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09 19:09:57
  • 相关推荐
林徽因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徽因传读后感1

  最初知道林徽因,源自诗人徐志摩。高中时期,语文课本第一篇,便是《再别康桥》。也不知当年那位语文老师是不是特别喜爱它,一首诗连带作者,足足讲了一个星期。自然,也讲到了徐与林的情感纠葛。那时的我满怀青春热血,对于善恶是非有着最直白的喜怒之情。也因此,对林徽因并不那么认可。

  而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后几年,不知为何,她被贯之一些不太善意的称谓,倒也令我心生疑惑。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我问一位长辈,如何看待林徽因,她回答:“其它方面我不好作出评价,但她做出的选择还是不错的。”彼时我已身入社会的大染缸,心性也有了成熟和些许转变。再细读此传记,又有了新的领悟。

  林徽因虽然于年幼之时就随父游历各国,但思想仍是传统的,正如她所说:“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您看多冤!”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出的种种选择,离不开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日渐稳固的价值观。相对于已婚的徐志摩狂热的爱恋,她仍选择了梁林两家一手撮合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再到后来梁与金之间的选择,虽然事后流传出许多版本,但我仍然相信,不论是出于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还是梁思成先生一贯的秉性和作风,林最后仍会选择继续这段婚姻。相较于林的浪漫和敏感,梁思成的严谨、宽容与幽默,实则是最大的互补,加之两人对于建筑学的共同喜好,这大概是众多成年人眼里的“合适的人”吧。

  聪慧的女人,可以因为美丽的外表和才情而拥有许多追求者,但也能抛开感性的因素,做出恰当的选择,同时不伤害他人,并能与其保持长久的友谊。时间越长,经历的事越多,我越觉得这是一件难事,但她做到了。

  出生于书香世家,林徽因身上所具备的诗情画意及其取得的成就,与其家庭及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祖父创办了私塾,父亲留学国外,未念书时,便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外新思想的启蒙。十二岁时,又与表姐们一同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全英文授课,校规严格,全日制教学,她练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培养了良好的举止和谈吐。而后,又因为父亲的喜爱,踏上了欧洲之旅。也因为这次长达一年半的游历,她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事实上,游历过程中,因为她的父亲经常外出应酬、参会,独在异乡的她难免孤独,于是她选择阅读大量英文名著,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但同时,因为出身良好,个人认为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着些许的娇气。且早年间父母感情不和及母亲的哀怨,她的性格中又不免带有敏感、细腻的因素。这体现在未与梁思成结婚时面对梁家人的反对,她的埋怨与逃避,以及最早前往山西考察时她的表现——“不安时,她所思所想全是不安;悲伤时,她的心中充溢着悲伤;当然,看到美丽的景色,发现珍贵的建筑时,她的喜悦同样强烈而富于感染力”。大概从九型人格中来看,她属于4号浪漫主义型。

  然而看似柔弱的女子,也有勇敢的一面。抗日战争时,她也曾说“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或者,或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在儿子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她会如何应对时,也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当时的情况下,以如此平淡的口吻说出这样的话,实则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只是大多被人忽视罢了。

  工作之后,有那么几次,我常苦苦思索,我所热爱的,能够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事业究竟是什么。但常常是因困倦而以失败告终。而读过此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本以消遣为目的的一本传记,竟让我读到了建筑之美,以及那献身于一项事业的伟大和激情澎湃。

  早年的游历,让林徽因产生了对建筑美学的喜爱。难能可贵的是,建筑本是一项辛苦且在当时不接受女学生的学科,但她却凭着一腔热爱坚持下来了。回国后,更是影响梁思成,并由此展开了两位建筑学者的一生。蜜月之行,仍不忘研究欧洲各国建筑,回国后,梁在东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她也在不久后到了东北任教授,东北气候寒冷,年少时得过肺病的她身体也变得虚弱。而后,又在儿子逐渐长大时,她收拾好行囊,和丈夫一同克服艰苦的环境,外出考察,期间,还能用发现美的眼睛、诗意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

  当然,生活中不是只有美好的事物。在见到晋商院落时,她认为“在这样的建筑空间和精神空间里,怎么会有施福乡里、惠泽后代的胸怀?怎么会产生现代的生活理念和经营理念?难怪这些当时富甲天下、不可一世的晋商们会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自此,我才从她的视角里,第一次深切地领悟到了建筑独特的历史意义。而抗战时期在简陋的李庄农舍里,带病协助梁思成先生编写《中国建筑史》。战后,被聘任为清华大学的一级教授,主讲《中国建筑史》,参与设计国徽,呼吁保护北京城古牌楼,甚至还在无意中发现景泰蓝工艺面临失传危险时,成立美术组,传承和设计新的图案。

