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5-27 13:11:15
  • 相关推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

  看这本书,我几乎全程都是惊讶,惊讶有三:

  1、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曾国藩的五次耻辱,是他人生五次重大改变的转机。

  2、改变曾国藩的12条日课,对自己之严厉,以及坚持的毅力与恒心,着实让人佩服。

  3、曾国藩40字识人术,不仅说明他学识渊博,更是善于观察与总结。

  下面我再来详细的说一下,曾国藩的5,12和40。

  一、曾国藩的五次耻辱。

  1、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五次考秀才不过,第六次考被公示半个秀才,觉得奇耻大辱,回家后奋发努力,第七次再考终于中了秀才,接着他中了没个人,又四年中了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2、“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曾国藩建议日讲,加强学习,扭转官场作风。皇帝命令他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并画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由于画得太难看,被大家当成笑话。官场的人笑的不是他的图,而是因为他的作风太盛而对他不满。

  3、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上书《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言批评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原本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没想到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4、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讲的是曾国藩到长沙后,看不惯官场现状,处事断案果断,引起了当地官场的不满。于是大家团结起来,给了曾国藩一个下马威。

  这次事件后,曾国藩带着自己招募来的湘军,独自去了衡阳,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十战十捷。

  5、曾国藩的江西之困。这是现实对曾国藩的又一次打击,江西的官场是长沙的翻板,再次被孤立;他申请回家守孝三年,居然得到了批复。

  在家的两年,被他称为『大悔大悟』之年,整个思维方式得到了重大转变。从愤青成了『老奸巨滑』!

  二、曾国藩日课12条心法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人,从他考秀才考了7次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一句不通不读下句,一书不通不读下一本。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日知其所无,每天记录心得,很难得;更难得的`是,他还将自己的心得请朋友批复。如此开阔,坦诚,大写的赞!

  三、最最难得的是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

  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察人本质的眼力。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流传甚广的曾国藩八句相人口诀,可以说是曾国藩对相人术的总结,有的内容也显然超出传统相人术的范围,而融入一些新的考察、观察人的方法。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肯定心术不正。

  第二句是“真假看嘴唇”。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之说。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场把所有的人都带动起来,像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一见钟情,被对方的一种气质所慑服,有一种追随的感觉。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五句是“主意看指爪”。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手以厚、软为贵。手指纤长,其人聪颖,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鲁。曾国藩说,“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这个心定就是主意定,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2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也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曾国藩本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他一生的中最重要的分水岭是在三十岁。自此之后,他做了几件常人做不到的事,而后成就其巅峰人生。

  一立坚韧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中立场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自我监督,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最最紧张的带兵作战年代。可想而知,他的'这个坚持最终会带给他什么。

  二善于借力,用环境逼自己坚持

  归要结底,人是被决定之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曾国藩就想尽办法找人来监督自己。他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公布于众。他定期会把自己的日记,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儿子阅看,也会寄给自己的亲人阅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建立社群,用团队规则的形式来互相约束,其实本质上也是类似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气质变化、增长本领的一生。

  梁启超曾盛赞曾国藩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转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读曾国藩的传记,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人生,只要有立得下远大的志向,吃得了苦中之苦,能耐下性子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则人这一生将能做出远超自己所能想象的成就。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3

  曾国藩这个人的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成功学典范,天生有些愚笨的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恒心,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立下千古大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被世人敬仰。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人生的主导权在自己手里。勤奋,坚持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下面,带着我对他的崇敬,总结一下本书对我感悟最深的点:

  第一点: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愚笨之人,是有出处的,但也说明他是一个有着超凡韧性的人,大多是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越挫越勇。这也为他后面扶摇直上打下基础,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的努力到可以感动自己时,老天都会为你开路。

  第二点: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他的队伍除了练功就是学习,硬是用这种方法,把他的队伍练就成了精兵强将,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非常执拗的一面,到哪都挖深深的壕沟,当时很多士兵都不理解,可就是用这种战略,他屡战屡胜。看似很笨的方法,他却用活了。

  第三点: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偏激,树敌无数,空有一番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后面经人指点,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他就上书指责。言辞犀利,不留余地。腹背受敌,多次危及性命。后面知道问题所在,他马上改正,可见,他有超强的执行力。

  及时总结反思帮他改掉了很多不好是习惯,一个能做到每天都写日记总结,一辈子都在学习提升,始终都觉得学不够,他已经把学习当成了工作,当成了乐趣,乐此不疲。

  第四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这也是他晚年虽位居高位,手握兵权,但没有遭到皇帝排挤的原因。用现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很有分寸感,进退有度。

  第五点: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对知识的追求已经超越生命了,他当时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仍然在看书,给家人写信汇报。

  听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感动着,一个人在怎么能有如此的勤奋和毅力?但曾国藩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回望我们的人生,多的是为失败找借口,贴标签。真的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曾国藩,多给自己一些力量,去活好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4

