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斯通纳》有感
读《斯通纳》有感
更新时间:2023-12-19 12:12:54
  • 相关推荐
读《斯通纳》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斯通纳》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斯通纳》有感1

  一部被7家出版社退稿的小说,在作者43岁时,终于被一位年轻的编辑慧眼识中(另一位由他发掘的作家是托马斯·品钦),却因为销量不济,很快绝版。但50年来,这本在书店难觅身影的书,却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主角斯通纳出生于一个农场家庭,一个偶尔然的机会开启了大学生涯,学习文学后转而毕业不想回农场,便留校任教,聚会上结识一见钟情的妻子伊迪丝,他们的结合犹如大多数人一样并不是因为爱情,最少在伊迪丝看来。婚后斯通纳平平淡淡的生活,没有英雄的轰轰烈烈,也没有意料中的一鸣惊人,甚至有些让人厌恶的婚后生活,直到斯通纳有了外遇,然后迫于外界而分离,回归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同的是斯通纳对学术的认真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贯彻着他的一生,直到他死去时手中翻阅着自己写的第一本书。那些同事间的争执,夫妻间的怄气,那些有的没的朋友,都好像不重要了,正如,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当你的肉体死去的时候;你的葬礼上宣布你在世上销声匿迹的时候;还有就是最后记住你的人死去的时候。也许只有书籍,才能让某个人世世代代经久不衰的薪火相传。

  喜欢一本书,可能是从某句话,某个章节,某个情节开始的。我喜欢这本书便是从斯通纳第一次遇见伊迪丝时的描写开始,从环境描写到斯通纳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仿佛是自己亲身体验一般,不,就算亲身体验也没有这种真实的感觉。而跟情人的相遇我并没有那种言语之外的感觉。多想这样,多想伊迪丝继续讲着,过了会儿,斯通纳开始听她在讲什么。若干年后,他忽然想起,在他们第一次长时间一起相处的那个十二月的.夜晚度过的一个半小时里,她告诉的事儿要比后来说的多得多。说完后,他感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陌生人,以前没想过这个,而且他明白,自己爱上这个女孩了。

  伊迪丝·伊莱恩·博斯特威克也许没有意识到,那天晚上她对威廉·斯通纳说了些什么,即便意识到了,恐怕也想不到那些话的意义。但斯通纳知道她说了什么,他将永远不会忘记;他听到的好像是一种忏悔,他想,据自己理解,那是在发出帮助的请求。

  随着对伊迪丝的了解得更深入,斯通纳对她的童年也更加熟悉了;他开始觉得,这在她那个时期和条件的大多数女孩是很典型的。她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接受的教育:在自己的道路上会受到保护,免遭生活可能投向她的粗俗事件,而且除了气质优雅顺从地附属于这种保护,她没有别的应尽义务,因为她属于这样一种社会和经济阶层,对这个阶层而言,保护几乎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她读过好几所私人女子学校,学习阅读和写作,做些简单的算术;闲暇的时候,还会被鼓励做些针线活儿,弹弹钢琴,画画油画,讨论些比较温馨的文学作品。她还接受些着装、举止仪态、淑女用语、道德修养方面的指点。

  她的品德训练,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本质上都是保守的,要抑制欲念,而且抑制的几乎全跟性有关。而且,情欲都是间接的,不被认可的;因此性遍布她所受教育的其余每个部分,并从那个隐蔽、未可言及的道德力量中吸收着它的大部分养分。她知道,应该对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尽各种义务,并且必须要履行。

  读完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人生的二次启蒙,我也并没有觉得那句很经典的话感觉受益匪浅。只是明白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人生能记录的点不过是出生、上学、大学、结婚、生子、外遇、死亡。可能没有值得记录的事情了。

  我想作者在书中,可能要控诉那个年代的黑暗,那个年代的霍乱,那个年代的的奇奇怪怪的匪夷所思。但我却看到了爱情的样子,看到了斯通纳对爱情的认知,这也可能跟不同年龄看到书的侧重面不同吧。我喜欢伊迪丝的高贵雍容,也羡慕斯通纳的缄默忍让。甚至十分渴望他们之间那些和平相处的爱情,可能这就是我觉得爱情的模样。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莫过于此:

  四十三岁那年,斯通纳学会了别人——比他年轻的人——在他之前早就学会的东西: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凭此一句话,此书断然不枉读。

