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自驱型成长》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到“自驱型成长”这几个字,家有儿女的伙伴们,心动了吗?我们常常会觉得孩子不够自觉,很多时候都感叹“孩子不急,急死老母亲”,渴望孩子拥有“内驱力”,满足老母亲所有愿望。如何帮助孩子激发自身“内驱力”呢?请随我一起翻开《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学习书中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这本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William Stixrud,PhD),他的演讲涵盖了青少年脑发展、冥想、压力作用机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术对大脑的负面影响等领域。另一位是启发型教育家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是青少年在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方面的导师。
这本书涵盖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提供了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来自数千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
关注压力
提供成长动力
无数的家长包括我们自己都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误的育儿模式中,称之为“挑战—努力”模型。这个模型下的家长会关注确定的目标:比如成绩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努力,实现自己给孩子制定的人生目标。然而,真正能坚持下去最终实现目标的孩子并不多,往往还会因为家长过度的管制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亲子关系陷入病态。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大程度是因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观上就出了问题,要切换育儿模式,从“挑战—努力”模型改变成“压力—控制感”模型。只有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观,自驱型成长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做再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什么是“压力—控制感”模型呢?这种教育模型的家长,注意力就不再是某个目标了,而是回到孩子身上,去关注孩子的压力。我们常常会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是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压力就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
书中给我们介绍了脑科学研究成果:人类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会通过两种激素来影响人的行为,一种是肾上腺素,另一种是皮质醇。就是这两种激素让压力呈现出了两面性,肾上腺素是可以激发潜力的激素。当遇到危机时,压力反应系统会迅速释放肾上腺素,让人产生平时无法发挥出的潜力。
如果压力持续存在的话,皮质醇就会被释放出来。这种激素本来是帮助人体应对高压环境的,但是如果孩子体内的皮质醇持续几周、几个月都很高的话,那它就会对人的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如果压力因素能够很快排除掉,孩子体内的皮质醇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样的话就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损害。甚至,产生压力的意外事件还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压力了,也就是说孩子在压力中成长了。
让家长关注压力,不仅仅是因为压力可以为成长提供动力,更重要的是压力的另一面,它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压力分为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正向压力就是已经训练了很久,马上就要上台表演节目,心中既兴奋又紧张的感觉。这种压力往往可以让孩子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力,让他表现得更好。可承受压力一般是指孩子需要面对自己控制之外的情况,比如在学校里被别人欺负等。这种压力虽然孩子很难自己应对,但是有成年人在旁边支持和帮助的话,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坚强。毒性压力就是会带来危害的压力了,要么是遇到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在没有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地承受压力。这种压力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甚至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对于家长来说,我们要让孩子更多地体验正向压力,在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毒性压力。
把握管度
培养自我控制
作为老师,经常有家长会问我:“老师,我到底要不要看孩子做作业?我不守着他,他就不好好做。”“我家孩子学习不好,别说上大学了,以后可能高中都上不了。”你总能从家长这里感受到他们的育儿焦虑,书中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如何管孩子学习的方法,而是告诉我们要切换教育观,孩子成长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好明确的基本规则,同时要牢牢记住,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管的是孩子选择的问题。作者在书中给予的建议是,在管孩子时适合采用以下三条规则:第一是“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第二是“你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第三是“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即便不那么明智,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其实就是告诉家长要相信孩子有处理好事情的能力,鼓励孩子相信自己,支持孩子的正确决定,培养孩子拥有承担犯错的责任意识和在错误中成长的能力。
女儿从小就比较容易冲动,在情绪控制方面不太好,遇上一些不顺她意的事情就容易发脾气。以前我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但收效甚微。每每此时,我的父亲就会说,大一点就好。看了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没有看过科学育儿书籍的父亲话中的道理。大脑中帮助解决压力的主要是前额皮质,它和人的认知功能有关,负责组织规划、判断决策,最重要的是可以控制冲动。但是,它一般要等到32岁才会成熟。我跟孩子一起学习书中的脑内乾坤图,告诉她你有时候情绪控制不住是正常的,没关系,但当你控制不住想发脾气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让杏仁核控制了你的大脑哦。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确实,在情绪控制方面也有所长进了。有些问题就是时间问题,你焦虑也没用,静待花开是有道理的。
满足需求
建立内在动机
是否只需要关注压力,把握管度,孩子就能自驱成长了呢?其实还没有,还差一步,那就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机。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愿意自己给自己设立挑战、解决挑战。怎么做呢?书中给予的建议是要满足孩子3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自主需求,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比如在学习方面,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驱使,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夸奖。
胜任需求,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这种信心,其实并不是真的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认为自己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家长帮助孩子满足这部分需求的时候,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多多支持孩子去发展胜任力。
归属需求,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爱的。在孩子拿到一个不理想的成绩时,不要责骂,而是问问孩子:“你对这个成绩满意吗?你是否需要我给你什么帮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失分原因吧,说不定在你下次考试时能帮上你。”传递给孩子的关爱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
正所谓自律者不一定优秀,但优秀者一定自律,而自律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驱动。天底下的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是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做得最重要的事情。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你的成长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让我们一起从书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做成长型的家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