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读后感1
在一个清幽的小城里,住着这么一户人家,硬朗勤劳的祖父携灵动活泼的孙女相依为命。从他们流淌出来的是茶峒人的质朴纯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是底层人民的清贫单一,更是那个时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糅杂在这个时代里了。
许是劳动人民独有的单纯。祖父坚守渡船一五十年。这是忠于职守的体现,还是别无出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人不想成为船总顺顺、王乡绅那样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听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书的手停顿了下来,一种浓烈的悲伤缠绕住指尖,飘散开去,祖父与翠翠太单纯了,单纯到得到过渡人一个铜板的赠予都觉得是对公职的一种亵渎,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许是底层人民的孤苦,一个意外造就了翠翠。她灵动,跳脱,却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为她清苦,她会羡慕大家女儿受伤的银镯;因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强,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爷爷不在,你将怎么样?”还是那种浓烈的悲伤,在瞬间攫住了我的心,这句话在我看来完全变成了“翠翠,爷爷不能许你更好的,倘若爷爷去了,你又该怎样在这里立足?”一种至深的爱晕开来了,一种质朴的、微带苦涩的爱。
更许是天命。天命,多么简单的两个字,我却从沈从文《边城》中领略到一种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爱情,祖父被困在了王乡绅下人编织的谎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机会,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没有输给辗坊,没有输给王乡绅,她只是输给了天命。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与不谙世事在作崇。
怨谁呢?怨天吗?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极生动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这作品或许只能给他们一点怀旧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过着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如此说道。
是啊,从沈从文《边城》的苦痛中,我开始反思,人为什么不与命搏呢?一味的怯懦与逃避只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失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人是不是应该怀一份执着的心,去争取本该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为什么不能呢?为什么不去呢?
《边城》读后感2
对湘西的凤凰古城一直以来向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终于心想事成,去了凤凰古城。由于跟团游,没能去成沈从文大师所描述的边城,有点遗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看完后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茶峒、翠翠、爷爷,心里一直在问“茶峒”,“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网上看到有人写游记就说边城就是凤凰古城,于是,等我看完小说和查阅地图才弄明白,沈从文先生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以为边城就是凤凰古城,其实不然,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在凤凰县的北部有一个花垣县,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边城”就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20xx年这个镇已经改为“边城镇”。
《边城》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故事展开了。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女孩和一个老人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来有点迷糊,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沈从文先生优美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幕幕景象展现在面前,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把《边城》通篇读下来,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这次旅行,没能去成,据说团队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坚定我以后尽可能自由行的决心。
读《边城》后为了搞清楚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仔细查阅地图,把湘西地图印在脑海里了(我是地图盲)。边城是花垣县的边城镇,凤凰古城是沈从文先生故居。这次去凤凰古城特意去参观了沈从文故居。我在沱江边上来回行走,看着两岸的.景色,想象着湘西边城那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两岸青山相对,溪边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缓缓移动,船上的老船夫哑哑的歌声与细细的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如诗如画般的画面絮绕在脑海中……。
《边城》读后感3
初读了《边城》,赞叹于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坚持要给过渡钱的渡客,坚持不要过渡钱的、会去买烟草和茶叶送给渡客的老船夫。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知道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风、景色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他对填报兄弟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在梦里,她“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他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的那么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总在想,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但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边城》读后感4
人的一生中不过于学习再学习,读好书,是学习的一个重大步骤,读了好书,就能学到好的知识。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叫《边城》。
《边城》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看了之后却觉得温暖而平淡,人间的真情意,人间的风情,倒全是体现了出来。
书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乡村为背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民间风情的画。从一个渡船老人和他外孙女寻求爱情的生活中,体现了民间的真情真意和民间淳朴的爱情。还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之美。所谓情表达得最深
书中的情最深的亲情不过爷爷对孙女翠翠的爱。这情深在爷爷对孙女的真,对孙女的关怀,还有对孙女日日夜夜的照顾。他不仅仅是作为爷爷在爱孙女,也承担着翠翠母亲和父亲的责任。爷爷是一名忠诚朴实的人,摆渡了50年,还要继续做下去为人服务。他要照顾的不仅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还要关心她的情感世界,为孙女翠翠的感情出谋划策,让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做选择。只是后来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误会了他们,从此离去,爷爷也为这件事而伤心,最后告别人世。两人的亲情在这贫困的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感到温暖又忧伤。冥冥之中你发现了吗,这份无法复制的爱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亲情吗?