读《斯通纳》有感2

  《斯通纳》,一本毫不忌讳地坦言自己的失败、孤独、无奈和悲催的小说,主人公斯通纳,出生于穷困的农民家庭,尽管如此,父母仍然选择送出去读书,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斯通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贵人"相助下,留校任教,也是他毕生的归宿。选择文学出于偶然,他也始终追求这文学的价值、语言的魅力、历史的智慧。他秉持正直、纯洁,又有些迂腐,梦想着一切崇高的事物,但却永远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永远不屈就于世俗的漩涡,永远不与蝇营狗苟同流,但又不可否认的,这样的一生注定是平庸无奇的,斯通纳的一生看来就是单调而又无趣,出生寒门、发奋读书、留校任职、努力工作、结婚生女、工作纠纷、婚外激情、爱女远嫁、因病离世这些字词足以总结他的一生,读后感《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作为大学的教授,拥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但是书生气十足也使得他变得近乎疯狂,成为一块抵御世俗、不屑战略妥协的顽石,面对外部世界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斯通纳,看似平庸实则疯狂之极,在对待学生沃尔克一事上,他拒绝妥协,拒绝堕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文学的高标准、对教育的高要求,他维护大学的纯洁性,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放弃他做人的标准,或着以牺牲文学修养为代价,但最终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郁郁而终。

  当回过头来审视他的婚姻,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与迪丽丝的'第一次见面给斯通纳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与美好,但突如其来的婚姻生活让他来不及做好准备,从那一刻起,悲剧人生拉开序幕,在对待近乎歇斯底里的妻子上,他表现出来的与他内心的骄傲大相径庭,看到问题的所在,但又无力改变,直到遇到凯瑟琳,享受了人生中短暂的热恋时光,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似乎才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体会到了男欢女爱的美妙,但终究世俗不允,迫于种种压力,这种只能生存在一个不可能暴露在阳光下的爱,无疾而终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但最让我心疼的还是格蕾丝,斯通纳和迪丽丝的女儿。我们常说,恩爱和睦的父母和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正是这个两个前提条件,使得斯通纳的女儿格蕾丝从诞生那刻起,就注定失去了这两个要素,甚至格蕾丝的出生都是仅仅是源于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她的到来是一个既定的程序的产物,而非爱的结晶,少了这层含义,注定她的未来也必将是一个悲剧的延续,最终也只有通过逃离来希冀改变。

  我们阅读小说,总喜欢看到欢乐的情节、欢喜的结局,所以《斯通纳》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更没有我想要的虚构中的圆满,但与当今现实相较,《斯通纳》显得更加耐人寻味,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迪,其实斯通纳的一生也不是他想要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的失败、毫无效果的努力,与其当初美妙的梦想、憧憬的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想法,但事总与愿违;虽然努力了,但一切徒劳。

  "失败"与"悲悯"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合此书的两个词,翻阅的整个过程,坦诚地讲,压抑而又沉闷。

  纵观斯通纳的一生,平庸又平凡,虽然有些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多大的成就,但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只是不尽相同,在当今日趋浮躁的世俗潮流中,我们很少能如斯通纳般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坚守着大学的纯洁和文学的价值,而不允许任何杂质玷污它,这大概是《斯通纳》最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读《斯通纳》有感3

  《斯通纳》是美国人约翰威廉斯写的一部以斯通纳这个人为视角的小说,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期间。描写了斯通纳的一生。从出生后六岁就开始帮家里收鸡蛋、挤牛奶、喂猪,到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决定从农学改到文学,到毕业后拒绝回到家里继续务农,而选择继续留校工作,到结婚后发现自己的爱人并不合适自己,到孩子出生后慢慢变的也不快乐。最后酗酒,到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他人的刁难,到最后自己身患绝症最后离世的一生。

  这本书比较粗线条,也没有什么废话,没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只是在描写人的行为中,你会发现这个人的内心的感觉,会受到震撼,震撼于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艰难和暗色,幸福是如此的宝贵,如此的简单。人和人的关系,是如此的淡漠。读的过程中,我震撼于斯通纳小时候生活的苦难,震撼于他对生活所变现出的坚定和忍耐。在读到他在大学毕业后,决定留校继续学习时,我被双方压抑的痛苦所感动。人类的无私感情,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之一。

  他小时候家里人极少会沟通,只是不停的.干活,父母因繁重的农活以及贫困,过早的衰老。他六岁时就帮家里干活了,这样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已经习惯了努力的生活。到他长大后,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着,不论人生如何,他都只是默默的忍耐和坚定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的一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失败的一生,他似乎一直都是在不得已中进行顺从,似乎一直都在忍耐。他在在四十二岁时感叹: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他珍视的,对他而言就是最宝贵的,和他人的看法无关。

  我们都觉得还有美好的将来在等着我们,没有人愿意承认,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啊!我们在意的,都终将离我们而去,我们往前看,只是一片虚无而已,我们只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活出一点亮色而已。所谓知足常乐。如果我们不满足,那我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自己内心的看法,才是重要的。

读《斯通纳》有感4

  和斯通纳先生的偶遇完全是不经意之间。熙熙攘攘的街头,众生呼吸的流动间,夕阳斜坠的片刻,心绪随着地面的热气躁动起伏。耳畔传来熟悉的招呼声,漠然回首,是斯通纳先生,熟悉的影子从逝去时光的缝隙里凝视着我;亦或者是我从遥远的未来惊扰了在过去的时光里沉睡着的斯通纳先生。

