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范文1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在一次讲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文本细读感受,化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只有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
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慢慢走(读),欣赏啊”;就像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说“沉入词语”;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要“在字里行间阅读”;要“徜徉在语言之途”。
王崧舟老师谈到对《小珊迪》这一课如何进行细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课题为什么叫《小珊迪》,文章当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小珊迪”这三个字,出现“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点就聚焦到这个“小”字上。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上公开课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潜心细读文本,而是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所以在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没有引领学生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的作用,就是引领学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任务。这个引领,本质上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深邃和独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学肯定出问题。所以,当我们语文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请暂时忘记自己是老师,因为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们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个善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细读。一个真正会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诗意和快乐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作为语文教师,今后的我应当,也愿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以阅读的姿势守望,用阅读丰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脚步。
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范文2
暑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十二集“爱上语文”系列百家讲坛,在网上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部分课例。引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这十二集中,王崧舟老师在向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强调一个正确的观念: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学好语文,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
学语文要以学做人为第一要义。
学语文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学中国古典诗词,就是学中国文化。
这些可谓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耳熟能详的金句,我们往往会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王崧舟老师用这些金句再一次为所有的语文老师明晰了为什么学语文,怎样才能爱上语文。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思考。
一、读诗是有思维路径的
王崧舟老师在爱上语文第1讲语文中的文化美中,讲了两首诗,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另一首是江雪。在讲泊船瓜洲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王安石没有安全意识,而在讲江雪时,又有学生提出来,这么冷的天,这个老爷爷为什么在这里钓鱼?孩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是从实用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读诗的,他的思维路径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加以引导。
王崧舟老师提出读诗时思维的路径,不能是从实用的角度、纯理性的角度来读。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这样说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的读,充满想象力的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诗的逻辑是情感的逻辑。语文老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读诗的时候做一些必要的点拨指导。
王崧舟老师不但关注了读诗时的思维路径,他还给我们所有老师传授了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二、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在爱上语文三读诗中的厚与薄这一集中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抓手,王崧舟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作品读厚,王崧舟教授提出书读百遍不是数量上的要求,而是层次上的要求,质量上的要求。那怎样才能把一首词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读厚呢,王崧舟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三条思维路径:一是参考别人的体会和感悟。例如有人在读《长相思》这首词时拿榆关与故园进行对比,形成空了间上的一种张力,拿故园的.夜晚跟征途之上的夜晚进行对比,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张力,这就是一种对比的思维策略。但是也不要只读一篇,还要读多篇的别人的解读。那如果碰上解读的有矛盾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第二条思维路径:去研究作者本人。研究这个人的生平,读这个人的其他的作品。
第三条思维路径是抓住关键的意象,再看看别的诗人是怎么写这些意象的。例如别人的诗词里边是怎样写故园的,写故园是因为有乡心,那么别人的诗词里边又是怎样写这一颗乡心。读到这里就知道这一颗乡心不只是纳兰性德的,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这就是一种文化。
王崧舟教授在读厚一首词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所提出的,好的教师是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他读纳兰性德的这些词,又岂是一天两天能够达到的,真的是用一辈子来备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一节课。让我领悟到,作为老师就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看教育方面文学方面的书籍。
读厚是基础,而第二个层次是是能够把它读薄。
读薄跟数量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没有太大的关系,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词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这首词的词牌是长相思,词名也是长相思,而长相思三个字,你可以把它读薄读成一个字——思。
第三个层次:读薄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读活,要把自己放进去。要体验着诗人的体验。
这三步又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教学,在其他的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时也是同样的。读厚就是对这篇文章,这个作者有充分的了解,也是我们备课的第1步,对教材进行分析,占有大量的资料。而第二步读薄,其实就是进行教学设计。而读活,就是语文的实践性的要求,把课本里里边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起来。
王崧舟老师还用了好几集为我们诗词中的文化意象的重要性,他认为,读出诗词中的文化意象,才叫文化。因为这些意象承载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但是,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在听的过程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质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上语文作文03-04
曲舟,加油01-28
爱上夏天作文03-20
爱上读书作文02-15
爱上音乐作文04-20
舟过安仁作文03-29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03-20
爱上阅读作文03-20
爱上春天的味道作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