性地唠叨上两句?怎么还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脚!吃饭了,快来吃饭!饭都要凉了!该做作业了,都几点了?要好好写作业,认真看题,好好写字。该练琴了,昨天少练了半个小时,今天要补上。今天要练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弹10遍……

  如果我们每天都置身在被别人指着说做这个,做那个,并且反复地被说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如何?听得进去吗?还是很厌烦?很抵触?想逃离?

  二

  唠叨的负作用

  尹建莉说,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说,唠叨带有逼迫的性质,会破坏孩子的兴趣、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唠叨着去看书、去练琴,久而久之,他自己还能主动去看书、练琴吗?他还有兴趣吗?还能做得好吗?

  尹建莉又举了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情境:北京和天津刚有D字头火车的时候,有一天她乘坐这种火车去办事。她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充满好奇,从一上车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

  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在后面跟着。

  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来了。

  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别人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的那个例子中,姥姥和妈妈对孩子几乎没有说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话。她们对男孩的态度、话语和行为,好像都是在说男孩犯了什么大错误似的。

  不难想象,男孩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责任感、判断力将受到极大的伤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后,心理就会有产生反抗和厌恶。而且,唠叨对改变孩子的行为有用吗?通常都是没用的。

  三

  如何减少唠叨

  家长如何发现自己是不是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减少唠叨,尹建莉给出了三条建议:

  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长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个完美儿童,还是可以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

  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要改变方法了。

  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改善环境。这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变。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常识,从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

  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

  唠叨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家长们、带孩子的老人们要特别注意了,请从自己做起,拒绝唠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5

  读完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呈现在眼前,渗透着智慧与爱,顺其自然,不着痕迹,美得不可方物。方才明白,这美丽的教育并不简单!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了。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只留给孩子一些物质财富或金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负责。

  一、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记得我儿子刚刚出生时,因为种种原因,无人给我搭手,我不仅要一个人带他,还要自己做饭,收拾家务,家里的一切都得我去操办。所以,凡是我收拾屋子或者洗衣服做饭时,他都是一个人躺在床上自娱自乐。对面的邻居总认为他很听话,实际上仅仅是他习惯了一个人的娱乐。转眼间就到了儿子上幼儿园的时间,我们把他送到班上时,看见很多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却高兴地给我们说再见,让我们放学后去接他。之后,我们慢慢培养他自己洗脸、洗脚、洗澡、洗头等。开始自己洗不干净,我们再给他洗一遍,顺便教他怎么做才能洗干净。慢慢的,不用我们帮忙,他都能自己完成。通过这些小事让孩子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不胆怯,方法正确,坚持下去,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自己。

  二、教育赢在细节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地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有时候需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正确的理念,并让它根植孩子的大脑中。”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加敏感,如果我们只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听后的感受,就很容易让孩子捕捉到弦外之音。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孩子写到一半,不想写了。这时候,爸爸或者妈妈走到孩子跟前:“乖,赶快写,你看,你已经写了这么多,再坚持一会儿就写完了。作业完成后,我们出去玩。”这句话看着没有任何问题,孩子作业写完了,就有时间带他们出去放松了,劳逸结合嘛!可是,孩子听到这段话,可能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你的一个“乖”,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要是我不写完作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这样,孩子可能会为了迎合父母做一个乖孩子而写作业。或者孩子会想:“你哄着我把作业给你写完,才带我出去玩,我不想出去玩,也不想给你写作业了。”然后孩子继续在那里磨磨唧唧,家长也在那里生闷气。如果孩子一放学,你就告诉他:“宝贝,今天饭后,我想出去逛逛,你想去吗?”“去,我也想去。”“那好吧,你先把你的作业写完,我等你。”如果孩子不想去,可以和他说:“其实我很想陪你出去走走的,既然你不想去,那你就在家先写作业吧,需要带什么吗?我回来给你捎上。”这样的话,会让孩子首先知道,作业是自己的,必须要完成的,而且完成之后,才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其次,大人也有大人的事情,他们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也给了自己足够的尊重。

  生活中有万千细节,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我们说话大多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我们的`意识提升了,语言自然也就到位了。

  三、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是埋在每个生命中的宝藏。学艺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让他活得更高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的兴趣班五花八门,也让很多家长眼花缭乱,于是就出现了跟风的现象。有人说学这个好,家长赶快给自家孩子报这个兴趣班,有人说那个好,又去给孩子报那个,结果是孩子的兴趣班一大堆,都不是孩子喜欢的,又给孩子增加很多负担。所以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时,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再去考虑它的实用价值。

  当时给我儿子选择报跆拳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有的说,他本来就好动,要是让他学跆拳道,一定会更好动;也有的说,男孩子学跆拳道不好,要是以后长大了,大人管不住了,爱打架咋办。包括孩子的爸爸也不愿意。不过,在孩子的强烈要求和我的坚持下,孩子还是如愿以偿了。记得他上第一节跆拳道课时,是那么兴奋,看什么都很稀奇,看着大孩子翻跟斗,他也跟着一起翻,结果不小心把腰闪了,我看着他难受的样子,让他回去休息几天等好了再去,他怎么都不愿意。他学得一丝不苟,只要教练教的动作,他都认真按要求去做。那一刻,他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他技艺的进步,更看到他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的态度。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期望看到的状态吗?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学的艺术类兴趣班,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理解,不逼迫。无论孩子选择什么,都应该给予正确引导和支持,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和幸福。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很有可能成为他减压的一种方式。