  人间回首往来处,言语无声皆证苦。斯通纳先生蹒跚走过孤独的一生。在世人眼中,这场人间之旅完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数次燃起微弱的希望之火不过是南北西东,非假即空的'幻灭。农家弟子本来按部就班的一生,似乎会随着偶然间的大学机会得到改变。一堂选修文学课上迸发的文学爱好,偶遇的姑娘,热爱的事业,心爱的女儿,人生的种种可能似乎肆无忌惮的纷至沓来,命运走近,纷纷露出迷人的微笑,刹那之间却突然掉头,徒留一地残破。

  释家证舍得,道家求清净。斯通纳先生于字里行间挣扎着,享受着微弱的小小胜利,也承受所有的失去。未必是艺术歌剧或者悲壮英雄般的气势磅礴,于无声中依稀是人间苦难的现实版。普通人糟糕的一生,安静的一生,挣扎着在泥泞没顶的污浊中只寻找一口微弱的呼吸。

  平凡简单严肃的一生,时光长河中,斯通纳先生的背后隐约浮现了众生挣扎着的影子。众生苦,苦不堪言,难太重,重不堪负,和斯通纳先生的相识只是初识,注视的目光中隐有不忍,只有依稀长叹。

读《斯通纳》有感5

  哈罗德布鲁姆在论及塞万提斯时,使用了"人生如戏"的断语。因为就算《堂吉诃德》为塞万提斯赚得无数好评,却依然不能解决作家的温饱。"他除了要养活自己和家庭外别无什么雄心大志,他的剧作家生涯则是个失败。他的才情不在写诗,而体现在《堂吉诃德》之中。"放诸世界文坛,有如此遭遇的作家又何止塞万提斯,美国人约翰?威廉斯就是一个。在出版50年后的今天,小说《斯通纳》终于迎来了迟到的褒奖:从首印区区20xx册到如今动辄数十万的印量,它毫无争议地赢得市场和评论界的双重肯定。威廉斯当然想象不到今天的成功。他一生精于写作之道,却叫好不叫座。1996年他去世时,世人只知他是学者、诗人,却不知道他还是精妙的作家,不能不说是"人生如戏"了。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斯通纳》讲了一段失败的人生。主人公威廉?斯通纳一家世代务农。要不是父亲送他上大学,他或许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文学为何物。大二那年,一堂英国文学概论课改写了斯通纳其后的命运。他本该和父母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将人生交付于日复一日"毫无欢乐可言的劳作",随后在意志崩溃中一脸麻木地走完余生,谁知道他竟如同蒙受天启一般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领悟到异样的震颤。从此,他的世界被整个掀翻,只余下一片全然陌生的处女地。

  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盛赞威廉斯以"威严有力的语言"创造了"一种美妙的生活".但其实,斯通纳的人生并不"美妙".一开篇,仿若恶灵转世的.威廉斯用一则冰冷、不带有一丝感情色彩的讣闻宣告了斯通纳的死讯——人物未及登台,故事便已散场,其后的若干铺叙也不过是借尸还魂、按部就班地沿着他的人生走了一圈:20来岁开始教书,10年后升为助教,其后30余年碌碌无为,学术上再无建树。同时,斯通纳的私生活也是一团乱麻。蜜月还没过完,婚姻就成了无用的摆设。而他自己呢?不管如何挣扎,到死也未能逃离被他称为"监狱"的家。

  何以如此?且看威廉斯的说法。小说第二章,他借斯通纳的毒舌同窗戴夫?马斯特思之口道出了学院生活的真相:大学不是庸人的避难所,也不是书痴的乐园。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险恶丛林,奉行独有的游戏规则。梦想家、理想主义者难以在此生存发展,"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了逃开学院体制的荒诞,年轻的马斯特思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以死亡对抗见惯不经的虚无。那么斯通纳呢?不得不承认,马斯特思说对了。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梦想家。这个"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独孤求败似的平民英雄(他只身挑战风车,甚至没有随从桑乔作陪),到死都没有忘记朋友的那番话,并用一生去验证、去颠覆。若是将《斯通纳》看作美国梦的成功典范,或者说是梦想家的彻底殒灭,则不免大错特错。至少威廉斯从来不曾幻灭,也无意以一地鸡毛的家庭故事去烘托一出回光返照的时代悲歌。他很清楚通往毁灭的路有千条万条,到达救赎的路却只有一条,那即是爱。具体到《斯通纳》,它昭示着一颗单纯的心是怎样隐忍不语地走完他的一生,同时又暗指他对梦想的坚持。

  面对现实生活,斯通纳是懦弱的。在他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隐含着推倒重来的可能,比如放弃味同嚼蜡的婚姻、和情人远走高飞,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与独断专行的学院体制彻底决裂,但他终于还是挥了挥手,轻轻放开,退而求其次地遁入身后那个"荒凉、狭小而柔静"的"静谧之地".可即便如此,他仍是勇敢的。他的隐忍、不作为未必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反倒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他太清楚与其把自我托付给"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不如漠然处之。因而,无论是众口烁金的同事,还是小丑一样跳来跳去的系主任劳曼克思,抑或虚荣做作、神经质的妻子伊迪丝,都不能抹杀他存在的价值。