翠翠也是个善良的人儿,她的外表和心灵一样美,读着书你就能感受到她的个性和脾气,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样,那么平和,那么柔,不争不抢,默默和爷爷守在渡口边,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当爷爷去世时,她失去亲人的悲伤和失去爱情的悲伤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杨马兵的安慰使她坚强的.活了下来。她的情在对天保和弟弟傩送的认真,在两人同时喜欢上翠翠时,翠翠的真情考虑和对傩送走后的等待,这难道不是份真诚的爱情吗?
友谊和关怀则是顺顺和杨马兵对祖孙俩的照顾,诚意满满,不怕不动人。
《边城》里的一切都让你觉得温暖,文字中透露出很深很深的情意,却也有悲伤,大老的死令人悲伤,二老的离去令人悲伤,爷爷的去世也令人悲伤,好在孙女翠翠后来一直有人陪着,也就让人感受到了边城的温暖。
亲情与爱情,友谊与关心,读完这本书让我感悟了不少,亲情是我们永远的顶梁,爱情是选择中不一样的回响,友谊是困难时伸出的双手和陪伴,关心是落魄时不一样的问候。不仅看到了不一样的情好看到了活在正直,善良世界的农民。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那样的人,有着最真的亲情与爱情,有着令人羡慕的友谊,成为善良朴实的人民,就算遇到在多的挫折,也坚强的活着。
《边城》读后感5
翠翠是自然天光下长大的小姑娘,渡船人的外孙女,当年母亲随父亲殉情而死,爷爷一人把她带大。长到13,4岁遇到了二老傩送,青春期懵懂的感情自然萌发。同时大佬也见过翠翠了,喜欢上了翠翠。大佬托人向老人提亲,老人没有同意,提出了车路马路一说。也就是让大佬按照当地风俗到对岸的山上唱对歌,或者由父母提亲。同时兄弟二人互知心意,大佬自知没有二老的好歌声,自己随船下水,在一个滩头出事死去了。二老和他的父亲顺顺自然有些埋怨渡船人,二老也在这时候随船押运去了。一个暴风雨的夜里,白塔倒了,爷爷死了。翠翠挂念的人不知明天回来,还是永远不回来了。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百度百科上介绍的比这里多多了,志于学习的人早就有了解了。这里说下沈从文确实是最早有人提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同时说下当时也有人提名鲁迅,被鲁迅拒绝了。
二,读后感
小说有节选到高中课本,节选的内容是前面部分,美好的部分。写的是翠翠和二老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是十分美好的。可是看完整本书,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高中时读到这篇时就想着将来以后一定要读到整本小说,后来一放再放,直到现在才真的读完,真是立下的雄心和脚下的实践,相隔千万里远啊。
故事发生在湖南西边,也就叫湘西的地方,和别的地方叫做鲁南,皖北,豫西等等地方称谓一样。是一个三省交界的'地方,重庆,贵州和湖南。是湖南进入重庆然后进入四川一条通道,边城边城嘛,自然是到了边的城,最后的城。
当地的风土通过小说可以了解,都是透着一种倔强,一种讲真理,或者说一种拧。或者自尊与倔强。可是自尊的内面是自卑啊,得知船总顺顺要接受磨坊而不是渡船时,爷爷内心是备受打击的。过于自尊也就过于脆弱,刚强易折,柔和长存。爷爷是这个样子,大佬是这个样子,二老也是这个样子,船总顺顺年轻时想必也是这个样子。从翠翠母亲父亲殉情这件事就注定了这方水土的人这个样子,白塔倒了也是这件事的象征。现在的人似乎有些失去了这种精神。我们现在习惯于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什么。大话西游就是这样。
以后有机会要到边城这个地方去看看。
三,下一本预告,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有节选到初中课本。
《边城》读后感6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我想到了翠翠。
《边城》读后感7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
风轻轻撩开雾气,生怕惊动了雾气里沉睡的小城,它静谧安逸的躺在青山绿水中,仿佛千百年来未曾走过的寂寞。有山有水的地方,定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就像从这座城流过的小溪,潺潺不绝。只是在这儿,它是干净的犹如蓝天的'白云,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劫难,难舍难分的柔肠满怀。只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叫人心疼。
翠翠是一个柔美淳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见面两人便以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的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他至亲的爷爷。但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当他得知傩送也喜欢翠翠时,他选择了退出,最终溺死于湍急的漩涡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这恬静的茶峒,碧淡的渡船上,只剩下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的守候。
如诗的边城,演绎着如诗的生活。
原来离散可以这样的迫近,原来一切曾经的拥有可以瞬间成空。时间的触角是那么的细而绵长,等待在远方的确是不能回头的沧桑!