  作者张清平先生在书的封底写道:“她对自己所珍爱的一切,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是林徽因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一个保持着对理想的最高热情和追求的人,值得后人称赞和纪念。

林徽因传读后感2

  忙里偷闲,每天晚上睡觉前,会看会书,断断续续的将封尘许久的书又拿出来翻阅,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作者:白落梅,原名胥智慧,中国华侨出版社。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原名徽音,改名为“徽因”。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挽救景泰蓝工艺。

  这本人物传从生命的时间轴为主线,描述了林徽因的成长经历,但没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与其说是人物传,不如说是散文,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行云流水、辞藻华丽,让人读起来很是舒服。

  林徽因出身时期正是清朝末期(1912年2月12日灭亡),然后进入了民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她被广大的熟知是因为她的才情,以及那首很出名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写给长子)。其实林徽因在事业的成就也是极高的,建筑学的成就自不用说,作为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牌就是至高荣誉。但人们津津乐道的仍然是林徽因的感情之路。确实,不论怎么说,只要谈起林徽因,她的感情经历是无法回避的。

  林徽因不论容貌、才气、学识,在整个民国都是屈指可数的,追求之人众星攒月,数不胜数。她就像一朵白莲,那么高洁、淡雅,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淡淡的微笑,没有伤害,没有悲伤,但身在红尘,又有谁能幸免。她和三个男人剪不断。

  第一个: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年长林徽因八岁,与林徽因初见之时已经结婚。林徽因在英国剑桥大学(康桥即剑桥)留学时,两人心心相惜,因各种原因两人未能走在一起。林徽因不迟而别,于是徐志摩写了著名的诗《再别康桥》。其后,徐志摩写了很多诗都是写给林徽因的,林徽因也写了很多诗是写给徐志摩的。在林徽因心里,徐志摩一直是最柔软也是最脆弱的存在。虽然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但在林徽因心中,是一直爱着徐志摩的,两人一直都保持着紧密往来(后来,徐志摩同陆小曼在一起)。徐志摩为了听林徽因的一场报告,不幸中途飞机失事而亡。林徽因让人带回一块飞机残片挂在卧室,以示悼念。

  蝴蝶最美,终究飞不过沧海。

  第二个:梁思成(1901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丈夫,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曾问过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好要听了吗?被传为美谈。我相信,林徽因在婚姻的事情上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而在结婚前,梁思成因运动过程受伤,造成终身残疾(一只脚比另一只脚短一寸)。林徽因其实是个很理性的女子,就像当初和徐志摩相恋时,毅然决然的离开一样。她和大多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最爱的,也没有选择最爱自己的人,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结婚的人。在林徽因去世七年后,梁思成再婚。(是不是有点像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

  蝴蝶飞不过海洋,没有谁忍心责怪。

  第三个: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这个名字不如前两个人被人所知,但我认为却是最值得尊敬和钦佩的。学术的成就自不必多说。他应该是最爱林徽因的人,没有之一,但能发于情止于礼,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晚年和林徽因的孩子一起生活,孩子都亲切的称呼他“金爸”,当之无愧。我无法想象,和自己心爱的女子择邻而居,别无所求,只为默默陪伴;我无法想象,每个孤独的.夜里是独守孤灯是如何度过;我无法想象,在林徽因去世后,每时每刻的思念是痛彻心扉。在林徽因去世后,一次金岳霖请好友吃饭,众人不知所云,席间,金岳霖举起酒杯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席间无不叹息,用情至深,让人动容。但我相信,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所爱之人,爱且只爱一人。

  蝴蝶飞过海洋,是因为彼岸还有等待。

  徐志摩给的七彩梦幻般浪漫,梁思成给的是安稳的烟火人间,金岳霖给的是一生默默守候。有人说:林徽因把爱情给了徐志摩,把婚姻给了梁思成,把孩子给了金岳霖。世间事本来就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一生一世,听上去那么漫长,再回首,转瞬即逝。爱的时候,许诺永远,不爱的时候,一别两宽。

  林徽因去世后,葬在八宝山公墓,八宝山公墓当时是由林徽因设计的,感觉人生就是圆。林徽因纪念碑,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纪念碑为长方形,上面有林徽因的剪影和她的文字,呈一座高1.82米、宽1.25米线切割工艺的铜碑,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

  碑文: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地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以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

  谁说人间四月都是艳阳天,谁说人生有情月长圆,也许我们要将世间冷暖皆尝遍,才真的可以视前尘过往为云烟。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此生遇良人,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时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林徽因传读后感3

  每一个女子都是一种花

  不知是因为喜欢春天而喜欢花,还是因为喜欢花而喜欢春天,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春天,喜欢上了花开,喜欢阳光温暖,喜欢微风拂面,喜欢柳枝的婀娜,喜欢百花的娇艳,喜欢身处春天的那种心境,清新、明亮。