  四、有些知识不全在课堂和书本上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很多东西还得孩子亲自去实践。只有让孩子把读书的领悟和亲身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再回到书本上升华,使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潜质。

  最简单的途径,抵达最丰富的可能。教育孩子的路很长很长,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修炼自己,信任孩子,就会给孩子无限的成长空间,孩子就有无限的成长可能。正所谓“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中!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6

  时间一天天飞逝,国庆也过了一个又一个,多少热血之志已随岁月模糊,多少青春美好已无法触摸,失去终究已无法再挽留,得到的才更需要自己去发现。看着更成熟的自己,看着已长大的孩子,渐渐明白,眼前更值得自己珍惜。

  根本无法想象,孩子对于自己,是如此的重要,自己竟会因孩子开心而开心,也会因孩子苦恼而苦恼。四十而不惑是对的,看事已不再看一面,人生也不再单单只有自己,会把家庭放在首要的位置,会把家庭教育当成自己日常的事情。

  我的家庭教育观源于上一代父母对我的影响,我把它简单地传承了下来,基本上认为给孩子吃饱穿好,告诉孩子正确的观念道理,尽可能的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学多一点技艺,那就是教育的全部。可看着十二岁的大女儿,庸懒而不对时间进行规划,事情做得随意而不愿太多思考,我明白,我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需的能力还差得比较远。

  与大多数父亲一样,我在这个家庭的角色,是从做好经济支持开始的,认为为家里提供无忧的经济来源,就已经完成自己最大的家庭责任。在一整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都是在思考着如何做好业务项目,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可能想得大多了,可能认为这个事重要无比,难免会把公司的角色带回家,会把工作的思维带回家,会把工作上的沟通方式带回家。于是,我很自然地把“讲道理”作为家庭教育的常用方式,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总是把一大堆生硬难懂道理讲给孩子,总是会说老爸从前如何如何,别人好孩子又是如何如何,希望她能改正。当然,这正如书上所说的,小孩的思维与成人不一样,她听不懂,也根本改正不了。如此进入恶性循环,下一次重犯时,我又说了一遍,又是一次无用功,于是我开始有点火,进入更差的教育方式。

  也许是从农村出来的缘故,我从不认为对孩子发点火是错误的,我甚至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小时候,在我做错事时,父亲会对我一顿训斥,我会由此带来警醒,不敢再犯。所以,在我面对自己孩子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真的.气得你怒从心烧,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顿训斥,以解心中之愤。陪着孩子长大,真的有太多让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了:重复讲过的事可以重复地秒忘;拿着手机可以什么事都不干;睡懒觉可以睡到十点……。很多时候,我都把她们骂哭了。可是,无论我怎样发脾气,这些缺点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每一次发脾气后,她们会反击得我更厉害,无论我所说的还是我所做的,她们都会拿来作为下次反击我的利器。这种情况重复的多了,在骂声中,在孩子的眼泪中,除了留下了对她们的伤害,我还真感觉不到留下了什么。

  我开始在孩子的教育中感觉到越来越迷茫。

  在这需要学习的阶段,非常感谢老师让孩子给我带回来的书,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里,有不少观点上我受益。我上述的两点常犯错误,就作了详细的分析。读完之后,思想家卢梭说过的那句话: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路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久久不能让我平静。通过这一次学习,让我又一次警醒了自己,是要改正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是要学习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了。

  我也明白,很多时候,是自己总没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是自己没太认真地了解孩子,是自己总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结束问题,才会导致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总做得不好。

  喜欢书上说的,在选择上进行教育,在活动中教育,在学习中教育。可这表明,在开始你就已知道孩子要做什么,给他选择上的已经进行必要的干预了,这明显比在孩子做错了的时候发表点观点难得多,花费的精力多得多,但谁叫他是我们的孩子呢?!

  其实也明白书上所说:“适合自己孩子的最好”,但做起来真不容易。当孩子身边的人都在学三五项技艺傍身,就会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三五家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就总怕自家孩子会的少。正如书上所说的,简单的人言也言的做法,虚荣的家长跟风心态这时候就来了,就不由自主地将成人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了。是啊,我们这时候得好好想想了,我们是否真的认识自家孩子,那一些技艺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看得清楚这些技艺给孩子人生带来真正的影响。

  其实也想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更大空间。改正不断给孩子规范的坏习惯吧,你给孩子规范只不过是为了眼前的简单了事。可如果想孩子真正成长,你就必须给他自由,也许刚开始你得花更大的心力,但从此你的孩子将会自己翱翔于天空。是的,你得给她平等。你不能以家长的身份说事,平等表示孩子也可以批评你,你不再高高在上,你不再是能人,你不再拥有家长的权力。这个,其实是很多家长不由自主的接受不了的。是的,你得支持他。支持就得明白,明白他所做的,欣赏他做好的,宽容他做的不好的。明白就是个难事,就得自己也不断学习。所以,我认为书面上那首诗写得很好的,你得给孩子自由,你得作弓弯身。

  谦卑地弯身当弓,作为家长,多难而伟大的事情!愿自己不断学习!

【读《最美教育最简单》有感】相关文章:

最美最浪漫的情话03-05

最美最甜最感动的情话03-13

最简单最动听的情话09-22

最美的教育读后感03-12

最简单最动听的情话4篇03-02

最简单最动听的情话(4篇)03-02

最简单的幸福说说04-11

最简单最动听的情话集锦4篇03-05

最简单最动听的情话集合4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