柳珺仪说过:“放手是最痛苦的无奈,回忆是淡紫色的忧伤。”很多美好并不圆满,就像很多圆满,其实并不美好。生活就像一片充满孔洞的海绵,经历越多,就越厚重,越柔软,越细腻,越有机会回顾前程,体味曾经。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佬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也不是这个边城了。
这座湘西小城,花自开来水自流,生生不息的孕育这一代代湘西儿女,但它却是那样朦胧无常,或许我们就是那条溪水中摆渡者或渡者,等待着那一条溪水,一座山城,一户人家,一个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孩。
愿读者可渡,待者不待,细水长流。
《边城》读后感8
我四处寻找下一本要阅读的名著,也不知道为什么,《边城》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许是命中注定我要和这本美丽的小说邂逅吧。
在旅途中阅读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在每天令人疲倦的课程或行程结束后,在宿舍或酒店中轻轻翻开那柔和的纸张,把自我投身于那优美的文字中,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边城》的情节十分的简单,三个春去秋来化为三个端午,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老狗。三个人平静地生活在河边的茶峒,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平静。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日趋冷漠,看客心理也越来越强。为了自身的利益,许多人可以不顾一切。社会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和谐而温暖,越来越多的财富反而使人与人变得冷漠,宽敞的道路使人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狭窄;高大的楼房使人们的形象更加的矮小。
而《边城》给我们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与善良。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开始就在河边掌船,五十年来没收过渡河的人一分钱,别人硬要塞给他钱他一定不收。在这样的人启示我们,令我们敬佩。翠翠只是个善良单纯的小女孩,不会因对方的地位和渴望与他成亲,她只遵从她的内心。她喜欢的二老出门,她就等待,一个人默默地等待。两个年轻人非常的`淳朴、憨厚,见到撑船的老人就爽快的打招呼,没有扭扭捏捏,没有做作,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就勇敢地去追求,兄弟俩公平竞争;在翠翠的爷爷不幸去世后,周围的人都来帮忙安葬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人与人之间这样的关系难道不好吗?我非常向往书中书描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虽然生活条件比我们差得远,但是每个人的心都是热的,都随时准备去帮助身边的人,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作一个生活在边城中的人。
《边城》也是沈从文对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翠翠幼年时就没了父母,跟着爷爷一起长大。她从小就是孤独与寂寞的。在爷爷去世后,自己一个人面对生活,又有着一些希望,这不是也是很多人现实的写照吗?