  喜欢春天自然喜欢如人间四月天一般的女子林徽因,她最爱白莲,而她也如白莲一样纯净优雅。我总觉得民国时期的奇女子都有一种独特的美,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现代美。

  我想这和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造就了这样一些传奇女子,如林徽因如陆小曼如张爱玲……与林徽因关联最多的就是陆小曼和张幼仪了,因为一场康桥之恋,因为一个徐志摩。林徽音被比作白莲,那么陆小曼就是一朵红玫瑰,张幼仪就是那院子里的月季。

  原来爱有很多种姿态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一场康桥之恋成了世人眼中的才子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一起研究古建筑,演绎了一段细水长流的爱情,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我既为没有结果的康桥之恋感到遗憾又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我想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选择离开或许是因为太理智,她不想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或者是太懦弱承担不起这样的爱情。

  她自己的解释是爱的不够多,我是不太相信的,如她所说的话,那她又怎会在病痛中和徐志摩通信,人生病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会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有一片寂寞的地方只有徐志摩可以安慰。徐志摩死后她将一片飞机碎片常挂在自己房中,也许只有徐志摩才是她真正的知己。

  之所以说是因为爱的不够多,这种心理或许可以用弗洛尹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释,即自我运用心里策略来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冲突,其中一个形式就是合理化作用,通过歪曲现实来为自己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而不爱就是她为自己的离开最合理的解释。

  林徽因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我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不管是否如她所说,我都觉得他们没有在一起是最好的结局。林徽因向往的是人间烟火,最平常的生活,而徐志摩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经不起油盐酱醋的。

  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彼此成全,成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细水长流,成全了徐志摩永远的浪漫情怀,就好像一朵花开到最好的时候被拍成了照片定格成了永远。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就像陆小曼对徐志摩那极致的波澜壮阔的爱。为了他和王庚离婚并打掉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好的结局,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对她是敬佩的,敬佩一个女子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爱是不能用对错来衡量的。

  相对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温柔,对陆小曼的宠爱,他对张幼仪是那样的绝情,张幼仪为他无悔的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而他对她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一个传统的女性独自出国,语言不通没有亲人,要面对多么大的困难,而他对她却是不管不问。但张幼仪是大度的,即使公婆是向着她的,面对离婚她还是选择了给他自由。面对这样的境遇,她没有沉沦而是活出了全新的自己。我想这种大度也是源自于爱,一种安静的爱。

  所以我把张幼仪比作院子里的月季,把陆小曼比作玫瑰,一种代表家庭一种代表爱情,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没有承担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应承担责任,他追求的是爱情。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又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据说有一天金岳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请到了北京饭店,之前没有说原因,去的人也不知道是为何,待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时的金岳霖已是一个老者,他对她情深至此,此时的林徽因是最让我羡慕的,这样的爱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原来爱有很多种,有的爱的清澈,有的爱的热烈,有的爱的平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时会说看那个女生长得多么好看,如果朋友说长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会开玩笑的说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实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拥有着让别人羡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好的家世,好的教养,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诗意的才情还有许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业。

  一个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的,林徽因有一个优秀的父亲还有一个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爱的母亲,所以她的童年应该是不那么快乐的,从小便学会了在母亲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做一个懂事聪慧的女儿,所以她应该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比同龄人成熟的要强的人。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她对待爱情那么的理智,她的一生为什么顺利的没有太多的涂涂改改。她的要强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上,病痛也无法让她停下脚步,参与国徽的设计更是无限的荣耀,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难不被人喜欢的。

  她既是诗人也是建筑师,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筑事业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写的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我觉得这是她和张爱玲、三毛、萧红她们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是优于她们的地方,她不仅会写作,她还有自己热爱并执着的事业。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为她写的挽联,写得多么的适合她,多么的美,正对着她的诗“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4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5

  《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这本书的作者是程碧。她从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事故事写起,带我们走入她的原生家庭,一起去回顾林徽因的人生经历,从多重视角去解读,去呈现一个全面的多面的民国才女林徽因,给当代女性以启迪——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刚开始读,觉得她运气真是好。

  正如文中所写,16岁,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期间,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版文学作品。起初只是为了学习英文,渐渐地,那些故事也影响了她的人生、爱情态度。她曾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这样的话,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日后她自信、淡定的性格。也是在欧洲生活期间,她立下了要当建筑师的梦想。一个女人,在还没拥有爱情和看清自我之前,有三件事是重要的:旅行、读书、掌握一门外语。这三件事情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适用,而林徽因18岁之前都已完成。这该是成就林徽音后来生活和事业圆满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的教育孩子过程中,也能让孩子早一点去外边见识,在两极中体验不同,会开阔他的视野,

