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23 14:24:46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荐)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出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很多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东山再起,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爱人才。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服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答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经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只有神医华佗可以做。但是曹操认为华佗要害他,就放到监狱里严刑拷打,华佗年迈,便死在了狱中,不久曹操也死了。虽然曹操的多疑让他打了许多胜仗,但是也误杀了许多能人,还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别的奸诈。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的情况下,与陈宫一起逃难到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里。晚上吕伯奢到远处去打酒,家里人则准备杀猪招待他们,正当他们磨刀商量怎么杀猪的时候,被曹操听见了,以为要杀他,然后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再后来,他到厨房里看见了绑在门上了猪和一锅开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杀猪款待他。这时他逃出吕伯奢家中,正与打酒回来的吕伯奢相遇,也将他杀死。与曹操同行的陈宫愤怒不已,弃他而去,而曹操却说:“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败,使他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他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未年的群雄割据混战,魏、吴、汉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炎统一三国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罗贯中。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要数《草船借箭》了。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比他有才华,无论怎样都想要诸葛亮出丑,于是他就让诸葛亮来负责打造10万支箭,表面上是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内地里故意不把材料给他准备齐全,让三天后惩罚诸葛亮。

  可令周瑜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早就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找鲁肃借了20条船。让他别告诉周瑜。因为他知道周瑜是故意让他造箭的。就是为了想让他出丑,所以不能告诉周瑜,如果告诉周瑜了,周瑜一定会想方设法的阻止诸葛亮。诸葛亮精通天文。还知道很多将军的性格。他算出了三天后必有大雾。也算出了曹操多疑。加上大雾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朝我们射箭。我们只需要,在船上插上草把子。然后逼近曹军水寨。曹操向我们射箭时,箭自然的就插在了草把子上。

  到了第三天,诸葛亮逼近曹军水寨,派二三十个士兵擂鼓呐喊。曹操知道了怕有埋伏,果然只朝诸葛亮他们射箭,到了六更时雾己经散开了,诸葛亮吩咐士兵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正要去追。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早就驶出20里,要追也来不及了。于是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要属诸葛亮了,他的原名名叫孔明,我喜欢他的机智,每次战斗总能想出很多好办法,就比如说《空城计》因为城里剩下的士兵已经不多了,所以诸葛亮想到一计,用几个人假装居民在外面打扫。司马懿看了,心想一定有埋伏,就带着它的10万大军离去了。诸葛亮早就算到司马懿一定会走小路,已经派人埋伏在那里了,但是周瑜可不这么看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比他有才华就是不对,只有自己才能当最有才华的,于是经常想方设法的陷害诸葛亮,想让诸葛亮出丑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草船借箭,可是诸葛亮一眼就可以识破周瑜的诡计,并且马上就可以想到如何应对他。

  我读三国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例如我读《桃园三结义》我懂得了不管我们的`境遇的区别有多大,不管我们的性别怎么样,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只要我们真心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做真正的兄弟。

  再比如读《草船借箭》等一系列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我懂得了想要战斗。不一定需要坚强身体,强大的力气如果考虑用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说不定会更加方便。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们社会是残酷的,没有残酷就没有社会。《三国演义》还隐藏了很多道理,只要我们仔细去读我们就可以发现。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奸雄曹操,据陈留,讨董卓,征袁术,平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破马超,败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赤壁,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

  蜀汉丞相诸葛亮原在南阳隆中躬耕隐居,本不想闻达于诸侯,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匡复汉室”大业,他深受其感动,遂与刘备畅论天下大事,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坡初次用兵用几千人马杀退曹操十万大军,接着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促成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使他再无力发动大规模南征,狼狈逃回北方,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并且进一步智激周瑜血战曹仁,他则趁机取南郡,夺荆襄,建立蓄军养兵的根据地。先帝伐吴失败,诸葛亮受托孤之重,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尽心辅佐汉帝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病死军中,诸葛亮足智多谋,机警善辩,忠心谨慎,执法严明,是封建时代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艺术典型。

  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年少气盛,但却深晓韬略,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一个颇具军事才干和政治才干的人物。当年曹操南下侵吴,就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战前,他曾利用蒋干使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并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之际让庞统给曹操献上连环计,让曹营战船作茧自缚。但此人心胸狭隘,自负好胜,缺乏容人之量,最终落得被活活气死的下场。

  我没有关公的英勇无比;没有张飞的赤胆忠心;也没有刘备的仁义善良,我只是我。在和平的.年代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也做不了英雄,但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边、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社会构成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退换,进步退化的生存法则却从未变过。我们期待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虽不用出生入死,却想一起去奋斗美好的未来。不一定要兵戎相见,考的却是应变能力,在这个社会上,弱肉强食依然是社会的法则,无形的斗争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学会应变,变得强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最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马炎统一三国,其实也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品三国,论英雄,青梅煮酒笑谈天下。拂羽扇,纶巾绸,赤壁东风一夜正浓。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如此猖狂之言却不会有人质疑。