但是这部小说为什么叫《边城》呢?也许我们要去问问沈从文先生才知道了。
也许等哪天有时间了,我会再去品味这优美的《边城》。
《边城》读后感9
课堂上读了几遍节选,颇为不过瘾,便于暑假买此书重读。
开篇,便被书中主要的故事发生地点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或静静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山间小溪,清纯可人,好一幅自然画卷。如此美丽的景色当然培育着同样自然无雕饰的翠翠:“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好山水养好人。在繁华嘈杂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难觅其影吧!可惜,这样清纯动人的姑娘有着不该有的命运。
山间的偏僻与隔绝,至使她对一切外来事物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当她听见未曾听爷爷说过的事物时:“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又必跟着走,直到很远,且独自学习羊叫,采野花敷在头上,肚子装扮新娘。”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湾泊小小蓬船。”又有军旅人士多驻扎于此,又使其城中人诚实勇敢,爱利仗义,不拘救人救物。书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与往日,擂鼓打锣,龙船竞渡,岸上呐喊助威……翠翠也会与爷爷进城,看龙头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两兄弟同时爱上自然纯朴的翠翠。
此后,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词,又软又缠绵,把灵魂轻轻浮起,使翠翠舒适而睡。
一切都好似圆满,媒人来往于两家。而正当时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礼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爷爷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无音讯,却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没放下又走了。
繁琐礼俗致使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爷爷的心愿没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独守船至何时。
沈从文的家人大多是军籍,躲在年年不变的无聊的工作岗位,所以就不再接触文学。故写了此篇。
该文有许过美丽的自然风光描写,就如展现在眼前,身临其境。对于小说,环境描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仅几句,便可勾勒出。可见其文学功底的深厚。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致使人物更加生动,性格更为鲜明。塑造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鲜活的走向脑海,记忆犹新。
《边城》读后感10
初读《边城》,未觉其中苦味;再读《边城》,不禁潸然泪下。
一条窄窄的渡船,一方圮坍的白塔,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个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一只黄狗,还有那江流竹排上意气风发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这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仿若那陶潜的世外桃源般处处洋溢着淳朴真挚的气息,惹人心生神往。
湘西的生活无疑是清苦而艰辛的。沈先生一句话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
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那个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妙龄翠翠却遭遇了一场似乎未曾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缠绵爱恋。正值醉人年华,美丽的翠翠情窦初开,那份青涩,那份胆怯,那份爱慕,恰如人间的尤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天不顺人意,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大老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之中,二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哥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之父亲的反对,他毅然离家出走。
翠翠心中的傩送,那个美丽如岳云般的男子,那个唱歌又软又缠绵的二老,无人知晓他何时会回到茶峒,来划那只老渡船,来给生如观音样子的翠翠唱那三年六个月的山歌,黄昏时来陪翠翠坐在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听那杜鹃叫个不息,嗅那草木的味道……
翠翠再也没有在梦里听到过让自己的灵魂为之浮起来了的美妙歌声。更令人心碎的是,与翠翠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老船夫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撒手人寰,碧溪岨的白塔塌了,小溪边那只方头的渡船也没了,茶峒中仿佛只留下了一个孤独的翠翠。
直到最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哭的苦涩而又无奈。
爷爷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翠翠心中那个心心念念的人,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先生在文中写道:“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杨马兵对于翠翠母亲的爱恋化作了一堆子虚乌有的泡沫,翠翠母亲随了那自己爱慕的军人一起共赴黄泉,而留下的翠翠同那美丽的傩送却同样也是爱而不得。
《边城》读后感11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合上书总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读这篇小说时,我仿佛被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茶峒这个地方孕育了淳朴的人们,有祥和的气氛,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置身于其中,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无比惬意。
这里风景优美,气氛祥和。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这里的人们友好、热情、善良,他们互相帮助却从未想过要什么回报。十五六岁的少女与七十多岁的祖父相依为命彼此依赖,他们之间的亲情让我们为之动容,即使两人在某些事情上会有代沟,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祖孙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从文所说: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端午节的一次偶遇,让二老傩送与翠翠一见钟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欢上了翠翠。面对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让人为之感到温暖。大老与二老对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粹,他们愿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为人摆渡,愿意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情歌,他们的爱没有任何杂念,他们乐意付出却没有想要回报。祖父去世后,船总顺顺和杨马兵老人对翠翠的.照顾,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难得的真情!
读完这本书,总觉着有些遗憾。疼爱翠翠的爷爷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离开翠翠下桃源,我总是想让所有的美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离别亦或生离亦或死别。但仔细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无数次让你跌倒但你要无数次爬起与其斗争。也许在一次次斗争后,生活会善待你,就像我相信书中的二老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一切都会变好。
但是这本书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作者也想通过《边城》,赞美这里生活的纯真,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仿佛疏远了许多,哪里还有千里送鹅毛?即使门对门也不一定会经常来往。是啊,我们的确应该反思,反思那些被我们逐渐遗忘的美德,那才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应该传承、弘扬那些美德。
无论如何,当我们不断与命运抗争时,我们会得到好的结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会如约而至!