  正如威廉斯所说,比之世人的"蠢傻、不足或者不够格",文学作品永远是真实可触的。"在那个永恒的神秘面前,我们中最强有力的人都不过是最微不足道的低能儿,都不过是叮当作响的钹子和声音浑厚的铜管。"换言之,文学才是对抗世俗的有力武器。斯通纳深知自己无权去毁灭他用生命去建构的"艺术的尊严",于是以毕生之力去呵护,"像杯子般圈住手,保护着自己最后一根可怜的火柴发出的昏暗的光".他置自身前途于不顾,拒绝放水做假让劳曼克思的学生沃尔克通过论文答辩,为的只是不让神圣的文学蒙受庸人之害。

  虽然明知斯通纳的诸般努力都是于事无补的挣扎,也知道在外界的围追堵截之下,理想主义者将会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威廉斯也不愿轻易炮制一颗滥情的糖丸。很多时候,他更像是冷眼看世界的旁观者,将"激情掩藏在某种冷静和智性的明晰之后",只留下满纸隐忍,越是满腹悲悯,越是审慎克制、含而不露。读《斯通纳》,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读威廉斯自己:斯通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未尝不是威廉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斯通纳的忧郁、失望和愤怒,则更像是威廉斯的忧郁、失望和愤怒。

  《斯通纳》出版于1965年,正值民权运动、反战、嬉皮士的激情年代,恐怕没有几个作家能够视而不见,选择逆潮流而动。威廉斯是个例外。当整个世界高举反战大旗之时,他仍然孜孜矻矻地在19世纪文学传统中挖掘,浑然不知当时文学圈皆以颠覆写作传统、大玩文本游戏为美。果然没过多久,他和他的斯通纳就成了落伍的象征,被轻轻易易地翻了过去。

  可以肯定的是,威廉斯没有遗憾。假设上天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他还是会选择斯通纳。小说结尾,弥留之际的斯通纳再一次表露心迹,"这本书被遗忘和没有派上用场,他觉得这也没什么关系。任何时候,它的价值问题都几乎微不足道。他没有过那样的幻觉,以为会从中找到自我,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而且,他知道,自己的一小部分,他无法否认在其中,而且将永远在其中。"毋庸置疑,这是威廉斯的自白。他坚信真理永远是真理,经典永远是经典。时间不会磨灭它最初的光彩,却给予其新生。回过头来再看《斯通纳》,威廉斯自然是做到了。

读《斯通纳》有感6

  《斯通纳》----一本尘封多年的小说,在今天被重新提起,最初的雪藏有着时代的原因,很难想象一本文风平淡如水的文学作品,能够在50年前全球战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中充满着创业狂热的"美国梦"社会大行其道,而今此书火遍全球,亦有其全球经济颓势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全球读者对于人生的审视和思考,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本书主人公的名字,如同其英文表述stoner,人如其名,顽固又坚强,渺小又普通,斯通纳的一生,从农村考入大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而未离开学校,在学校中他专注于学术,因为他的固执得罪了教务主任,事业上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虽有学术成果,但最后也只是一名副教授;他努力经营家庭,但是与妻子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连亲近自己女儿的做法也遭到了妻子的阻挠,他中年颓废,索性搬到学校宿舍住,此时他与女学生凯瑟琳经历了一段刻骨的爱情,但是也因为校方的阻挠而夭折,晚年的他在经历了失去朋友,亲人疏离,在学校为他办理了一场退休晚宴后离开人世。

  初读斯通纳,如同饮白水一般索然无味,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便能体会到这水的沁凉,如同作者的文风娓娓道来,最重要的,是贯穿本书的心理描写,至深至细,让人不仅感觉沁人心脾,更是毫无杂质,润人心田。

  本书一大特点就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完整地道尽主人公斯通纳的一生,从成年到死亡前的一瞬,不得不佩服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文字驾驭能力,读完这本书,也就随着作者走完了他的一生,失败的一生,至少是不成功的不光辉的一生,用斯通纳战场上殉国的朋友的话讲:

  "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至此,我们会认为斯通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虽然他终身副教授的身份和银行家女婿的背景非我们大多数人能及,至少在性格上如此,他的一生生于平庸。归于平庸,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我们终将成为无数个斯通纳中的一员,我们有青春有理想,甚至虚伪,甚至狂热,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终将回归本我的真实,"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如同青春之于少年,消极,失望和安于现状也是随着岁月渐渐成长的情绪,会浸染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会尽力抵御它,但是我们都会衰老,都会失败,都会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而无能为力,接受这些,并与这个世界和解,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呢?