  曹孟德在书中尽管占尽大逆不道、奸诈多疑之类的骂名,但谁有他那么足智多谋、心胸宽广呢?谁又可以担当的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名声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又有谁敢这样做?只有他——曹操。自古就是成王败寇,在逐鹿中原三国争霸时期更是能者居上。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造就一次又一次的.军中神话。挟天子可以使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想了他便就做了,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曹孟德就是一声不吭地迈步向前。

  乱世人命为刍狗。当初曹孟德领兵四千,兵谋叛,不叛者仅五百,“吾梦中好杀人”一言实属无奈。

  谋董卓,只因不想黎明百姓遭受更多的灾难;放豪言,只因不想江山在刘姓手中垮掉;招贤纳士,只因想再次开创太平盛世。

  曹操不像袁绍一般倨傲无理,他唯才是举,对待有才之人更是谦恭有礼,恐生怠慢。他的品德造就了一代真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卧龙先生隆中对,助刘备复兴业。

  孔明在三国内是个忠臣代表:领军最高统帅,军政权为一身。总有人说他料事如神、智而近妖,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背后的禅精竭力?躬耕陇亩时,乡里人对他自比管乐之举不屑一顾,出山入幕后,将士对他亦是不信不满,而他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滴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孔明是个有理想与承担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担负着那样使命的人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时间哭的。

  接受托孤,是为帝之诚心所动;出兵北伐,是欲伸大义于天下;北伐降官,只因心中有愧。

  白帝托孤时,刘备道:“君可自取”,孔明涕泣,竭忠尽节,再无多余的言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呢?孔明知道,刘备一言的重点不在“自取”,而是寄以大事,将蜀国的未来压在了他身上。所以他在李严劝受九、进爵称王时揶揄答道:“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他言行相符。在阿斗为帝期间,他一人掌管朝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三年的丞相生涯期间为蜀国、为百姓日夜奔波。他心怀天下,心怀苍生,心怀百姓,竭忠尽节,只是为了天下太平,民足物丰。他自危急存亡之秋开始执掌朝政,凭一己之力日夜朝政,救蜀国于水火之中,又为了蜀国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故于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而今,世人多只见曹操“奸诈”,道诸葛不过“过誉”,一言以蔽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现世浮躁,何不手泡香茗,青梅煮酒,浅读深品手中《三国》书卷?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代名著,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令人流连忘返:战争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兵器相击的鸣响;人与人的对话充满了无限的情意……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称赞的经典名著,我寻找到了许多……

  割须代首

  曹操有次带兵路过麦田,让兵管好马,不能踩踏麦田,违者砍头。可是,曹操自己的马在走的时候,一只斑鸠飞过,收了惊吓,踩到了麦田。曹操立即要人用军法处置自己的踩踏之罪。众人大惊:没有这个将领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头发代替自己的头割了下来。

  其实,曹操用头发代替头的方法是一种象征而已。因为头发会长出来,可是头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来是以身作则,实质是逍遥法外。就像现在某些犯罪的人,他们自首,交出赃款,去除权利,甚至消除党籍,就可以减轻很多罪行了,难道不是和“割须代首”同种性质的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总是“割须代首”的`人,那种人不能让人信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刘备身边当谋士,曹操想拉拢徐庶,知道他是一个孝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仿冒徐母的字迹写了信,让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更好的谋士。徐母知道了这件事,自杀了。徐庶在曹操这里一生都没有为曹操做什么。

  看起来,徐庶想做到忠孝两全,但是其实是误人误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亲自杀。曹操手下除了徐庶还有其他谋士,徐庶的一言不发却使他的才华被自己埋没了。就像现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满足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埋没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乐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携民渡江

  新野之战后,刘备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刘备在弃城逃跑之际,说:“现在这城已经撑不住了,愿意追随我的和我一起过江。”全城人都带着老老小小来了。刘备奔向江陵,众将叫刘备弃下百姓,因为百姓耽误了时间,刘备不肯。在当阳,曹操追到,刘备抵敌不住,独自逃走。

  这段故事后人觉得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在真正的危机袭来的时候,独自逃跑。那么“携民渡江”应为“挟民渡江”,爱民实为害民。现在,一些官员要处理城市污水,让市民捐款,市民觉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们拿钱去挥霍,正事从不做。这也是“携民渡江”。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意气行事,要用理性来看到事情的本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古代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悲剧人物了,因此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希望能一起来谈谈。不过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了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了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了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了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