《边城》读后感12
在这个嘈杂的时代,我双手捧一本《边城》,静心默读,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湘西这个清风明月般的世界里,有一个自然凝聚成的美丽形象,她便是翠翠。
日光不如她的笑容温暖,绿水不如她的双眸清澈。翠翠生于湘西这片宁静的天地之间,青山绿水给予了她一副天然去雕饰的容颜。她的外表美得倾国倾城,天然的山水养育出她这般水灵灵的模样,也赐予了她纯朴的品性。湘西的翠竹林边,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平淡的生活中有甜甜的爷孙情;湘西的绿水旁边,她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不知不觉中,湘西人特有的善良勤劳,便一丝丝渗透进翠翠的思想里。翠翠的心灵更美丽,美得让人怜爱。
我喜欢翠翠纯朴的美。她勤劳善良,一眼就能让人看透所有美好。青山绿水间,她与爷爷一起摆渡,这一奉献行为从来与金钱不挂勾;月色竹林边,她与爷爷亲密交谈,雀儿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之间;晨雾江流中,她久久地等待,奋力地划桨。她面对平淡清苦的生活,心中不曾生出一丝埋怨,多么纯真的美啊!真让人由心底里生出一丝怜爱。她的真诚,便是那飘荡在山谷中的清风,又如穿透万层云浪的阳光,直插进岁月深处,感染了无数外表光鲜而背后复杂的人心。当今花花世界,久违了这纯朴的真善美。
我喜欢翠翠自然稚嫩的美。沈从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如此娇羞的一位少女,她恰如一朵娇滴的玫瑰,带着她含苞未放的美面对着世人。初遇的懵懂,重逢的羞涩,少女的小小心思是这般美丽。她虽有一种青青的.生涩,但透着率真、坦诚,美得自然。看那些经纶世务者,她们的身上,怕是只有在浑浊世事中打磨出的一颗华丽麻痹的心。
我亦喜欢翠翠这缺憾的美。尽管她的形象始终让人感到温暖,但是字里行间却不乏一种无言的忧伤。这种小小的缺憾,或许终究是融不进这个差强人意的世界。不论是抱憾的结局,亦或是书中不言的人情,都让这份美烙上一份痛苦的印记。然而这个世界,又有几卷真实的故事是圆满的呢?几份美好的背后,没有辛酸与惆怅呢?因为遗憾,翠翠才真实。她的缺憾,正是这个世界的遗憾。圆满的美,永远不存在于这个世上。而那仅仅的一步之遥,便是我们人生之路要尽力迈过的一道坎。
翠翠的美与憾,喜与悲,让天地动容,让花儿绽放,让徘徊在迷茫人世间的我们有了新的方向。她那美丽纯朴的形象永远伫立在我的心中。
《边城》读后感13
爱情或可为边城增加些热闹,但是这种炙热的情感在边城却似乎受到了霜降。茶峒的溪水滋养着她,也养成了她温柔的情感。边城似乎是一个超时空的介质,在这里没有争斗似的,所有的事情进行的都是有条不紊的,一种无形的、在所有人脑中自然而然存在的约束力,规范着边城的一切人和事。爱情这在这块土地上,一点也不张扬,像是堕入溪水中的石块,泛起几圈的涟漪就恢复了原样,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茶峒最优秀的两个青年,既为兄弟,又同时喜欢上了翠翠,这本身是酝酿着 激烈的故事。然而两兄弟不可能:“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阔处去,接着就同这个人用肉搏来解决。”于是天保大老走“车路”,或可叫做自上而下的追求翠翠,弟弟走“马路”。天保车路不通,用退出来成全弟弟,却不幸在闯滩时溺水身亡。小说的唯一可算的.激烈处就在这里,茶峒的溪水也在这个时候偶一次的不平静,冲垮了白塔,冲走了渡船,雷雨夜也带走了祖父的生命。但是埋葬了祖父后,一切又归复平静,渡船依然每天往返于溪流的两岸。生活并没有因为某个人的离去而有多大的变化,世界的可悲之处就在这里。祖父的辞世就像换掉某个零件一样,如此简单和微不足道。当杨马兵替代祖父,翠翠这样的感叹道:“去了一个祖父,又新得了一个伯父”。但真正有谁能替代她的祖父?