  斯通纳出身于美国西部的农民家庭,这塑造了他一生安分守己的扁平化性格,当他得到终身教师的职位后,终其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也没离开学校,他一生平凡,以至于死后被人迅速忘记。但是他也终其一生固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在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妥协,虽然这种固守让他经历了世俗意义上失败,这种失败的原因就如同斯通纳朋友说的那样"可是你也够聪明——但只是够聪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会怎么样。你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知道这个。虽然你有能力当个混账家伙,可是你不够无情到坚持不懈地当下去。虽然你不完全是我认识的最诚实的人,你也没有那种异常的不真诚。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毁掉。所以,你被选中,被挑出来;天意,它的幽默感经常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老天已经把你从这个世界的大嘴里抓出来,安全地放在这儿,放在你的兄弟中间。"

  是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他坚持着做真实的自己,在教务主任的研究生的答辩会上,他固守了正直公平,在与妻子不幸福的生活中,他固守了善良,在与凯瑟琳相处中,他也是全身心的投入真情。他一直保持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并不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和麻木,即使失败,他也没抱怨过生活,没有为了生活而刻意迎合什么,他用生命去捍卫一些东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严守自我底线,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改金子一般的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一生又是成功的。

  生命总会走向尽头,此时当我们在回顾人生,最宝贵的时刻,就是我们真情度过的时刻,他真切的追求过,抗争过,热爱过,与其经历过的真真切切的生活相比,再多的成功和失意都不值得一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成功。

读《斯通纳》有感7

  第一次了解《斯通纳》是几年前上大学时听许知远做单读的推荐,之后买来放在书架上一直没有触摸,翻开过几次,又匆匆合起了。一周前,觉得自己即将要认真而又艰苦的读完,可是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好读的多,这是一本温柔克制又残酷的书。斯通纳的一生,只用了区区三百页纸就写完了,他的每一次重大转变时期,就像普通的一天,普通的交谈,普通的读书,普通的思考,可是那些时候斯通纳对自己的一生根本不得而知。人生没有预设,每一天都是直播。

  他可怜怯懦的农民父母,一生都认为斯通纳肮脏的抗拒着他的单薄的妻子,在童年可爱就死去的想逃脱家庭接受命运的女儿,唯二的两位朋友,毕生的灵魂伴侣......看着斯通纳平凡曲折偶尔闪耀着火光燃烧自己的一生,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

  楚门曾问过好友马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斯通纳的一生作者完全展示给我们看,他的软弱无助,对抗自己,放弃爱人,他的失败和枯燥的一生。到他的生命结束之时,所有他的`学生,过往的普通朋友,还有几个记得他?这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旅程。那我们又是多少人心里的主角呢?我们是否也会被浓缩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三百页的书?甚至别人口头十秒的一个评价?

  突然想起了《理想国》里的洞穴比喻:所有人都被锁住四肢,坐在洞穴的墙壁前,盯着火光隐射在岩石上的影子,以为那便是全部的真实世界。

  直到有人挣脱了镣铐,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他被太阳晃得头晕目眩,摸索着回到洞穴中,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所见,洞里的人都说他疯了。但他却逐渐适应了光明。此后他的任务就是爬回岩壁前的囚徒那里,率领他们见到光明。

  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吧,虽然我们无法预设自己的一生,虽然我们只是电影里匆匆路过的普通人,一个十秒钟的空镜头,但就像斯通纳大二那年在一堂课上,斯隆念了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到那火光的闪耀,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

读《斯通纳》有感8

  “他就是自己”

  金融市场部外汇业务中心 杨江伟

  书中开篇对于主人公斯通纳的评价是平庸的,“在一所大学里面教书四十余年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尊崇”。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一生。而在这些琐碎的只言片语中,又让人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完整的生命历经。

  一个人总是会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中有亲友的渐行渐远,战火的烽烟,不时袭来的迷茫与不公,躲不过的柴米油盐,激情退却后的家庭生活。我们终究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但不如偶尔把自我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留一段距离,用这个距离来接纳、包容、执着与爱,这些爱决定了生命中的关键瞬间,它们如流星般稀少所以尤显珍贵。你会在这些瞬间猛然发现想要求索一生的智慧,为之奋斗的事业,负责到底的婚姻,用这些瞬间来陪伴疼爱的女儿,倾心的恋人,偶尔想起想要坚持的自我,会发现自己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对文学的爱是一切开始的原因。斯隆教授对着斯通纳念起莎士比亚的诗,“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赫然常驻。”人多数时是麻木的,只有在醍醐灌顶时能够细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斯通纳对文学产生的这份爱让他在往后的生命里保持着严谨、敬业、执着、坦荡。他沉醉于文学研究,自学拉丁文、希腊文。在图书馆中孜孜不倦,从三十岁开始执笔中世纪文献书稿,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仍然凭着模糊的.意识翻动书页;他作为老师用字母、语言、韵律的美感染学生,将对文学忘我的痴迷传递给他们;他对待对文学没有敬畏的沃尔克近乎不通人情的严苛,即使让自己的教职生涯备受压力也毫不退步;他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推迟入院时间,召集学生安排好详尽的论文指导意见。这些片段潜藏在他平凡的生命里,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略掉这些品质有多么伟大。