  棱角分明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刚踏入仕途时,他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后来甚至发展到刚愎自用的地步。

  咸丰初登基,下诏广纳诤言。曾国藩听了心情振奋,上了一道名叫《应诏晨言疏》的奏折,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鞭挞当时官场的丑恶形态。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员们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处处讥讽、笑话、排挤他。

  曾国藩并不沮丧、消沉,反而斗志更盛。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关键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但皇帝没有任何反应。

  看见皇帝没有反应,曾国藩决定先要打醒糊涂皇帝。他做出了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在《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顿。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其反应可想而知。他把奏折摔到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各位大学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

  但曾国藩好像并没退缩,又先后挑战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赛尚阿,致使二人先后被革职、处刑。

  他一系列刚性强硬的做法,渐渐使自己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日益孤立。他发现自己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在咸丰二年时,曾国藩几乎成了官场圈子里人人唾骂的人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拿到手到读完,仅用了3天的时间,很有收获。以前很多有关书籍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这本书的视觉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这正如书中所说: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我感悟颇多:

  一、从曾左关系学待人之道:

  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二、“刚与柔”、“拙与恒”:

  曾国藩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有走到“真伪不辩”的情况上去。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海瑞等清官典型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光同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这是柔的一面。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有尊重规则的智慧,却又能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两点独特的品质。一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二是有“恒”。曾国藩家书中曾有一段:“人,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则天下断无不成之事。”这三点中他最推崇的是“有恒”。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6

  曾国藩这个人的名字都不陌生,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我们毕生修炼。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愚笨的人,他的成功就是勤奋,坚持。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只有你多努力,够勤奋,肯坚持。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下面,带着对曾国藩的敬仰,我整理了对我触动很大的五点:

  一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进士,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个有点愚笨的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韧性,很多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由越挫越勇。所以他后面扶摇直上。也说明他有非常扎实的功底。

  二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全队都严格执行,当时,他手下的队伍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他坚持要做就做最好。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超常的耐心。挖深深的壕沟,没有很高深的战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耗死敌人。他一直强调,我们眼光要看的长远,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

  三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上的弱点,树敌无数,很多想法都很难执行。当他40岁后,他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态度就很激烈。语言慷慨激扬,不留余地。得罪了很多人,很多次都差点小命不保。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一意孤行,后面,经过了一系列的打击后,他深刻反思。很快就做出了调整。

  四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

  五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已经把读书学习当做人生的乐趣,他会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书信的方式寄给自己的家人,在军营里,他要求士兵每天都要读书学习。大胆提拔文人做官。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7

  曾国藩一改原来锋芒毕露的个性,时刻注意尊重他人,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以前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究虚文俗套,现在注意礼仪排场;复出到长沙,他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也亲自造访;原来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不理不睬,现在每信必复;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再出后不久,皇帝命他率部入四川。他不愿奉命,但不公开抗旨,而是连上数折,或托词所部正攻打景德镇,无法分身,或者讲可以灭敌于湖南而不必入蜀,或托言江西、安徽当守,多方周旋,刚柔相济,终于摆脱了西上四川、客军虚寄之苦。

  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经过数十年历练,到了晚年,曾国藩已经是“老奸巨猾”了。

  曾国藩虽然掌握了官场生存的秘密,有时也使用权诈手段,但其内心操守依然分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含糊。

  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对朝廷最忠诚,除了涉及其家族、兄弟及其利益之外,绝大多数时候,他对上对下,都贯彻了以诚相待、以拙胜巧的原则。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8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娇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有道德而又圆滑的官僚,所谓外圆内方,知行合一。他的外圆内方的性格渐趋完善。

  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正中升发的.。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相信曾国藩的颠簸人生也影响到后人,形成现代官场上的”中庸、无为“等风格。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这也是他改变性格的真心感悟写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9

  曾国藩是一个并不聪明的人。––题记

  现实当中,人们常常把哪些记忆力不强、不擅长遣词造句和数字运算的人称之为“笨人”。这些“笨人”在学生时代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功课学习上,却成绩仍然不太好;长大之后做事情,也不太会找一些比较讨巧的方法,总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爱较真、认死理儿。

  在常人眼中,他们总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做一些看似没有太多效果的基础工作,让人觉得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倍功半”,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嘲笑他们,认为他们很傻。但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旦这些笨人把他们肯下苦功夫敢较真儿的特点充分发挥,往往却能够厚积薄发,取得一番成就。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曾国藩的读书天分并不是很高,脑子也不是十分聪颖。他十四岁岁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七次才考中秀才,而且是全县倒数第二名,而他的父亲更是直到四十三才勉强考中一个秀才。还有有一个关于小偷与曾国藩的笑话,讲的是小偷去曾国藩家躲在房梁上偷钱,正好碰到曾国藩在屋里背书,背了两三个小时还是背不过,而小偷却背过了,直气得小偷下来数落曾国藩脑子太笨。