对翠翠来说,亲情是植入生活的情感,他就有这么一个祖父相依为靠。她曾抢着帮祖父渡船、嚷着要听祖父唱歌、想着祖父进城的经历偷笑、她会和晚归的祖父使小性子??也在看完赛舟后寻找祖父不得,在心里形成可笑的想法——“假若祖父死了”。翠翠离不开祖父,并不是说离开后物质生活的无法保障,而是有谁能来替代这份感情?祖父也在想把自己走后,翠翠该怎么办,谁来做这个“渡船”的,谁来代替他照顾翠翠。
若要说,亲情和爱情于翠翠什么更重要,恐怕是难以决断的。在一年的端午,翠翠先是答应祖父独自到船总顺顺的吊脚楼看赛舟,而后又反悔,她总会说:“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这是爱心与玩心相战争的结果,倘若换成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亲情在翠翠那里,经不起分离。
《边城》读后感14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是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他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其中人物主要是翠翠、爷爷、天保以及傩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边城》读后感15
有些人离开了,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于是一身旧布衫的少女等在碧水青山的碧溪岨,直到在那个雷雨将息的夜里圮坍的白塔又重新建好,她所等的梦中人也不曾回来。
隔着一江静谧的河水,氤氲的白雾淡如竹烟,轻柔地笼罩住河岸,模糊了河对岸那一丸朦胧的翠影,生于翠竹中,养在风日里的少女在清晨梦醒,接替祖父完成一天的工作,又于黄昏时独坐在屋后的塔下,望着天空被夕阳烧成桃红色的薄云。她是否会怀念老船夫的音容笑貌,怀念他喑哑的嗓音唱出的'歌?或者念起回不来的人兀自伤感?
翠翠是我只有在书中才能见得的女孩儿——生得眉清目秀,步步生莲,又未曾沾染俗世的尘烟,纯净如白玉,端雅如仙子,她与年近古稀的祖父及一条忠诚的大黄狗,同住于那条潺湲的溪流边,清爽的山风与满目翠竹,白日喧嚣与夜里宁静的渡船,还有林间少女翩跹如彩蝶,将碧溪岨这个小地方共同浸润在诗里画里面。
后来翠翠遇见了一个人——那场遇见没有温柔的金色晚霞,也没有彳亍雨巷间芬芳的丁香,更没有一眼之间厚重如万年。而后我心醉于翠翠时常把那人挂念在心头,心醉于她朦胧却清新自然的情感,那是久觅人世而不可逢的极美意境,一如梦中的蓬莱仙境。
傩送傩送,他是傩神送于翠翠的礼物。
他又是林中轻盈的竹雀,在盈满皎洁月光的夜里,用歌声将心上人的灵魂轻轻浮起。
在我以为这个故事即将走向圆满的时候,接二连三的飞来横祸让翠翠本安稳宁静的生活在一夜风雨中,轰然倾圮。天保的不幸身殒,船总对老船夫的猜忌与怀疑,老船夫在冰冷的雨夜里将生命最后的微茫点亮,傩送从此远走他乡。
我仿佛能看见少女精致绮丽的梦境支离破碎,每一片残骸都折射出五彩的光。
我心中也弥漫着薄薄的凄凉了。我想在那个雨夜撑一把油纸伞走近,为少女轻轻拭去眼角滑落的泪水。她本该有一双澄澈明亮如水晶般的眼睛。
可我又无奈于只能冷眼旁观。书中的人物沿着已铺设好的路,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结局。那我们呢?命由人改,或由天定?
或许有些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毫无结局,可我们仍怀着不服输的勇气,毅然决然地走向前方未知的黑暗和斜生的荆棘。
于是少女仍站在静谧的一条碧水边,等着一个或许永远回不来,或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好词01-29
边城读后感04-28
《边城》读后感01-07
边城的读后感07-30
《边城》读后感01-07
边城读后感06-13
【热门】边城读后感10-28
【荐】边城读后感10-29
边城读后感【荐】10-29
边城读后感【热】10-31