  六十岁时斯通纳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故事即将落幕。兴尽悲来,识盈虚有数,我们总期望主人公在这个时候与世界达成和解,但从斯通纳这里却看到了真实的遗憾。他回想起第一次在老莱克蒙特家里遇见妻子伊迪丝的情景,他说现在的她背后还有那个女孩的样子,他说应该多爱她一点;他回想起女儿小时候在台灯下伴着他工作的微笑,他说她永远在那里;他冷静地沉思起那些不可回避的失败,他曾有亲密的朋友一个在战争中无谓地死去,一个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他曾经因凯瑟琳的出现重新找到爱却不得不放弃这贪恋,他梦想过正直与绝对的纯洁却因此与劳曼克斯陷入长年的冷战。这一段闪回不禁让我们想象着另一种可能性,如果重新来过斯通纳的人生会否不同。但书中委婉的否定了这个可能性,“一种自己的身份感忽然袭来,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人生难免有低谷,也有不可避免的失败,也总会有一瞬间能激发出向前的信念。既然不能重来,索性遇到自己的热爱就活得珍惜一点,用力一点,执着一点,坦荡一点。

读《斯通纳》有感9

  平凡的斯通纳,没有波澜起伏的人生,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平静地接受现实。

  他们互相束缚的婚姻,让人感觉到窒息。心灵互不相通的两个人,没有了感情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

  纵观斯通纳的一生,他一直在文学里畅游,我想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自己刚开始接触文学的时候吧。他常感到孤独,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当有人侵犯到他的文学领域,他会毫不犹豫的反击。他是一个保持着自我清醒的人,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最重要。

  在书里斯通纳的人生是失望的黑暗的,拥有的明亮时候只有那么一小簇,但也消散殆尽了。

  我通过书里走马观花式的观看了斯通纳的一生,仿佛将自己代入进去。

  “我已老态龙钟,经历世间沧桑,曾经后悔的'事情也已无法改变,还没有做很多想做的事,回忆起来只有那黑暗的过往。渐渐从书本里走出来,我仍年轻,我才21岁,正在社会的道路上发展着,我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惧怕失败,拥有无比的热情。”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读《斯通纳》有感10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冷静的回顾斯通纳的一生,他在世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死后亦没有被人常常想念。斯通纳是个生在普通农户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辛勤劳作的本分人。他小时候的经历乏善可陈,每日重复着常规的读书与务农,安静健康的成长着。在他19岁的'时候,父亲听闻大学里有修习农学的专业后,决定送他去大学深造,好等他毕业后能回乡更好的帮衬家里务农。

  斯通纳平静的接受了父母的提议,收下家人辛苦攒下的学费,穿着那唯一还算体面的套装,前往学校并借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阁楼中。为了节省开支,斯通纳每日给亲戚帮工,就这样边工边学的开始了简单的大学生活。

  斯通纳对待学习和对待其他事情一样用心刻苦。大一每门课都能拿到B以上的成绩,算不上特别突出但也足够良好。本以为四年的大学就要这样平淡的度过,可是他在大二时接触到的英国文学概论,彻底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这是一门初始让他难以理解,却逐渐占据他内心的学科。他学的越多就越是被文学的美妙吸引,以致于他甚至放弃学习入读大学的初衷——农学专业,转而专攻文学、哲学等文科方向。转眼间斯通纳即将大学毕业,当导师问他未来的谋生打算之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是不可能回家务农了。尽管他还没有将这一决定通知父母,尽管他明白这个决定会伤他们很深。

  毕业典礼的日期很快来临,父母不辞辛苦来见证孩子的纪念时刻,事后却收到他想要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决定。短暂的沉默和压抑情感之后,他们依然决定支持斯通纳。当天晚上,斯通纳躺在床上望着深黑的天花板,迟迟无法入眠。

  尽管斯通纳的求学故事发生在1910年的美国,可他的家庭出身与个人发展路线却有着普遍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都生长在平凡的家庭,家人们对我们付出无私的爱,无条件支持我们做出的决定,哪怕有些决定并非他们所愿,甚至会伤害他们也毫无怨言。这种亲情纽带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当你做出决定的瞬间,就意味着你会去过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是对未知的好奇战胜了对已知的恐惧,坚定了你的决心。也许时隔多年你依旧还是那个普通的你,但你知道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会全力以赴,你会无怨无悔。

读《斯通纳》有感11

  一个人的一生

  斯通纳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听说在大学读农学专业有助于将来回农田干活,而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不曾想,仅仅读了一学期的农学他就将自己的专业改为了文学。 就这样读到了研究生,是不会再回到农田里了。后来在大学当了老师,娶了美丽而冷漠的伊迪丝,两个人的生活毫无生气。 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他的女学生。两个人尽享欢乐时刻,“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然而风花雪月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流言蜚语,斯通纳爱的女学生最终离开了他,致死二人也再无联系。就那样,几年的光景让衰老的痕迹爬满在斯通纳的身体,随着心爱人的离开,自己的心放佛也支离破碎。 课还是要交的。在几年后,斯通纳终于又找回对学术的热爱和激情,彷佛也是变了个人,不理会同事的刁难,教课变得越来越有趣。