  但正是因为笨,所以曾国藩肯下苦功夫做事情。

  因为笨,所以曾国藩在读书的.时候每天早起晚睡、用工苦读,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读书的宗旨是“不完全理解一句话,绝不看下一句话;不读完一本书,绝不看下一本书”。他虽然连考七次才中秀才,但是每一次考试之前,他都作十分详尽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一旦他突破的那个制约的临界点,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的科举之路也印证了这一点,中秀才之后两年,曾国藩考中举人,又过四年中进士,又过两年中庶吉士、点翰林,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再之后十年七迁,累升至刑部侍郎,从二品,副部级官员,创造了清朝官员升迁史上的一个奇迹。

  因为笨,曾国藩做人始终谦逊低调,宁可自己吃亏,也从来不沾别人便宜,也不争强好胜、好勇斗狠。为了争夺中兴能臣的殊荣,左宗棠会会时不时的会抨击讽刺曾国藩;曾的学生李鸿章也常因为官场利益而不时的和他打痞子腔、耍心眼。但曾国藩却从未和左宗棠打过口水仗,对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是自始至终爱护有加。而他宽厚的人品,也使得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的能员干将,最终成就了他平定洪杨叛乱、开启洋务运动的宏达业绩。

  因为笨,曾国藩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不敢投机取巧,有丝毫怠慢。带兵打仗时,他从不急功冒进,每次作战他都会充分考虑、反复琢磨,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变量,直到完全有把握之后,才会领兵作战;创建湘军选人用人时,从军官到普通士卒,他的原则是“用士人,领山农”,往往选取那些老实本分、踏实做事的人领兵从军。

  因为笨,曾国藩对知识始终保持一个开放渴求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学说,他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对于佛家由于领军作战的缘故虽未深入解析,但也是有所涉猎。甚至对于绝大多数人都不愿读的文件汇编,他都进行过反复阅读,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件之中往往包含着前人政治智慧的结晶。对于当时刚刚进入中国的西学,他也秉持着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不成幼童赴美留学、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事业。

  可以说,正是曾国藩的笨,成就了他后来的历史地位。他的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开放包容、谦虚谨慎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欠缺的。

  现在的我们,不是笨人太多,而是像曾国藩那样的笨人太少,人们都太过于聪明,太喜欢投机取巧、走捷径,不愿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事情。因为太过聪明,有的人总想一夜暴富,热衷于炒房炒股,进行所谓资产运作,而不想静下心做事挣钱;有的人卖身求荣,甘为他人二奶二爷,甚至N奶N爷;有的人热衷于投机钻营,阿谀奉承,大搞人际关系,却无心提升个人实际技能……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有人看似走了捷径,实则绕了一个大弯;有人看似在那里缓慢前行,实则选择了一个最正确的道路,只等待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做个笨人,踏踏实实走好人生路上每一步!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

  长沙之辱,江西之困,皇帝冷落,丧父,被免,受骂,不仅江西全境骂他,而且有人骂他给皇帝要权是两面派的做法,是伪君子、真小人。

  对于一个有着博大胸怀,一心想要作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闲置是对他最大的惩罚。曾国藩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追思自己父亲,他想念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军队,他在苦苦反思自己一个道德高尚知耻知悔的人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在家守制的一段时间,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几千年前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的原因。意识到自己的挫折不仅仅是因为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存在诸多缺陷。锋芒太露,自认为是正直的化身,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许多麻烦和障碍!

  曾国藩回想自己以前的为人处事,从前跟皇帝说话直来直去,一直都是以圣人的道德高度说事,从不注意给皇帝面子。从前给湖南省长写信,盛气凌人的态度不像是在和一个平级官员说事,简直像老子命令儿子,没有一点尊重。对于共事的同僚,他时时处处不留情面地批判教育,盛气凌人。他想起弟弟争吵中给他说的话:你盛气凌人的态度,弟弟们尚不能忍受,何况他人?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在近乎闭关修炼的思考中,曾国藩认识到官场和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一个人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为人处世只有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得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深思熟虑之后,曾国藩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性格,作出了柔韧的改变。他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并以此为座右铭。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1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读后感·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2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张宏杰编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心费时,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书信,这些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晦涩难懂,而且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生僻字,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读音或意思。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者很容易被曾国藩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

  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

  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

  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

  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

  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

  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

  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4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被誉为“官场第一完人”。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世人更有”为官须看《曾国藩》“的`说法,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官场哲学之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对曾国藩初入官场的刚烈倔强到后期通融练达的处事风格进行了列举和分析,不难看出他从“棱角分明”到“外圆内方”的性格转变轨迹。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5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xx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相关文章:

实用的侧面描写的作文三篇05-27

写侧面描写的作文5篇05-12

写侧面描写的作文4篇05-21

三峡侧面写山高的句子04-18

曾国藩的名言警句03-31

侧面描写的作文600字(通用47篇)06-12

正面管教读后感02-10

正面管教读后感05-21

《正面管教》读后感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