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世间万物皆有爱,男女之间的山盟海誓充满了爱;师生之间的谆谆教导充满了爱。读了《傅雷家书》,更是知道父子之间一封简单的信,也充满了爱。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普通的家书,大多数都是聊家长里短,加上一些普通的问候以及嘱咐。《傅雷家书》不同于别的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思念之情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高尚情操,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才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严肃深沉而博大精深;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而伟大无私。傅雷夫妇对他们的儿子不正是如此吗?傅雷对儿子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因材施教的教育,都是出自他对儿子的爱。收起温情脉脉,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这也完全是出自于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其实,在这个严厉的父亲背后,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在一九五四年,傅聪参加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全家人在火车站送他的时候,他那无情的外表才被掀开。他在信中这样讲到:“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蒙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搐,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可见,他的`心里是多么想念不舍他的儿子啊!爱子心切,并在信中自责,后悔:“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种种行为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
这个暑假,我独自一人去上海更加明白了这种掩藏的父爱。临行前,母亲执意要送我去机场,父亲却不同意,大声说“她都这么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开始,我对父亲生气,认为他不关心我,在公交车上默默流泪。到了机场,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爸爸打来的。他断断续续地问:“怎么样?到了吗?路上顺利吧?拿身份证去领登机牌过安检知道了吗?上了飞机在打个电话回来,到了那边也打个电话。”我这才明白,他不是不担心我的安危,而是让我真正独立起来。这一刻,信中的情景仿佛就在我身上发生了,我也更能体会到傅雷对儿子的爱。在上海的这些天,爸爸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就像傅雷给儿子写信一样,尽管每次通话时间不长,通话内容不多,但我都能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父爱。
恋人的爱,轰轰烈烈;师友的爱,平凡坚固;父子的爱,朴实深沉。不要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认为他不爱你,他做任何事都是爱你的,哪怕只是给你写一封简单的信。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好处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推荐,便是期望透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是由普通书信融合而成的一本经典名著。这信里藏着的是沉默,是温柔的声音,是父亲对儿子深厚的情感。
这本书到我手里是被老师逼迫的,我好几次因它的书名而对这本书进行处处的嫌弃。直到偶然翻阅,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自己做了错误判断,这确实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
《傅雷家书》看似与其他家书无异,但是里面却藏着独特的爱与教育。洋洋万言,是一篇又一篇。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成为了朋友。在我心目中,傅雷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亲切而不失严肃,嘘寒问暖的同时也有蕴含深刻的教育。那真是一个朋友式的父亲形象,在与孩子讨论学习,艺术,人生,爱情等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总能和儿子达到情感共鸣。他们平等和谐,无话不说,意趣相投。
论起傅雷,善于写作和翻译,谦虚而又严格,但有时也会有一丝温存。在儿子的教育中没有丝毫马虎。读到他的每一封家书,那一幕总会自主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傅雷坐在书桌前,佝偻着腰,黑发中夹杂着白发,半夜提笔,倾泻着思念。
“我高兴的'是我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可以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这句话我工整地抄在了本子上。亦父亦友,这就是傅雷。一笔一划写的是对儿子的希冀,是对儿子未来的信心,是深不见底的父爱。父亲成为了儿子的那面忠实的镜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傅聪成为了有名的钢琴家。这光鲜成绩的背后是傅雷半夜提笔的鼓励,是字里行间的父爱。
或许在这个信息科技发达,时刻可以与父母联络的时代,却也怎么也体会不到那份家书的快乐了。当作为父母在提笔书信,将自己对孩子所有的爱毫无保留地写出来时,信的另一旁是满满的感动,是在挫折前一蹶不振,困境中越跌越低时送来的及时的鼓励。书信让两人虽身隔万里,却仿佛感觉彼此近在咫尺。
起初我对傅聪能有如此一个能给他全方面教育的父亲表示羡慕极了。
而在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或许我们的父母也许不能和傅雷相比,但是父母对子女的心总是相平的。即使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不会教授我们如何演奏成名,不懂得教我们如何爱国。如果说傅雷把爱写成了一本使后人为之惊叹的精神财富的话,我们的父母亦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爱,是责任,是把毕生所学都授予我们。世人皆爱其子,父亲这个角色,好像一直都是一个角落,却不知他在幕后也会期待着我的绽放。
每一次我和父亲坐在车上总会莫名的尴尬,车上载着的好像只有我们的体重和冰冷的空气。其实又想到他会在生活中处处满足我,偷偷地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我就会感到十分温暖。他是一盏不灭的光,虽然不是用言语点亮的,但是我知道他爱我,我也爱他。
再好的言辞也不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很高兴遇见它,一位真实的朋友。读着别人的故事,我终于一步步理解父爱,傅雷的爱也如太阳光一般照彻天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傅雷家书》。
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狂风暴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其实,没有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几百篇无聊的书信。可到现在,我竟一时,有点舍不得读完。
其实,谁都不曾倚马万言,可偏偏面对家人,所爱之人,叮咛、关怀全会涌上心头。
在中国这个相对封建的大家庭中,别说“我爱你”,就连“谢谢”两字都难以启齿,于是,书信便成了这个我们交流的其中一种方式了。
“家书”,内容也似题目一般亲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温柔”的感觉,每个字,都是万千纠结之后提笔而写。
每次阅读都觉得如沐春风,如母亲轻柔地爱抚着你。
每次阅读,都有所感悟,“什么是牵挂”,“什么是爱”,“什么是教养”。
总之就是开卷有益。溢出纸的全是父母谆谆教诲,扣动心弦的就是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于是便成就了傅雷老先生必胜的骄傲——两个儿子,傅聪、傅敏。
这不过是典范罢了,中国还有千千万这样的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需目染又成就了上下五千年华夏。
因此,孝是要问什么是家,这便是了。简简单单,不只限于心与心的呼应,更是个体与家的联系。
来来往往的不是信,更不是对生活的监督,是习惯,是修养,是挂念,也是对家人,对自己的交代。
大概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父亲从始至终与孩子少有交流,而母亲总是以许多种多愁善感的方法引导,可孩子的成长离开了任何乙方都会偏离方向。
而傅家却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对家的责任,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付出爱,悲哀。
同时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所吹的位置,于是各尽其能,即使有不愉快,不顺心的事,都能冷静地说出口,一起努力总比冷眼旁观的好呀。
每个人都像一节莲子,环环相扣,于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看到大局,也看到细节。
这其中傅聪与父亲的沟通甚多,刷新了我对父与子这种关系的认知。
就以我而言,我与我的.父亲也少有交流,因为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座高山,是时间都难以跨越的高度,并且父亲脾气又怪,于是每次我们待在一起,总觉压抑,甚至没有言语的沟通。
就是这样,他成了我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人。
而信中的傅老先生却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了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孩子的现实,以母亲般的轻柔的语气教导着相隔千里的孩子。
大到傅聪的演出,小至生活细节,全部用心地装进信封。温柔地送达另一个家的远方。
谁说家书要饱含深情,让彼此都热泪盈眶,其实再小的事,也是家人关注的点。
这些最了解你的人,可以从字里行间看见你的年少,看见你的苍老,以解他们内心“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情感。
这大概便是我此次阅读的感触了,不至深处,不及浅处。
尽管,傅雷夫妇驾鹤而去,但他们对现代家庭的影响深远。