  女儿格蕾丝长大后故意怀孕离开,自己也在快要退休的前两年身患致命的癌症。爱刁难他的同事给他办了一场告别宴,也像是人生的告别宴。

  最终,死亡。

  让我想起毛不易的《消愁》

  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背上所有的梦与想

  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

  没人记得你的模样

  三巡酒过你在角落

  固执的唱着苦涩的歌

  听他在喧嚣里被淹没

  你拿起酒杯对自己说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唤醒我的向往,温柔了寒窗

  于是可以不回头的逆风飞翔

  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

  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

  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读《斯通纳》有感12

  在这个夏日的傍晚,我坐在卧室窗户前的书桌边,在窗和门敞开的房间,我终于看完了《斯通纳》这本书。外面竟起了风,窗外,天上云层变厚,远处有隐隐的雷声翻滚,读到最后一页我竟泪目,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斯通纳生命最后时光的心理感受,细致入微,我合上书本,感受斯通纳的一生,太多的相似,很多时候,仿佛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此刻,风轻轻地替我关上了房门。

  跟最近所读的《活着》一样,小说里没有大英雄,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值得我们去羡慕和崇拜的高尚的人格特点,没有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我在很久以前读过一部分,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实在不能够引起我的多大兴趣,暑假有了时间,本来想去拿本世界文学名著,机缘巧合,我从书架里错拿了《斯通纳》,就索性读完,然而我却在读完后又迅速地读了一遍。作者描写了一个普通的人的一生,注重他的内心感受,对斯通纳的心理描写细腻以至于有时候你感觉是已经去世了的斯通纳在写这本书,而因为每个普通的人都可以从斯通纳身上找到类似的感受和经历,所以有时候我又会感觉自己就是斯通纳,或者他就是一个你多年的老友。

  斯通纳中规中矩,恪守原则又不强求什么。他一生里面能够为之坚守的可能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的大学教师的职位,为此他放弃了挚爱的情人凯瑟琳,为此他终其一生与找他麻烦的系主任斗争,为此,即使是在检查出身患肠癌的情况下,也夜以继日地完成他的教学任务。但其余的事情,婚姻、爱情、子女的教育他似乎都听天由命,对于神经质一样的老婆的各种言行和决定,他都从不发火,礼貌地回应,也不与其辩论去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目睹聪明伶俐天生丽质的女儿在母亲畸形的'、自以为是的教育下一步步堕落、毁掉,也并不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我们不禁去想,这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然而,这不重要,完美的人格也未必不循规蹈矩。可以说他的很多悲剧来自于失败的婚姻,以及他对失败的婚姻的隐忍的态度。

  面对不幸福的婚姻,他出轨了,与女研究生凯瑟琳在一起了。在事情败露,系主任要开除他的情况下,在工作、家庭和凯瑟琳之间,他选择了工作和家庭,凯瑟琳在一个清晨悄悄地离开,然而斯通纳是爱她的,凯瑟琳走后,他一下子失去活力,迅速地衰老,患上了日渐加重的耳聋,他变成了老斯通纳。自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凯瑟琳,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图书馆推荐书单上,他一眼看到了凯瑟琳写的书,他用颤抖的不能自己的手打开书的扉页,上面已然写着“献给威. 斯”。凯瑟琳是个多么好的女孩。

  世界那么美好,生命那么短暂,又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刁难。一个普通的人以他的方式从这些美好,挫折,爱与无奈当中穿过。走在校园里,我仿佛看到中年的威廉.斯通纳戴着斯文的眼镜,岁月沉淀的智慧印刻在他两道清晰的法令纹里,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腋下夹着文件夹,不疾不徐,从我身边走过。

  天空乌云开始散开,夕阳的余晖洒在房后的树上,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男孩女孩们穿过绿油油的草坪,轻盈不留痕迹。

读《斯通纳》有感13

  主人公斯通纳穷尽一生,也没取得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如沧海中的一颗小石,在人们遗忘的边缘,随便一丢便销声匿迹。可他是坚硬的,无论如何被碾压、鄙夷,他自坚如磐石。

  在我印象中,他如土石般朴实。斯通纳出生于贫农家,脊背早早地被重担压弯,生命一开始就陷入泥泞。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震撼到了他。震撼中有对自己孤陋的审视,更多的却是对文学,对艺术的审视。由于对文字静美魅力的热爱,他毅然攻读文学。

  斯通纳还有巨石狂奔之勇。因为对文学清澈的爱,他勇气十足地告别过去的`生活——那是重实利的、遍布苦难的、精神贫瘠的生活。父母的疏远给他带来说不出的迷茫,可他勇敢走出,迎接有书卷气的新生活。他与伊迪丝亦如此。伊迪丝是公主般的人物,她如雪静美,又有优越的家境。可她其实十分脆弱。父母对她泯灭人欲的“贵族教育”使她性格忧郁,带着病态,好像一世都关在冰窖中。斯通纳不顾家境,不顾爱情的羞涩,莽撞地冲向伊迪丝,却撞开她心里重重的门。他在一定时期内解放了她,尽管后面的生活陷入死寂。