  却说袁绍欲斩玄德。玄德从容进曰:“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耶?备自徐州失散,二弟云长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绍是个没主张的人,闻玄德之言,责沮授曰:“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帐下一人应声而进曰:“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将文丑也。袁绍大喜曰:“非汝不能报颜良之仇。吾与十万军兵,便渡黄河,追杀曹贼!”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为上策。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众皆不能还矣。”

  绍怒曰:“皆是汝等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岂不闻兵贵神速乎?”沮授出,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玄德曰:“备蒙大恩,无可报效,意欲与文将军同行:一者报明公之德,二者就探云长的实信。”绍喜,唤文丑与玄德同领前部。文丑曰:“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于是文丑自领七万军先行,令玄德引三万军随后。且说曹操见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忽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然后自领兵迎之;

  传下将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吕虔曰:“粮草在先,军兵在后,何意也?”操曰:“粮草在后,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曰:“倘遇敌军劫去,如之奈何?”操曰:“且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虚心疑未决。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发喊,急教人看时,报说:“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军皆弃粮草,四散奔走。后军又远,将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曰:“此可暂避。”人马急奔土阜。操令军士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掩至。众将曰:“贼至矣!可急收马匹,退回白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饵敌,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复言。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

  在生活中: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心,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的话,就永远别想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所以,无论干什么事情自信心是不可以缺少的。

  在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困哪都不可以想着放弃,而要坚持不懈,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个难题和困哪克服,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所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说到书,大家会想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名言警句。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帮我解决了许多难题呢!下面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书的收获吧。

  平时经常听爸爸妈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我总是没有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因此感到很遗憾,终于等到了假期,我拿出爸爸的《三国演义》翻看起来,阅读了许多章节以后,果然,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好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回《空城计》。这一回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不慌、机智勇敢的特点。

  话说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非常乐观。可麻烦事来了: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这边逼近!因整个城里只剩下了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对方却拥有十五万兵力,所有人都吓得脸色惨白,大吃一惊,但诸葛亮却稳如泰山,并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军旗;第二,所有站岗的士兵都回到营里,大家都不要出声,凡有大声讲话者,一律斩首;第三,四面的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前留二十个军士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清扫街道。魏军一到,大家都不要惊慌,我自有防御敌人的好办法。”大家虽然听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但都相信诸葛丞相的能力。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带好纶巾,走上城楼,凭栏而坐。又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他神情自若抚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赶到,一看敞开的城门、扫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惊,再看见城楼上自得其乐的诸葛亮,又吃了一惊。心想:诸葛亮能这样悠闲,肯定早有防备,我一攻打必定会输得很惨。想到这里,司马懿还是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危为安。

  你看,诸葛亮多聪明呀!他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能随机应变,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遇到危险、困难要静下来想办法,不能慌张,勇敢的面对,做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不由的想起,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习惯性的摸口袋拿钥匙,突然发现钥匙不见了,家里又没有人,我也没有电话,急得我团团转。但是我知道只是着急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站在门口四处张望,想着办法。突然看到了前面不远处的小区超市,对了!我可以去小区超市里,让里面的阿姨帮我给妈妈打个电话,我自己就暂时在那里等妈妈回来。主意拿定,我抬腿就向小区超市走去……后来这件事还受到了妈妈的夸奖,说我没白读课外书,能动脑子解决问题了。

  呵,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还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诸葛亮。

  只要提到诸葛亮,每个人心中便会出现那个一个手摇鹅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边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形象。不错,这就是诸葛亮带给我们的经典形象。诸葛亮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拥有大智慧,能够躬耕于南阳但是却能把握天下格局,善于制定正确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来,诸葛亮始终被作为智慧的化身和忠义的典范广受世人的传颂与赞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诸葛亮永远定格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而经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加工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成为了忠义与智慧的结合体,仙风道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书籍,包括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资料都详细的记录了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仅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够呼风唤雨。不仅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文学上更是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隐居,出山后,更是能够为了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诸葛亮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他的优秀,他更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优秀的人才。首先,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下山的,在此之前,诸葛亮都“躬耕于南阳”,是个隐居之人,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闲暇时间喝喝茶,弹弹琴,好不惬意,但是并不代表诸葛亮就完全没有关注天下之事——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拿出《隆中对》,巧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够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快活”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诸葛亮身上需要我们学习的有很多点,最重要的就是,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之后,诸葛亮接下来的人生便围绕着“忠心”、“责任”、“使命”来展开。诸葛亮一生不图什么名利,始终能够与先帝保持忠诚。在面对刘后主刘禅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辅佐他,这是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时候,要时常保持勤劳奋斗的状态,做一位有责任的人。

  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为刘备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诸葛亮两袖清风,戎马半生,那精彩卓绝的战绩,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们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奋斗,清廉节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刘备吧,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臣的忠心。

  诸葛亮是一个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仅是“贼”,并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并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终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十分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我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能够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7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9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5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2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01

三国演义读后感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