  一个幸运女人的爱情模式应如林徽因,人生中最重要的初恋,邂逅的是浪漫多情、心思细腻、对生活抱有火热激情的诗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从彼此吸引,到惺惺相惜,他用诗人的浪漫满足了文艺少女对爱情全部的幻想;后半生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世间始终你好”般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此之外,再有一个痴情的像金岳霖那样的男人,终生以欣赏的目光追随着,大概这样的一生才算完满,情感上才能得到满足。

  继续往下读,让我领悟,她只是活得很用力,幸运的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1.她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子。她更像一个现代正能量女郎,出生于大家庭的她,父母并不恩爱。林父宠爱的是大字不识的二姨太程桂林,致使林母一生都活在幽怨中。这使得林徽因自小便会察言观色,在父母、二娘、甚至二娘的'孩子们的关系中,她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家里每个人都与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2.她是一个善良且理智的女子。徐志摩给她的爱情,让她在甜蜜中感到惶惑,见到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她被那双充满“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震撼了。大概受到其父母糟糕的关系影响,林徽因想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一生都因为另一个女人的存在而不快乐的女性。或许也因此,她不想把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也置于这般境地。在车站见过张幼仪之后,正是她的善良和理智让她选择了结束这段感情。

  3.她是一个美丽、明媚、自信且不自恃的女子。徐志摩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对诗歌并无兴趣,与林徽因的相遇,才激发了他创作新诗的灵感,并在日后成为著名的诗人。受林徽因的影响,梁思成选了建筑学,并在日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还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金岳霖认识梁氏夫妇之后,常常看他们为了测量古建筑上的某个数据而爬上爬下,于是就编了“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打趣”他们,以“林下美人”来赞美林徽因的美貌。一般的女人往往会迷失在男人的宠爱和赞美里,但林徽因反而很不领情地说:“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她并没有觉得长得漂亮是件多么了不起或是值得大肆炫耀的事情,也未利用这件事,从男人身上捞得一些好处。林徽因的这种反应反而引得金岳霖的鼓掌称赞。平时,她与朋友们所高谈阔论的话题也都是跟文学、艺术、建筑方面有关的,不是一般女人之间的家长里短、窃窃私语或者片面幼稚的看法。对于道德和人性,如她自己所言:“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

  4.她是一个把人生活成极致境界的女子。她的一生不仅留下一本本关于中国建筑的著作,还写了上百首诗歌、小说、散文。她享受过人生的欢乐,也经受过人生的苦难。她是锦衣华服也受得起,风餐露宿也过得去;她可以穿着全套的马术服成为潇洒的女骑士,也可以骑着小毛驴在颠簸的山间小路做田野调查;她可以穿着白色的绸袍面、焚一炷香、对着一池荷花写一首诗,也可以在艰苦的日子穿着摞满补丁的粗布旗袍度日;她可以讲着流利英文同她的朋友们快乐地吃着牛排,也可以在不知名的村庄吃着掺杂沙子的石磨面条;她可以住在种着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得的丁香树的优雅的四合院里,也可以临时在不知名的寺庙搭起帆布床凑合几个夜晚;她可以由仆人开车载着外出见朋友们,也可以提着酱油瓶出门去打酱油。

  读到最后,也让我感叹再完美的人生都有美中不足。

  即使如林徽因这样完美的人生,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她只活了51岁,并且一生很多时候被肺病折磨;她的人生被战争耽误了太多,要不然,以他生命力会做出更多成就;她的优秀给同时代的精英女性造成不小的压力。正如文中所写一个人得着多少人的喜爱,便会得着多少人的压恶,不能事事如意全都独占着。林徽因她最著名的“仇敌”大概是陆小曼、凌叔华和冰心了。陆小曼、凌叔华“仇”的是“情”,冰心“仇”的却大多是在文学层面。所幸她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友情让人甚感慰藉。

  掩卷沉思,这本书给人以力量,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给人温暖,人离不开人,最好的关系是让双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书中还有许多对感情、婚姻、事业、生活、人性等丰富、细腻、深刻的描述,耐人咀嚼,启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

林徽因传读后感6

  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传为千古佳话,林徽因传读后感。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上述的那些印记都已显得微不足道,即而代之的林徽因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的鲜活风范。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灵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间。”同时,也从侧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近代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一路艰辛、治学的坎坷动人的画面。

  首先是从林徽因的情感世界谈起吧:我认为理智与明智的林徽因与充满幻想、浪漫的徐志摩,注定是挚友、诗友的关系;而她与梁思成则必是志同道合的一对。从书中的记述,我非常的欣赏梁思成的幽默。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xx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林徽因传》读后感09-11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01-10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04-07

读《林徽因传》有感01-09

《林徽因传》读书心得03-14

《林徽因传》读后感9篇03-16

林徽因传读后感10篇04-12

林徽因格言04-13

林徽因语录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