  狂奔巨石,有时似乎脱了缰。中年时,不甘生活如死亡般苦寂枯燥,斯通纳选择与凯瑟琳出轨。放到现在,这也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可斯通纳并不是被低级的人欲所扰,他产生的,是年过不惑又想追回青春的爱火,两个灵魂深情对话,最终融为一体。这段不被任何人支持的爱情,却体现了斯通纳打破常规的勇气。

  斯通纳更是一个坚定的人。一战时风云突变,四处都是烈火与硝烟。成千上万的学生满腔热血报名参军。战斗精神的激昂成为时代主流。在强烈的意识形态下,斯通纳并未随波逐流,反倒是坚守在了静谧又近乎孤寂的文学岗位上。他因此被不少人鄙夷。而战后有人当上大官,人生如鱼得水,这更令众人坚信,斯通纳是迂腐的。文学教学亦如此。斯通纳坚守老师对教学的真诚,没有顺应系主任的关系放进没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这导致他一直被打压,至死也只是个助教。对此,他却无半点怨言。

  从结果来看,斯通纳度过了失败的一生。他的生活少有成就,也没什么大风大浪。他便是石,任凭风雨拷打仍坚劲,扔在路边却也不名一钱。这本书长时间内何尝不是这样?海明威创造了咆哮的时代,此书石头般被磨来磨去,在声浪的侵袭中一言不发。他曾一度在遗忘中被埋没。可终有一天,浪潮褪去,人们终于发现,这随处可见的石头,却有着千金难换的忠贞。

  Stoner,致每一位心如石坚的普通人。

读《斯通纳》有感14

  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讲述的是一位普通人中的勇者度过的失败却不失意的一生。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解答。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多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小说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故事。主角约翰·斯通纳平凡的活过,然后平静的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几乎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甚至于乏味,却有着超乎寻常的力量,能直击生活的真相。

  这是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作品,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它的语言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

  《斯通纳》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展现小说艺术的作品,它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生命力。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斯通纳身上找到强烈的共情感,也会不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能做到吗?我会在碌碌无为中忧郁的终老吗?我能在普通失败的生活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吗?我能找到答案吗?

读《斯通纳》有感15

  年纪大了看书了也慢了不少断断续续的有些细节也记不清了。这样也好,就如同真正的人生,活过离开。

  生而为人(“Whatdidyouexpect?"Stoner死前问自己)我对自己的期待又如何?如果说让我现在去死,除了父母没人照顾,其他我是不担心的。这三十年,辗转数地,我曾离Stoner很近近到都在MO;在MO的一年让我很有带入感,感觉那个MU就在我的身边,感觉在Stoner,Finch甚至Lomax上找到了自己那些年老师的身影。我却盗不走Stoner的婚姻,那种年代感的婚姻是一点没有带入的,真的有女儿出世,被如此老婆绑架我也会比老婆先逃离这个家吧。所以我会怎么样呢?我以后的人生会变得怎么样呢?现在看来,的确比Stoner的精彩多了。可是说到底,我们去expect又有何用呢?年轻的时候相信人定胜天,现在的自己更追求天人合一。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和其他人交织或又类似;每个人又或和平行宇宙的自己有一瞬的交织或者接触。就像是偷来的人生,又填充了自己的故事。生命,有些被世人记住,而大多是人就和我外公外婆一样就这样走了。我没有小孩还,我外公外婆的记忆就终结在我身上了。想到了Coco;Stoner,你想被大家记住么?题外话了......

  对于我,书里有几个章节我看的格外仔细:新婚,学校的“斗智斗勇”,婚外情和死前那几章节我看的很仔细;可能年纪不一样关注的细节也会不一样吧。再是爱或不爱,红玫瑰白玫瑰;再斗气或者再努力,相爱相杀;最后也躲过死。渺小的`自己,现在也还没有想明白生而为人,为什么活着,感觉做了好多事但是又一事无成。羡慕Stoner对工作的坚持;又不甘于只是待在一个地方等死,特别是你见识过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大,自己是那么无知,人类是那么渺小。题外话:暖暖日记里面不会爬树的暖暖问过浣熊大叔,大叔说告诉暖暖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事,自己擅长的事(暖暖不擅长爬树)。暖暖还问大叔如果一直找不到呢,大叔说一直在找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呢。可能这是我现阶段的慰藉答案吧。

  好啦希望自己好好的活着,开心的活着,偷别人的人生也无所谓,死前问问自己Whatdidyouexpect?不知道我会给出如何的答案。

【读《斯通纳》有感】相关文章:

《斯通纳》读书笔记03-27

欧文·斯通《达尔文传》读后感12-11

《海鸥乔纳森》读有感03-24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03-21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15篇04-16

卡罗纳读后感04-30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2-23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2-15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