以至于,又从这些家庭中看到了他们,他们正站在清晨的田野里,沐浴着阳光、微风。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读罢《傅雷家书》,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让人觉得是在亵渎这部经典之作。我学识浅薄,没有什么深刻地见解,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相信所有读过《傅雷家书》的读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先生的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根据自己少的可怜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有人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但我并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以上便是我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但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推荐。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刻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篇洋溢着爱子之情,既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对其生活琐事的关心。厚重而不失轻松,深刻而不离日常。虽说没有字字珠玑,但却字字含情,以小见大。皆是傅雷夫妇发自内心的性情文字,身为一个局外人,也不禁心生感慨。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看似严苛非常,实则,他十分尊重儿子,并时时宽慰他,把自己过来人的经历作为傅聪的参照。正如当傅聪陷入消沉的情绪当中,傅雷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思,并告诉他要辩证地看待挫折与成功。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
有一回考试当中,我在一门学科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心中窃喜着并且洋洋自得,却在下一次考试中溺在了这门学科的深潭中,缺氧一般几欲不能呼吸。我受不了这强烈的疾升速降一好几天没有开怀地展颜一笑。一切索然无味。晦暗的世界中,只见着我的失败。那时我的'父亲告诉我:人的一生充满曲折,前路漫漫,依旧坎坷,有得意必有失意,不要过分沉溺其中,必须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将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它。现如今细细思考,我好像悟通了什么,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以另一种心情来对付这一件已经过去的事,就会发现或许它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不必介怀往昔,流年还在奔向远方,我们的格局是星辰大海,不是琐屑常事。
傅雷在此书中曾说过一句话: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在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初初读到,我只觉得韵味悠长且晦涩难懂。心间疑云顿生:怎么就不能颠倒顺序?一步步实现,岂不麻烦?直至后来,我看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看完之后,我即刻便想起了我的外公。再一次训话当中,他说,做人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做人永远要排在第一位,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它就好比数字一,其余的东西都是零,有了一,才能在一的基础上叠加越多的零,在这时零才会有越大的用处;但若是没有一,那么零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傅雷对儿子的教导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要傅聪先学会做人,并反复强调如何做人。告诫他待人要谦逊有理,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明白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立身处世等等。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攻克人生的下一步难关成为艺术家、音乐家和钢琴家。一步步摘得人生的成功果实,多么苦心孤诣的教导!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傅雷家书》是一本家教范本。大味必淡,淡而有味,读懂了,便也功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傅雷家书》是一篇呕心沥血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书,就像那促膝的谈心,在默默无言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我与父母距离,我聆听着,感受着,铭记着。
谁人没有父母,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对儿女的谆谆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最平凡的关心、理解与沟通。傅雷敢于在家书中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把自身经历中的经验与教训像涓涓细流灌注在儿子成长的心田中。傅雷先生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做人要直面困难。
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难、汗水与辛酸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抱着永不放弃的心理,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感悟,既是傅雷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们的忠告!
做人要懂得善良。
傅雷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奉献给社会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因为自己的“善”而变得无比幸福,这才叫真善。
读《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子女的关爱。大到事业、人生与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与花钱,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从家信的言谈语气中,我们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的人,甚至有些刻薄。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样的爱子教子的精神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至深,钦佩至极。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对子女满怀关爱,使儿女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的父亲也像傅雷一样的平凡而伟大: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他们的鬓角已经斑白;为子女的成长费尽心血,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真正的父亲。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待人;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只有这些高潮与低潮,我们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它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对,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幸福。
读过这本书后,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给了我巨大的感染启发。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与父母沟通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跟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杰出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涯,傅雷也进行了有利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准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见解跟倡导。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斯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能从中学习到教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巧的措施,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友人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本人恳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破下的三个准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冲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素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醉生梦死地培育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老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破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惟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阿,因为写下的所有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心田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否定错误,从本身的阅历中给出教训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就应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导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能、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自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维经历也在始终的进步,在傅雷身上咱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维。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终生苦心孤诣,醉生梦逝世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诚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示。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福气,操纵在自己的手里。"咱们都期望成功,渴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胜利的方式和技能,帮忙你打开财产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